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考地理 第十五章 第2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训练(1).doc_第1页
【导与练】高考地理 第十五章 第2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训练(1).doc_第2页
【导与练】高考地理 第十五章 第2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训练(1).doc_第3页
【导与练】高考地理 第十五章 第2课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训练(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训练 融知识 提能力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5、6、10、12、1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3、4、7、8、9、1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2013马鞍山二检)如图为安徽省2001年至2009年工业增长率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该省工业发展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2005年与2008年第二产业就业增长量相等b.2001年至2009年工业生产总量一直处于递增状态c.2001年至2009年工业增长率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一直呈正相关d.2001年至2009年工业增长率一直大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2.图示信息主要反映了该省() a.工业化速度较慢b.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速度快c.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匹配d.工业化对就业的带动有限解析:1.b2.d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2001年至2009年该省工业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说明其工业生产总量一直处于递增状态;2005年与2008年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相同,但因为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因此2008年第二产业就业增长量较大;工业增长率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不是一直呈正相关的;2002年工业增长率小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该省工业增长率增加较多,但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增加不明显,说明工业化对就业的带动有限。工业增长率增加较多,其工业化速度较快,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不高,说明其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速度较慢,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相匹配。(2013石家庄一模)假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读“19802004年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回答34题:指标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i(%)50.0241.1444.4845.4947.1649.6956.32u(%)9.4712.2616.3228.234.9436.2543.5i/u5.283.362.731.611.351.371.29iu-0.54.782.862.231.110.850.870.793.关于19802004年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逐渐缩小,到2004年可基本协调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d.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4.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b.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d.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析:3.a4.b第3题,读表格数据可知,19802004年山东省工业化发展很快,但是城市化发展缓慢,城市化发展一直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第4题,城市是第二、三产业集聚的区域,城市化水平低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2013江南名校联考)如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57题:5.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a.江苏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海南省6.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7.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解析:5.a6.d7.a第5题,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该省份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故选a。第6题,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故选d。第7题,该省的工农业经济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故选a。读“河北省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89题:8.让环京新城告别“睡城”模式是目前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可以使环京新城更具活力的最佳措施是()a.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力度b.从政策上鼓励人口的迁入c.加强交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d.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促进环京新城的可持续发展9.环京新城现在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外迁的目的地之一,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来此投资的主要原因是()a.人才众多,科技水平高b.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相对较低c.矿产资源丰富d.工业基础及社会协作条件好解析:8.d9.b第8题,只有以产业发展为先导,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居民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才能促进环京新城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第9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迁的产业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环京新城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劳动力成本和地价较低。(2013河南联考)北京和深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比较为明显的两个城市,下表是有关两城市城市化的统计数据表(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据此回答1011题:年份1980198619921999总人口(万人)北京904.31 032.41 124.81 250深圳33.2993.56260.9405.13户籍非农人口(万人)北京510.4586.8656.3747.2深圳6.7626.4557.3995.05暂住人口(万人)北京18.661.279.9150.2深圳1.242.11180.68285.2810.材料所示时间段,北京和深圳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a.城市人口增长都以户籍非农人口为主b.城市化水平都快速持续增长c.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d.深圳城市人口超过北京11.材料所示时间段,深圳城市化异于北京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化基础b.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式c.城市建设规模d.腹地的大小解析:10.c11.b第10题,应用“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计算可知,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第11题,在此时间段内,深圳主要是由于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促使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使城市化快速发展。二、综合题(共45分)12.(2013北京海淀模拟)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读图,回答(1)(2)题:(18分)(1)概括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6分)(2)据统计,在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2分)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区域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中部高,南北低。第(2)题,城市化的拉力因素(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经济水平、收入等)吸引人口向上海迁移。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6分)(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经商务工人员。(12分)13.(2013成都二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7分)材料一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图。材料二19922007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1)简述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对该地区经济活动的有利影响。(9分)(2)图中m、n两地比较,受寒潮影响较小的是地,试分析原因。(9分)(3)与珠江三角洲比较,19922007年,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什么变化?试分析其原因。(9分)解析:第(1)题,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毗邻港澳、东南亚,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第(2)题,n地纬度较低,且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寒潮影响小。第(3)题,长江三角洲由于产业基础、经济腹地、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方面慢慢超过了珠江三角洲。答案:(1)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地区,水热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南临南海,海运便利;毗邻港澳和东南亚,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