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训练 融知识 提能力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大气受热过程1、2、9、10、11、12热力环流形成3、5、7、8、12、13大气的水平运动4、6、12、1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读“合肥市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回答12题: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解析:1.a2.a第1题,城市热岛环流近地面风由乡村吹向城市,结合等温线分布及地转偏向力可知,a地吹东南风。第2题,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等温面上凸,等压面下凹。(2013瑞金模拟)图1示意我国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34题:3.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气压低于地b.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地比地低c.地气压高于地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地比地更高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风向为西北风b.b为上升气流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下沉气流解析:3.c4.a第3题,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甲地气压差大,乙地气压差小,受热力环流的影响而形成,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因此甲地近地面是高压,高空是低压,乙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是高压。受热力环流而形成的气压变化,乙地近地面气压低,是由于受热空气上升而形成,而甲地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第4题,相比,为高压,为低压,故b为下沉气流,d为上升气流,b、d两项均错;该地位于北半球,a为近地面风向,风向与等压面斜交,c为高空风向,据图中方位关系及风向判定方法可知a为西北风,c为南风。(2013抚顺考试)如图表示“500百帕等压面空间高度分布图”,图中数值表示等压面高度。据此回答56题:5.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相比较,n点气压()a.较高b.较低c.相等d.不确定6.图中p点的风向可能是()a.东风b.南风c.西风d.北风解析:5.b6.d第5题,图中表示500 hpa等压面空间高度,图中m地高度较高,n地高度较低,因此与m点同高度的地点相比,n点气压相对较低。第6题,图中p点风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该地位于北半球,故气流由m地流向n地,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为北风。(2013合肥质检)读“19602003年北京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图”,回答78题: 7.根据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a.一直降低b.一直增大c.维持稳定d.波动上升8.关于热岛效应对北京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风沙活动减弱b.水资源供应充足c.暴雨频率增加d.雪灾频率降低解析:7.d8.c第7题,读图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既非一直降低,也非一直增大,又非持久稳定,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第8题,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流上升,且使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凝结核,使降水量增加。(2012安庆、铜陵联考)如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回答911题:9.如图曲线中()a.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b.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10.影响、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a.云量厚度b.地势高低c.太阳高度d.植被状况11.近50年来,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云量增加b.气候变暖c.环境污染d.人口增加解析:9.d10.c11.b本题组切入点是对图中四条曲线的判读,解题的关键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第9题,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另一部分被地面吸收,所以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在四项中最大,应是曲线;不同纬度地区因气候差异,天空中云量有明显差异,其中在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相对于赤道地区因云量少而被反射的少,故曲线应是被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南极地区因极冰的强反射作用,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多,故应是曲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虽总量较大气上界的少,但总体分布规律与大气上界相似,应为曲线。第10题,影响大气上界和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因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的差异。第11题,在高纬地区,因有大量冰雪存在,增强了地面反射率,所以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较中低纬度多,近50年来有减少的趋势是因为两极地区因全球气候变暖,冰雪的大量融化所致。二、综合题(共45分)12.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1)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4分)a.55 hpab.50 hpac.45 hpad.40 hpa(2)此日,o和p两地风力大小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此日,p和q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其主要原因是什么?(11分)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最大气压差存在于d、q之间,d点位于太平洋上,q点位于亚欧大陆上,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第(2)题,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由图中等压线可以看出,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且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第(3)题,p地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q地为高压,多晴朗天气;p地为海洋,水的热容量大于q地陆地的热容量。答案:(1)b海陆分布导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分)(2)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4分)(3)q地p地受低压影响,多阴雨天气,云层白天削弱太阳辐射,晚上起保温作用;q地为高压中心,多晴朗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逆辐射弱;p地位于海洋,q地位于陆地,海洋热容量较大。(11分)13.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6分)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材料一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下垫面沥青道路混凝土砖石黑土土壤沙漠草水吸收率0.90.950.650.90.60.80.650.80.60.950.550.850.740.840.90.97材料二温升值与吸收率的关系材料三温升值与风速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6分)(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10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数据和材料二中曲线分析,下垫面吸收率与小区温升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2)题,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风速越大,温升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弱,反之越强。第(3)题,通过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城市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主要从下垫面铺设、通风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答案:(1)影响:下垫面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10分)(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防护巡护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森林火灾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扑火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年电商物流运营管理专家面试模拟题集及答案解析
- 2025年GCP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综合题)
- 2025年电子商务创业实战面试官指南与模拟题解析
- 2025年专业级物业电梯管理员应聘技巧与预测题
- 桥梁工程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酒店管理招聘笔试模拟题与面试技巧
- 湖北省恩施高级中学、十堰一中、十堰二中等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信息采集表
- UASB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 2009-2022历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会计审计类岗位)》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
- 神华包头煤化工分公司2013年夏季水平衡测试报告
- 项目工作计划进度表Excel模板(推荐)
- 工程甲方指令单
- DB15T 385-2020 行业用水定额
- 医疗器械储存、运输应急预案
- 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ppt课件
- 教练技术一阶段讲义
- 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