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川般阳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山东省淄川般阳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山东省淄川般阳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山东省淄川般阳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山东省淄川般阳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 【学习目标】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2、3课选学)【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有何特点?【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自学导引随笔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 起源:原始农业是从 经济向 经济发展而来的。 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 和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 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2、家畜饲养业: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农具材质的更新:a、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 ,主要劳动工具是 ;b、商周时期: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是 。c、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耕作工具的发展:a、西汉中期:发明了 ,推动了牛耕的推广。b、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 (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 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a、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b、概况:a、内地:上古时代 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 ;西汉的 ;东汉 治黄。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 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特点:大多采用 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自耕农经济原因:随着 和 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产生:产生于 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评价(特点):优点: 弊端:a. b.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主要部门及成就1、金属冶炼技术: (1)冶铜业:青铜时代:是指从 到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技艺相当成熟。特点是:数量较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使用广泛。(2)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 和 的技术。这是我国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3)燃料: 汉代:人们开始用 作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相当普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南宋末年:开始用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2、纺织业(1)丝织业:上古时代:人们已经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 ”称号。唐代:出现 技艺,以“ ”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极具艺术神韵。(2)棉纺织业: 以来:棉花种植由边疆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元代: 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 已取代 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棉布主要特点: )3、陶瓷业(1)制陶业: 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陶器工艺: 、 、 等。(2)制瓷业: 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 。 南北朝:成功烧制出 ,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 成为“瓷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代表: 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 和 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二)、主要经营形态生产方式的变化1、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1)特点: 与 相结合。(2)影响:对于稳定 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 和 。2、官营手工业:(1)产生:西周时期。从西周到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2)特点: 优势:a b 直到 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不足:a ;b 3、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2)发展:春秋之后,在曲折中发展,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份。 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发展概况: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2、商业发展概况:(1)商朝: 和 已经产生;(2)周朝:实行“ ”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逐渐取代 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时期: 的统一和 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商品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以及 、 商人往来经商频繁。 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 、 兴盛(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7)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二)城市的发展与繁荣:1、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驰:(1)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 作为交易场所,设 或 管理。这时期,城市主要是 、 ,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 。2、放松限制阶段:宋代打破 ;除了一般的市场外还出现了 、 、 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3、经济城市的兴起:(1)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 、 、 、 、 、 等。(2)明清时期: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尤盛。(三)“重农抑商”1、产生:(1)原因: (2)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 ,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施。2、发展:(1)西汉:汉高祖严格限制商人,并严禁商人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 以及 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3)明清强化:严重阻碍了 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 潮流的后面。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私营手工业迅速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3、商品经济空前繁荣:(1)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2)商业市镇的大量出现。4、综合国力的强盛:(二)、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被学界称为“ ”。2、主要表现:(1)苏州形成劳动力市场:苏州的工匠分“ ”和 两种。(2)景德镇制瓷业的雇佣劳动3、阻碍因素:(1)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3)帝国专制统治:“海禁”、“矿禁”政策;(4)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争购等“ ”政策的打压。(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海禁”政策:(1)原因: 防范“外夷”侵犯。 清朝防范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2、影响:禁海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危机的具体表现(1)正当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明清之间战火纷飞之际, 年,英国开始了 。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 的转变。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2)中国处于 顶峰的 ,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 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合 作 探 究1.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2)规模越来越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3)生产技术不断进步;4)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5)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6)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2.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3.通过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全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关于我国早期农耕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最早在长江和珠江流域形成规模 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稻的国家之一 在发展初期已显露出地域差别 以种植业为主a b c d3、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 )a犁壁的出现 b犁铧的出现 c耦犁的出现 d曲辕犁的出现4、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社会人口的增加 c国家分裂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提倡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男耕女职”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a b c d6、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规模大,分工极细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厂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d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7、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是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8、中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地主实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9、战国时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不包括(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c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10、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a将占有的“公田”据为己有 b通过接受赏赐获得土地 c土地兼并 d驱使流民垦荒获得土地11、古代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 abcd 12、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在( ) a东汉 b三国时期 c唐代 d两宋时期 1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刀耕火种、简单协作 d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1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自耕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土地的出现是其产生的原因 b出现在战国时期 c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 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16、“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对哪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17、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据考证,用煤冶铁最早是在 a春秋战国 b. 汉代 c. 唐代 d.北宋 18、关于我国陶瓷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的发明 b 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c隋唐时期景德镇成为瓷都 d元代开始进入了彩瓷生产时期 19、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 ) a官府垄断工商业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20、“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西行骆驼队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d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 2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22、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a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23、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24、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鼎盛的(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25、2000多年前,我国士兵所用的刀剑锐利坚硬,使用是完全不用向古罗马士兵那样“(铁)到渐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我国( )a已经冶炼生铁和钢 b开始用焦炭冶铁 c发明“灌钢法” d能够锻造“宿铁刀”26、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过与桑蚕也。”“其”指的事( )a丝织品 b棉织品 c麻织品 d编织品27、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艺水平高的原因有( )资金雄厚 实行规模经营 工匠富有经验 市场竞争的需要a b c d28、下列关于古代私营手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b唐宋以来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加深c明初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淸朝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9、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的发展30、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3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突出表现是( )a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b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专门的商业区,政府派专人管理c一些大城市开始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d城市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视32、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c实行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度d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33、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打击工商业 b保护小农经济,稳定政府收入c确保赋役征派 d巩固封建统治34、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清政府的这一政策( )a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b有利于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c限制了商业活动 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35、清朝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a b c d 二、非选择题36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请回答:(1)从耕作方式的角度说明从图一到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骨耜比石斧、石锛在耕作效率方面提高的表现。(6分)(2)判断铁犁和区田法出现的最早年代,并分别说明两者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8分)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