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楼乡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突破方法:突出朗读教学,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朗读中感知骈体文的特点。联系旧知(如三峡,写景抒情的现代文),学习本文的写景手法。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置身美景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茏,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简介作家作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i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竞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 三、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四、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呜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设计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翻译的时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教材选录答谢中书书这类内容浅显,短小精悍,文辞优美的文言写景小品文,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而非借这类文章传授古汉语知识,因此,教师讲解几个疑难词句即可,无需教条地在解词译句上下大工夫。 二、敢于放手,实现自主学习。新课标早就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前要还学生一个动手的能力,给他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前一些资料的收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应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把收集的资料整理好,选出重要的记住,课堂上要做到像老师一样脱稿讲。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在“析美文美点”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温故知新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实现了“实”与“活”的结合。有关资料 “书”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记承天寺夜游总体设计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人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突破方法:借助内联(旧知)、外延(作者生平、“月”文化)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增加文化积淀。开展竞赛活动和“高端访问”激发兴趣、落实基础、拓展知识、加深感悟。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计(一) 猜猜看: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设计(二) 月夜图导人: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设计(三)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t女nn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学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问,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诗中关于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苏辙、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苏轼得以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点出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际遇的无奈)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白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 活动设计: 题目:高端访问 内容:学生两人一组,分饰苏轼、记者,演出一次访谈。主要交流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过程,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的:落实知识,加深理解,训练表达。 五、拓展积累 教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和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六、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体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2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反思 一、以“读”赏“美”,以“美”晶“读”。古人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是理解文章的最好途径。因此,本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教学的重点落在“读”上。具体做法是:l自读,读准字音,停顿准确。2范读,通畅流利,感情饱满。3。译读,读懂原文,理解内容。4诵读,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小组研讨后,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山jil之美美在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相衬几个方面。即便是作者所表达出的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之意,学生在老师的略加点拨下也很快就能领悟。 二、以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组抢答题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高端访问”实现了落实知识,加深理解,训练表达的目的。教师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使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水到渠成。有关资料 一、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空明的月色 旷达的情怀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变初衷,执著地走着既定的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屈原的“余不能变心以从俗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体”就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在打击下灰心丧气,从此消极忍让,沉默不言,如安史之乱后的王维、江州之贬后的白居易即是如此。他们忏悔以往的行为,尽力磨去自己身上的棱角与锋芒,认为“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表示从此要“面上灭除忧喜色,心中消尽是非心”。第三种则是被重击吓破了胆,变节从俗,苟且偷生。清兵入关后的钱谦益、吴伟业就是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所采取的是第一种态度,只不过由于糅合了佛老思想,所以表现得更为超然,更为达观。他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认为只要“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命运的拨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外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外一种生活美,从京城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感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在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后,他还是泰然处之,并从中发现奇趣:“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样表达了他在贬谪中坦然的心绪,旷达的情怀,以及对生活中的另一种美感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 苏轼曾这样形容过自己散文的特色: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典折,随物赋行,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84个字,就像一篇信手记下的日记,但它绝不是如同“在平地,滔滔汩汩”,而是仿佛在山石间曲折穿行,抒情插于记事、描景之中,闲旷的情怀表现在如水的月色和静谧的氛围里。 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看来平淡无奇,简直就像日记。但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澜,这方是大家做法。果然,波澜接着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活跃兴致高。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而造成这种转换的契机则是“月色入户”。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作者披衣而起,兴致顿增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斥之中的孤独和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扰,获得 慰藉;在月的世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 的氛围。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舒直等罗织罪名,被捕下狱,经弟弟苏辙等多方营救才 算保住了脑袋。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虽然给了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 头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交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 受到限制。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这也就是在文中所 说的“念无与为乐”。诗人的一切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接下去,作者写他 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 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 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