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课件.ppt_第1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课件.ppt_第2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课件.ppt_第3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课件.ppt_第4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坐标 中华文明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 1894 以近代化概念为核心 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综合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连接 1 中华文明的转型指的是什么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文明史观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2 近代化 现代化 的概念 政治 民主化 法制化 经济 工业化 市场化 思想文化 科学化 理性化 社会生活 文明化 城市化 近代化史观 近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进步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3 中国近代化开始的国际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完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两次工业革命开展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加紧对外侵略 掠夺市场 原料 全球史观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股进步历史潮流 自由主义是主流 蒸汽机的使用 达尔文进化论 电的使用 内燃机等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 科技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一 阶段总体特征 近代化史观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文明史观 中华文明开始转型 全球史观 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二 阶段具体特征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政治 列强侵略 中国主权逐步丧失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并不断加深 中国人民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 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经济 列强商品输出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二 阶段具体特征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思想文化 清朝统治者 天朝上国 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西学东渐 学习西方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 经历了从地主阶级学器物到早期资产阶级学制度的发展 社会生活和习俗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但普通大众的生活没有根本改变 城乡 地域差别较大 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三 主干知识梳理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1 政治 1 列强侵华 2 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2 经济 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 外国商品输出 3 洋务运动 4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 主干知识梳理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3 思想文化 1 地主阶级抵抗派 2 地主阶级洋务派 3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4 社会生活和习俗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 两次鸦片战争 1 根本原因 2 主要原因 客观有利条件 3 直接原因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 导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 社会性质 2 社会主要矛盾 3 中国革命的任务 4 革命的性质 5 思想领域的变化 6 经济结构的变化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三 列强侵略的影响 双重性 1 破坏性 2 客观建设性 四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前 1840 1894 列强侵华的特点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侵略国家 侵略目的 侵略方式 侵略范围 英国 法国 美国 俄国 打开中国大门 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发动战争 经济侵略 文化渗透 东南沿海 长江中下游 这场战争 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 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 经济的状况来说明材料中所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政治 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经济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五 重点问题细化 1 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贸易产品的差异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 鸦片战争前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3 鸦片战争前 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 分析原因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五 重点问题细化 4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 5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贸易主权 司法主权 内河航运权的是什么条约 哪一条款 6 中国近代历史上 列强几次占领中国都城 分别是哪次战争 7 中国近代 西方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中国腹地 在中国京津地区驻军分别是哪次战争 说出依据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一 工业革命背景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五 重点问题细化 8 近代中国东南沿海 渤海湾 内地 长江上游被迫开放分别是哪次战争后什么条约 9 中国清政府开始向列强屈服 完全屈服分别是哪次战争 依据是什么 10 圆明园被焚毁是列强哪次侵华战争 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拓展了资本输出方式的是哪个条约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及影响 材料1 1843年 中英双方在香港议定新税则并予以公布 新税则有三大特点 第一 将中国关税税率降得很低 第二 中国土货的出口税率高于洋货的进口税率 第三 凡是没有列入税则者 出口货和大部分进口货一律按 值百抽五 征税 另一部分进口货 如香料 木料 铜 铁 铅 锡等一律按 值百抽十 征税 据叶风英 失守的国门 旧中国的海关 材料2 据报道 经国务院批准 从2001年1月1日起 我国再次降低关税总水平 从16 4 下降到15 3 平均降幅为6 6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1 两次调整关税的依据 目的各是什么 2 对比两次调整后的税率 说明两次税率调整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反映什么问题 3 结合 1 2 回答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 1 第一次的依据是中英 南京条约 中关于协定中国关税的规定 目的是降低税率 便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适应英国经济侵略的需要 第二次是依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和中国政府的相关承诺 目的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便于与世界接轨 鼓励进出口贸易 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2 第一次调整后税率约为5 10 在当时世界各国中是最低的 结果使得外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阻碍中国社会发展 反映出清政府丧失了关税主权 中国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调整后税率约为15 与各国关税水平相协调 这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交流 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有利于进出口贸易 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政府行使海关主权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3 必须保证国家有效地行使主权 必须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的道路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 礼仪交往 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也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多元史观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评价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 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 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尽管是被动的 却是客观事实 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 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问题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 体现中国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a b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c d 思考 图中abcd分别代表什么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 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 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的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主观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没有真心打破 旧轨 愿望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中的 西用 主张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方面为西学的引进打开了方便之门 因而包含了逸出 旧轨 趋势 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 包括设立总理衙门 兴办近代工矿企业 编练新式陆海军 设立学校 派遣留学生等措施 就其客观效果看 不仅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也使中国在外交 经济 海防 人才培养等方面 向现代化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无疑也有逸出 旧轨 的趋势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 用现代化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1 经济上 2 思想上 3 外交上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引进西方先进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 开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洋务派提出了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开启了近代化的中国外交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 用现代化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4 军事上 5 教育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 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 培养翻译 科技 军事方面的人才 还派遣留学生 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社会史观 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球史观 洋务运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三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洋务运动与早期民族工业的关系 洋务工业一方面引领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 洋务派首先创办近代企业 采用近代生产方式 在打开社会风气方面 替后起的民族资本起了开路作用 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发展 洋务派利用手中特权 采取减免税厘 营业专利及禁止华商开办同类企业等办法来保持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 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四 中国与西方经济近代化起步的比较 地主阶级 先有重工业再有轻工业 先有军事工业再有民用工业 基本依靠国家力量 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随着社会条件的成熟出现民用企业 资产阶级 一般由轻工业开始 继而发展重工业 在民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军事工业 一般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竞争发展到资本主义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 1854 1921 早期经历简表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重点二 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据材料一 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分 政治 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 洋务运动兴起 思想 西学东渐 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 教育 兴办新式教育 军事 创建近代海军 重点三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变迁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一 鸦片战争后产生的新思潮 新 在哪里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局限 积极影响 二 19世纪60年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思想 分析其各自产生的原因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国家 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人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列强商品输出 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 经济结构变动近代化 全球化 西学东渐 新思潮 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 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西俗东渐 服饰 习俗 交通通讯 近代化文明化 西学东渐 西俗东渐 列强经济侵略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一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 民族危机加深 无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封建势力还很强大 经济上 思想上 社会生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近代企业产生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 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主要是学习技术 新式学堂出现 保守 封建思想影响很大 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发生变化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 旧的生活陋习普遍 先进与落后并存现代与传统并存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二 1840 1894年中国的近代化 呈现出的特征 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 步履维艰 发展艰难 列强利用他们雄厚的资金 强大的技术优势和攫取的特权 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清政府高额征税 敲诈勒索 又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岳麓版 经济成长历程 1 艰难 缓慢 过程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 粤人知其益者 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 十之二三 河洛之北 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 以为是者半 以为非者亦半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2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或南北发展不平衡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2012 重庆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 行省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c 资本主义发展 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d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新文化运动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二 1840 1894年中国的近代化 呈现出的特征 1 艰难 缓慢 过程 2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或南北发展不平衡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3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开始 属于传导型 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产生 4 近代化中的两大任务 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5 以经济近代化为主 政治近代化尚未开始 主体 6 近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地主阶级 1840 1895年的近代中国 三 1840 1894年近代化 对今天现代化的启示 民族独立重视科教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一 阶段总体特征 1 列强侵华加剧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严重 社会的沉沦 2 近代化 整体发展 政治民主化成就突出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文明化 社会的上升 进步 3 民族觉醒与探索构成此时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二 主干知识 政治 1 列强侵略 2 清政府改革 掀起瓜分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 戊戌变法 2 新政和预备立宪 3 救亡图存高潮 1 义和团运动 2 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民主政治道路 维新派 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 革命派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二 主干知识 经济 3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 1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二 主干知识 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1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维新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科学 2 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二 主干知识 社会生活 2 交通领域 1 民国前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社交礼仪 婚丧嫁娶 称谓等 1 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 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兼习中西学科 开设经济特科 1904年 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2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3 辛亥革命后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 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 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二 主干知识 其他领域 1 军事领域 清末 新政 改革军制 编练新军 2 文教领域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7 从近代化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一 政治方面 1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各自原因 2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及其危害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方式的特点 4 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 目的 影响 5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扶清灭洋 口号反映了哪些问题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6 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条件 结果及原因 历史功绩与教训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i l a g c d b f e h j k 186018701895191219141919192719361945194919521956 小荷已露尖尖角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无可奈何花落去 柳暗花明又一村 脱胎换骨获新生 三 重点问题细化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夏秋冬 1 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 夏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2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 3 秋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国民政府前十年 1927 1936年 2 抗战时期 1937 1945年 4 冬 民族工业的萎缩 1945 1949年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1 归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的历程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1 归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的历程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2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地位 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难以独立发展 不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2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作用 经济上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政治上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文化上 为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 不断冲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3 回答下面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相关问题 1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这一社会环境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怎样的特点 3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特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命运 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 妥协性 革命性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力量之一 妥协性使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二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发展 4 从四个角度深度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一个特点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不足 资金少 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畸形 地区分布不合理 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 三个产生原因 资本主义的入侵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3 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辛亥革命的推动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 三大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封建势力 官僚资本主义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1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 产生原因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现实 2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3 内容 政治 经济 教育 4 康 梁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中西结合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以古论今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 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理论与实践结合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1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5 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推动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 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主张兴民权 提倡新学 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20世纪初广泛传播的原因 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政府反动本质充分暴露 经济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现实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 2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的国内外中心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3 比较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的异同 1 同 都主张民主政治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 都为了救亡图存 2 异 手段不同 所倡导的政体不同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3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后 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深重 袁世凯专制独裁 妄图复辟帝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出现短暂 春天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思想 辛亥革命后 民主共和 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4 新文化运动 2 兴起的标志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及贡献 3 内容 性质 4 意义和局限 5 新文化运动 新 在何处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5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 1 特点 主题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内容 广度和深度 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过程 方向 从以英美为师到 以俄为师 的转变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过程 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 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1895 1919年的近代中国 三 重点问题细化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解放 1894 1919 5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 2 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不断发展的原因 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