包装案例1.docx_第1页
包装案例1.docx_第2页
包装案例1.docx_第3页
包装案例1.docx_第4页
包装案例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穿上药品“外衣”顾客买药防不胜防药监部门:买药最好认准包装上的国药准字号中国宁波网 2011年10月09日 09:01 【大 中 小】 【打印】图中大包装的为食品,小包装的则是药品记者袁伟鑫近日,网友“珊瑚海”在奉网论坛发帖反映,9月26日他在市区某药店购买了一瓶蜜炼川贝枇杷膏,使用后却发现买来的咳嗽药味道和以往不同。“珊瑚海”怀疑他购买的可能是假药。为此,记者对网友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网友怀疑买到“假药”“珊瑚海”在网帖上反映称,他在中山东路一家大药房购买了一瓶“京都念慈蜜炼川贝枇杷膏”,回家后发现跟以前买的不太一样,包装内的瓶体做工粗糙,而膏体也有明显杂质。仔细一看发现他购买的药名叫“京都念慈堂蜜炼川贝枇杷膏”,其外包装几乎和“京都念慈蜜炼川贝枇杷膏”的包装一模一样。 “珊瑚海”认为,这可能是冒充“京都念慈蜜炼川贝枇杷膏”的假药。 根据网帖内容,记者找到了这家药店。记者注意到,这家药店共销售了两种不同规格的蜜炼川贝枇杷膏,一种为香港生产的75毫升装“京都念慈蜜炼川贝枇杷膏”,售价15元人民币,另一种为江西生产的150毫升装“京都念慈堂蜜炼川贝枇杷膏”,售价18元人民币。两种药并未摆在同一货架销售,“京都念慈堂蜜炼川贝枇杷膏”放在普通货架上,而“京都念慈蜜炼川贝枇杷膏”则被放在玻璃药柜进行销售。 为了分辨两种药品的真伪,记者购买了这两种蜜炼川贝枇杷膏,仔细观察后发现,两者的外包装非常相似,甚至连包装封口的样式以及包装盒上的简要说明都极为雷同。不过记者发现,香港产蜜炼川贝枇杷膏的包装盒上有OTC(非处方药)标志和金色的防伪标签,包装侧方上印有医药产品注册证号,而江西产蜜炼川贝枇杷膏则没有这些标识,在包装上也没有药品包装上常见的“功能主治”、“禁忌”等字句。不过两者盒内的玻璃瓶区别还是非常大,包装内的说明书差别也非常大。 食品穿上药品“外衣”随后,记者将两种药品带到了市药监局。工作人员分辨后告诉记者,香港产的“京都念慈蜜炼川贝枇杷膏”有进口药品的医药注册证号,又有OTC的标志,应为非处方药品。而江西产的“京都念慈堂蜜炼川贝枇杷膏”的许可证号是食品生产许可证号,应认定为是食品。药监局稽查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西产的蜜炼川贝枇杷膏不是药品,属有合法许可证的食品,因查处起来非常困难,他们将联系工商部门,由工商部门进行查处。 9月28日,工商分局经济检查大队对该药店进行了查处,由于该药店的营业执照上没有销售食品范围,执法人员以超范围经营责令该药店限期整改。记者也在网上对这种食品生产厂商打擦边球销售的行为进行了搜索,发现类似情况不少,而相关部门对此的处理情况也不尽相同。工商分局经济检查大队毛海平介绍说,这类情况他们之前也遇到过,最好的方法是药品的生产厂商通过诉讼来进行解决,如果法院判决该食品包装侵权,相关部门处理起来也就容易了。 买药一定得认准国药准字号市药监局稽查大队负责人表示,一般他们查处的假药,一种为包装上没有标注国药准字号或进口医药注册证号,而另一种是冒用其他药品的国药准字号,这种包装上模仿药品的食品,他们很难进行查处。所以市民在购买药品时,一定要注意药品包装上的国药准字号,进口药品包装上也有医药产品注册证号,而保健品和食品的注册证号上分别标注了“(健)”字和“(食)”字。 稿源: 奉化新闻网 编辑: 陈燕 窗体顶端事实上,据记者了解,被仿冒的不并止香雪一家,许多品牌药品都遇到相同的痛苦。而且,由于非处方药(OTC)在药店销售为主,是仿冒的重灾区。广州白云山和黄副总经理方广宏昨天无奈地对记者表示,该公司的口炎清颗粒被别人用食字号仿冒,外观做得几乎一样,复方穿心莲的外包装也被仿冒,目前正在打官司。广州王老吉公司纪委书记谭天明也列举出同样的例子,王老吉凉茶颗粒也被人用食字号批文仿冒,不仅外包装与药字号极为相似,而且居然还用王老吉做商品名。按照规定,药字号的商标是不能再用作食字号的商品名的。据悉,仿冒知名品牌药品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凡是市场上知名的OTC药品、保健食品,如民生药业的21金维他、太极集团的急支糖浆、太太药业的太太口服液、吉林敖东的“敖东牌安神补脑液“等均遭到仿冒。(右边包装为真品)原因:仿冒者“穿上合法外衣”香雪制药法律经理杨建军说,事实上,“傍名牌”现象在业内早已有之,但是,名牌厂家却只能长期哑巴吃黄连,维权非常艰难。他举例,江苏聚荣生产的聚荣牌抗病毒口服液与香雪抗病毒口服液外观极为相似,香雪打了几年官司侵权行为才得以制止。按理说,香雪的外观是在先注册专利的,且属知名产品同类产品不得与其外观相似,但是,在诉讼的过程中发现,江苏聚荣的外观也有专利(现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这事实上是专利申请的漏洞。按照目前的外观专利申请,外观专利只做形式审查(审查部门只从企业申请文书上看是否附合规定),不做实质审查(调查是否有在先权利)。这就导致同类产品出现近似外观。而品牌产品却难以维权。白云山和市场部经理赵敏对记者说,一些企业利用政策的漏洞用食字号批文仿冒药字号名牌产品,在行内也相当多。药字号需要在药监局审批,食字号则只需要卫生部门审批,而且,批食字号又要比药字号容易。如白云山板蓝根颗粒、王老吉凉茶颗粒等产品正是以这种方式被侵权。仿冒者可以说是“穿上合法外衣”在仿冒,企业也很难维权。据称,白云山和黄专门有一个法律部,有六七人长期专职打假,但面对这种情况也维权困难。 (中间包装为真品)药店推波助澜牟永新说,令企业最头痛的是,这些仿冒产品往往在药店与名牌产品摆放在一起,有些药店甚至将仿冒品放到比名牌产品更显眼的位置。仿冒品在终端进行拦截令品牌产品损失严重。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对于药店来说,最近几年的平价风暴已令零售药店的利润低得可怜,为生存药店趋于销售高毛利品种。杂牌药品的利润空间往往比品牌产品高一倍甚至数倍。但是,品牌产品可以聚人气,于是有不少药店就用名牌产品带货(带动其他产品销售)。所以,人们便会看到经常有药店开业用名牌药品搞促销,其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另外,名牌产品的价格也比杂牌产品的价格高出许多,如板蓝根,一些杂牌甚至只要两三元钱就能买到一包,而这个价格对于白云山、香雪来说连成本都不够。而且就是这两三元钱零售价,药店还有高过名牌产品的利润可图,令仿冒药品有了生存空间。这从客观上为仿冒药品歪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肠康宁”胶囊误病误人- 2002-05-24 11:05:56本报记者 王文隆 长沙徐先生日前来信反映他小孩服用了“肠康宁”胶囊后反而病情复发,受到本报一篇报道的启发才发现被该药的内外包装宣传蒙蔽了,一直把这种本属保健类的药当作专用治疗药品服用。 徐先生在信中写道:我小孩去年得了结肠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确诊并服用该院所开的药品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去年12月,看到宣传“肠康宁”胶囊对结肠炎的有效率为95、是结肠炎的专用药品的广告后,我满怀希望在长沙市医药总公司第二门市部多次购买了该药品。由于一开始是和医院的药一起服用,小孩的病情没有变坏。今年2月中旬起停了医院所开的药后,单独服用“肠康宁”胶囊。3月中旬,小孩的病开始复发,大便出血,一天比一天多。2002年3月21日,我把小孩送进湘雅二医院住院,他的病才得到有效治疗。我开始对“肠康宁”的有效率产生怀疑,所购买的“肠康宁”胶囊还有11盒放在家里不敢动了(每盒1192元)。 2002年4月24日看到三湘都市报刊登的“中华灵芝宝”遭遇阻击一文,我才知道标有药准字号的才是真正的药品。我马上查看“肠康宁”胶囊的包装,发现其批号为:吉卫药健字(1996)第0609号。也就是说,由延边大学草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肠康宁”胶囊只是保健类药而不是真正的药品,而该药的包装正面印有“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专用”的字样,反面则印有“是高效治疗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的专用药品彻底根治长期腹泻性肠道疾病”等字样,并无一字提醒病友此药为保健类。我认为“肠康宁”的广告和其药品包装及内装说明对消费者都存在严重误导。 徐先生给记者看了他存留在家中的“肠康宁”,记者仔细查看该药的内外包装,发现果真与徐先生在信中所写的别无二致;同时还注意到,若不细看,多半会忽略其批号“吉卫药健字”一行,因为这一行字比外包装正面的其它任何字样都要小得多。而一般消费者并非都明白“药健字”的真实含义,于是像徐先生一样把它当真正的药品用就顺理成章了。据专家介绍,药准字号才是真正的药品,准字号药往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具体疗效都有科学根据,而药健字号产品则没有。 记者与该药的在长销售单位取得了联系,对方答应给徐先生按原价退药,之后,代理该药广告的某广告公司接受委托与徐先生办理了退药手续。 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不久他们发现该药在某电视台播出的广告篡改了广告审批内容,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市场处与工商部门一起进行了查处,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5月17日正式下文吊销了该药的电视广告批准文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黄副处长说,国家目前正在对健字号药品的生产、审批进行整顿,已下文通知自去年3月起暂停生产,而且将从今年6月30日起取消其地方审批标准。 本报值班律师提示:像“肠康宁”胶囊这样将健字号药品作准字号药品宣传、夸大疗效,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恶意欺诈,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如果消费者认定该药延误了治疗,造成了严重后果,可以提出赔偿要求。 包装相似易致药品误用 老年人更应注意2010-6-24 15:42:00来源:用药安全网责任编辑:cqjm-因包装相近而引发的发错药、用错药的问题,多年来屡见不鲜。比如曾有报道大人在给小孩滴眼时,错把脚气水当成眼药水点到了眼睛里,造成轻度烧伤,幸亏治疗及时才没酿成大祸;也有将降压药误认为胃药而最后洗胃输液才脱离危险者。发错了药品如果不用,尚有挽回伤害发生的可能,但是用错了药,轻者贻误病情,稍重者伤害身体,严重者则危及生命。因此,患者用药前必须仔细核对药物的名称,以免误服他药。这一点药店在出售药品时必须做好提醒,老年人的家人也应做好叮嘱和监督。老年人在用药前往往只是凭经验或习惯顺手拿起来就吃,极易出现把此药当成彼药服用的事情。再加上很多药品内包装或外包装非常相似,很难辨别,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应注意。因此,避免误服药品事件的发生,在患者自身做足功课,充分谨慎注意的同时,生产厂家还需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药品的包装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规范,尽量使药品的包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明显的识别标示,这样才能消除导致用错药问题频发的“包装”诱因。药品包装加码 加重患者负担近日,笔者因眼结膜发炎到医院就诊,医生开了3种西药和一种眼药水,花费了100多元。回家细看慢算,发现不仅药贵价高,而且包装浪费。其中湖北某制药公司生产的“氧氟沙星眼药水”,外包装盒的长宽高分别是7、5、2.5厘米,而盒内塑料瓶装的眼药水只有5毫升,才大拇指的一半大小,价格是3.6元。一般药房没有包装盒的才卖1元左右。四川某制药公司生产的“司帕沙星分散片”,每盒只有6片药,每片才0.1克,即一盒药总共才0.6克;而同样重量为4克的“云南白药(000538,股吧)”,瓶装与盒装相比,瓶装要少花费8元。这两种盒装药全部采用的是银白色的“铝塑铝热带包装”。由此可见,患者花费了不少冤枉钱来买包装。全国正在推进新医改,目的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然而,药品过度包装却成了药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其产生的垃圾处理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造成药品过度包装的原因:一是受保健品等过度包装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初,保健品为了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往往做一些漂亮的包装盒来吸引消费者。二是受非处方药的影响。从2001年我国药品实施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分离管理以后,开放式柜台的药店逐渐兴起,老百姓买药可以货比三家。制药企业为了让自己的药在外观上更吸引人,便开始从包装上花心思,加上包装工艺的不断改进,价格便水涨船高。三是老百姓选择药品时注重外观美。患者在进药店选药时,和选其他商品一样,在事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