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总体设计.pdf_第1页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总体设计.pdf_第2页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总体设计.pdf_第3页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总体设计.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3 0 1 0 1 C 6 0 6 A 6 7 4 F 6 0 5 7 0 C 2 2 0 K L A L 4 2 N 0 5 7 6 2 6O 0 K K 2 S A 2 K 6 7 7 K 2 1 7 4 2 O 2 S C2 1 A 2 K 12 4 2 1 7O 0 6 6 7 7 U A 0 7 7 1 6 T 4 1 2 J 0 5 2 6 0 4 1 6 7 C 4 A 6 7 1N 2 1 4 T 6 7 0 J 7 O 0 K KN 76 7 2 0 11 2 J 0 5 2 N K 7 2 1 1 7 KO 7 72 2 N K 7 L C 6 2 S 7 C 6 7 7 K 6 A C C 5 0 7 N 0 5 7O 0 6 2 2 0 1C M 2 1 0 C6 4N 7N A 0 K 6O 0 K 74 J 7 6 71 4 6 7 1N 2 1 6 7N 0 5 7 4 1 C 0 C 6 0 1 54 T L C M 2 1C 6 A 6 A 70 C 7 U A 0 7 1J 0 7 O4 T 0 1 0 0 I 0 1 56 7 7 C 0 7 1 6 0 2 K 7 K 4 2 6 0 4 1 0 5 6 L 4 T L O 2 S 7 U A 0 C 0 6 0 4 12 1 2 P 0 1 52 2 6 0 4 1 2 K A C 74 T K 2 1 7 C 4 A 7 C 2 6 6 7 0 5 7 C 0 6 7 2 2 0 K L A L 4 2 N 0 5 7 6 S M 7 0 C C 7 K 7 6 7 T 4 6 7 0 5 7 G 7 7 4 1 4 0 2 1 2 K S C 0 C 0 1 0 2 6 7 C 6 2 6 0 6 0 C 6 7 7 4 1 4 0 2 1 2 6 0 4 1 2 K C 7 7 6 4N A 0 K 2 K 4 1 5C M 2 1 4 N 0 1 7 2 0 K O 2 S2 1 4 2 O 2 SN 0 5 74 J 7 6 7C 4 A 6 7 1 0 J 7 N 2 1 2 1 6 7 7 0 A 2 1 C 2 K K C M 2 1N 0 5 74 J 7 6 71 4 6 7 1 0 J 7 N 2 1 C 7 M 2 2 6 7 K ST 4 6 7 2 0 K O 2 S C2 1 4 2 O 2 S C 2 0 K L A L 4 2 N 0 5 7 2 N K 7 L C 6 2 S 7 N 0 5 7 C 6 7 7 K 6 A C C5 0 7 N 0 5 7 7 C 0 5 1 收稿日期 V 作者简介 高宗余 W V 男 教授级高工 W 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桥梁专业 工学学士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 A 前 言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 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 城市 全国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 工业基地和交通 通信枢纽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位于武汉 长江二桥下游W P 的天兴洲江段 它是武汉铁 路枢纽内的第二过江通道 同时也是武汉市中环线 的过江通道 B 桥位选择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桥位处于微弯分汊型河 段 河势演变较复杂 河道中发育一江心洲 天兴 洲 将长江分为南 北 个河道 南侧主河道宽约 P 北侧副河道宽约 P 长江两岸设有防洪大 堤 堤内地形平坦 其地貌单元为长江一级阶地 南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总体设计 高宗余 岸 武昌岸 建筑物稠密 北岸 汉口岸 主要为耕种 区 分布较多渔塘 长江在武汉境内全长约V P 河段河势见图 龟 蛇两山处为本河段最狭窄的断面 河宽仅 P 建有武汉长江大桥 其下河道逐渐开阔 龟山北 麓有汉江汇入 流经汉口后 由于青山 阳逻两节点 呈上 下不对称分布 对河道控制作用较弱 主流稳 定性较差 摆动幅度较大 成为微弯分汊型河道 沿 江分布有武昌深槽 汉口边滩和青山边滩 武汉长 江大桥下游约 P 处有长 P 面积约 P 的天兴洲 将长江分为南北两汊 长江两岸大 堤间距 主流沿右岸武昌深槽下行至徐家 棚附近平顺进入天兴洲右汊 在水口附近左右汊 汇流 图A 长江武汉段河势图 河道近期演变 武汉河段由于沿江两岸受节点 控制及护岸工程的兴建 自 世纪 年代至今河 道外型基本稳定 岸线变化相对较小 河床演变主要 表现在河床冲淤 洲滩消长和汊道的兴衰变化 桥 址河段两岸稳定 自 世纪 年代完成主支汊转 化后 目前已形成南汊正面入流 北汊侧面进流的河 势格局 主流南移受到限制 汉口边滩处于相对稳 定状态 天兴洲北汊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淤死 桥址 河段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维持枯水单一 中 高水 位双汊过流 主流在南汊的河势 但洲滩和汊道的局 部冲淤变化仍将发生 桥址河段具备建桥条件 随 来水来沙条件不同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 桥址河段 仍将发生一定的冲淤变化 尤其是汉口边滩和天兴 洲洲头的变化直接影响左 右汊的分流分沙 需采取 适当措施稳定汉口边滩和天兴洲洲头 维持目前主 流走天兴洲南汊的格局 三峡水利枢纽运用后对建桥河段河势的主要影 响表现为河床有所冲刷下切 深槽也将有所冲刷扩 大 桥址河段河势不会发生大的调整 因此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武汉铁路枢纽总 图都明确了本桥位作为公路桥和铁路桥桥址 桥中 线作了预留 C 建桥条件 C A 气象 桥渡区处于亚热带温润区 历史上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年平均气温 V 有霜冻和降雪发生 雨量充沛 最大基本风速 W W C C B 桥渡水文 桥址百年一遇洪水位为南汊X 北汊 X 年一遇最高通航水位X V 最低通航水位XW V 桥址区地下水及南 北汊 江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对钢结构具弱的腐蚀性 C C 地质 覆盖层 桥址北岸以粘性土为主 北汊以粉细砂 为主 天兴洲上部以粘性土为主 中 下部以砂类土 为主 E WX E WX 段为冲刷深槽 覆盖 层最大厚度可达W 南汊覆盖层以细砂为主 南岸覆盖层顶部为填筑土和粘性土 中 下部以粉细 砂为主 基岩 按照岩性 岩相特征大致分 个区段 第 段 E X E WX 由成岩程度较 差的疏松砂岩 泥质粉砂岩 砂岩组成 第 段 E W X E X V 由胶结程度不一的砾岩 夹少量泥质粉砂岩组成 第 段 E X V 以 南 为三叠系的白云岩 C G 地震及场地类别 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 大桥场址在平均 土质条件下 年超越概率 水平的烈度为V V 桥梁建设 年第 期 度 经综合评定大桥场址的基本烈度为 度 G 技术标准 G A 公路正桥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 按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 设计行车速度 P 设计车道 双向V车道 行车道宽度 桥面宽度 设计荷载 公路 级 V 最大纵坡 桥面横坡 G B 铁路正桥主要技术标准 线路等级 客运专线 级 正线数目 线 正线间距 客运专线 级线 客 运专线与 级线间距 V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P 以上 按 P 做动力仿真设计 G C 其他技术标准 铁路双层集装箱限界 不小于 W V 主航道通航净空尺度 航道等级 净宽不 小于 净高最高通航水位以上不小于 H 桥梁总体布置 根据通航要求 南汊为主航道 需布置跨度 以上的大跨度桥梁结构 北汊需布置跨度 的桥梁结构 从减少拆迁量和用地 合理利用桥位 资源的角度考虑 大桥选择采用公路铁路两用桥方 式 经济分析表明 南汊大跨桥梁合建 北汊中小跨 度桥梁分建为经济合理的方案 H A 桥梁平面设计 在两岸长江大堤范围内布设平曲线 处 曲线 特征值为 偏角W 半径 缓和曲线长度 W 缓和曲线按 次抛物线过渡 南汊主桥公路 铁 路共桥 上 下层布置 公路在上层 铁路在下层 往 北在天兴洲上公路从平面上脱离铁路中心线 以半 径 平面曲线分离共建部分后 平行于铁路 桥中线跨越北汊 两桥中心线相距 公路桥位 于铁路桥上游 南岸公路以半径 平面曲线 与铁路分离 公路位于铁路下游 线路平面布置示 意见图 图B 线路平面布置示意 H B 桥梁纵断面设计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以下控 制条件要求 南汊主航道净空高度 最高通航水位 以上 北汊航道净空高度 最高通航水位以上 双层桥布置时铁路限界要求 铁路双层集装 箱限界不小于 W V 跨大堤桥下净空高度 堤 顶以上 H C 桥梁横断面布置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桥面组成为 公路桥标准 横断面 防撞护栏 X 检修道 X 路缘带 X 行车道 X 行车道 X 路缘带 X 中央分隔带 X 路缘带 X 行车道 X 行车道 X 检修道 X 路缘带 X 防 撞护栏 全宽 见图 铁路桥标准横断面见 图 南汊主桥钢桁梁标准横断面见图 图C 公路桥标准横断面 H G 通航孔跨度及墩位布置 H G A 南汊主桥 南汊主桥采用斜拉桥 钢桁加劲梁 公路 铁路 双层布置 桥式布置需满足以下要求 主孔跨度 满足通航净空要求 净宽不小于 南侧主 塔墩位按航道要求布设 确保主孔覆盖稳定的通航 水域 斜拉桥北侧边孔满足单孔单向通航要求 跨度不小于 W 净跨不小于 V 主塔墩及 北侧辅助墩 考虑设置防撞设施 主跨及边跨跨径的选取要考虑基础和防撞设 施 航道标志设施等尺寸的大小 同时还要结合桥梁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总体设计 高宗余 图G 铁路桥标准横断面 图H 南汊主桥钢桁梁标准横断面 方案主 边跨合理比值和主梁构造等结构设计特点 综合确定 主跨及边跨跨径须为钢桁梁节间长度 的整数倍 综合考虑以上控制及影响因素 武汉天兴洲长 江大桥主航道斜拉桥跨径布置方案为 W X W VX X W VXW 全长 W H G B 北汊航道桥 根据航道部门的批复意见 北汊航道桥通航孔 不少于 个 净宽不小于V 按此布置 X X 四跨一联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方案 D 桥式方案 D A 全桥孔跨组成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正桥工程孔跨组成见图 V 由北向南依次为 铁路桥 孔 简支箱梁X X X 混凝土连续梁XV 孔 简支箱梁X W X W VX X W VXW 斜拉桥 X 孔 简支箱梁 全长 V 公路桥 连续箱梁X X X 混凝 土连续梁X XW V X 连续箱梁X W X W VX X W VXW 斜拉桥X 连续箱梁 全长 V D B 南汊主跨斜拉桥 南汊主跨斜拉桥孔跨布置为 W X W VX X W VXW 长 W 见图 主梁为板桁结合 钢桁梁 Y形桁架 片主桁 桁宽 桁高 节间长度 主桁弦杆最大杆力约 V P Y 均采用箱形截面 主桁部分斜杆采用箱形截 面 其余斜杆 竖杆采用a形截面 主桁节点采用 焊接整体节点 节点外拼接 斜拉索锚固于主桁上 弦节点 钢梁采用b U 钢 主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倒Z形 承台以上 高度为 主塔正面见图 每塔两侧各有 V根斜拉索 全桥共有斜拉索 W 根 斜拉索为 镀锌平行钢丝 最长索 最大索力约 P Y 公路桥面处索距 三索面间相邻索面中 心距 图D 全桥孔跨组成 桥梁建设 年第 期 图I 南汊主跨斜拉桥布置 图L 主塔正面 边墩 辅助墩以及主塔墩上均设有竖向支座和 约束梁体横向位移的支座 主塔上设有约束梁体纵 向位移的阻尼装置 公路桥面梁端 V 范围内采用混凝土结合 板 通过剪力栓钉与主桁上弦及公路纵横梁连为一 体共同受力 其余区段采用正交异性板与主桁上弦 杆结合 铁路桥面采用纵 横梁道碴桥面系 主塔基础均采用 钻孔灌注桩 号墩 根 桩长V 号墩 根 桩长 承台采用双 壁钢吊箱围堰施工 号墩为辅助墩 均采用 根钻孔桩 桩径分别为 号墩采 用 根钻孔桩 桩径分别为 I 工程技术特点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设计 施工采用大量先进 技术 是我国建桥史上继武汉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 桥 九江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之后又一个新的里 程碑 该桥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铁路及公铁两用斜拉 桥 已建成公铁两用斜拉桥最大跨度 国内为芜湖 长江大桥 主跨 国外为丹麦到瑞典之间的厄 勒海峡大桥 主跨 W 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 桥斜拉桥主跨为 世界上载荷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本桥 荷载标准为V车道公路 线铁路 线客运线 线 级干线 采用 片桁架主梁 三索面的新结构 桥梁纵向约束采用大吨位阻尼装置 有效 改善了斜拉桥体系的受力 在钢桁梁桥中采用钢正交异性板与混凝土 板组合桥面新结构 V 深水基础采用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 L 主要科研项目 天兴洲大桥主桥结构为满足航道要求采用了主 跨 的大跨度斜拉桥方案 为满足 线铁路运 行要求采用了 片主桁厚板焊接整体节点 正交异 性板及混凝土桥面板板桁结合 超大直径钻孔桩等 新技术 该桥科研专题涉及新标准 新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