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大礼包】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开学大礼包】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开学大礼包】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开学大礼包】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开学大礼包】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 “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 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 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三、指导朗读课文。 注意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a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鼎足之形|成矣 e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正音(板书):褒bo禅山 华hu山 庐冢(zhng) 有穴(xu)窈(yo)然 怠(di) 咎(ji) 好游(ho) 仆(p)碑 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四、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五、掌握文言语法知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法 1.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穷:a- v.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见:v-n. 见到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流传的文字。名:n 动 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练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3.补充解释 偏义复词:庐冢。 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名: 名义。例:d。命名。例:a、b、c。著名。例:有仙则名。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求: 寻找。例:b。请求。例:d。探究。例:a。索取、要。例:c。 舍: 房屋。例:屋舍俨然。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同“捨”(读),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 4.疑难句释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 “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5. 归纳“其”的用法。 教法: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或用多媒体显示),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语言现象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 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巩固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思路分析:此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巩固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思路分析:此段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3段(巩固翻译: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思路分析: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4段(巩固翻译: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思路分析: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巩固翻译: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思路分析: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二、在把握了作者上述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课文、尽量当堂背诵。(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文言文背诵能力,即在理解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课时 一、疑难问题探究: 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讨论后明确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讨论后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3.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