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考生】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1).doc_第1页
【快乐考生】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1).doc_第2页
【快乐考生】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1).doc_第3页
【快乐考生】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1).doc_第4页
【快乐考生】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乐考生】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命题视角透析1本讲是高考的热点、重点。从近年的考题来看,主要考查康梁的维新思想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的内容及作用,康梁维新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等基础知识。2维新思想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与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有质的差异,有些高考试题要求认识两者不同的表现和原因,以理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特点。3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视角命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场革命,但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缺乏辩证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有的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真题实战演练1(2013重庆卷)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资政新篇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书中提供了抵御外侮的方法,而且这一方法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知这部著作应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四洲志中没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天演论主要讲述生物进化理论,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资政新篇虽是中国人提出的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其中没有提出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答案:b2(2013天津卷)“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答案:d3(2013福建卷)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劝学篇的本质是“中体西用”,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排除b、c、d;在美国媒体眼中,该文让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选a。答案:a4(2013江苏卷)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故a项错误。c项与作者意图完全相反,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答案:d5(2013大纲全国卷)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张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a、c两项错误。b项显然与主题不符。本题选d项。答案:d6(2012四川卷)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解析:由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革命杀戮祸患惨烈,其他国家吸取教训,实行君主立宪。他主张以俄、日为榜样,以法国为鉴戒,即以法国革命之酷烈来恫吓清廷,敦促皇帝尽快变法,故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是为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这与康有为的用意不符,a项错误;康有为以法国革命之酷烈来恫吓清廷,敦促皇帝尽快变法,c项错误;d项未体现康有为的用意,排除。答案:b7(2012天津卷)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普遍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上国观念。答案:d8(2012新课标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析:由毛泽东这句话的主旨可以看出是认识到俄国的暴力革命是改造社会的必然选择,故c项正确;a项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当时还达不到这种认识,题干主旨也无法反映,故a项错;b项的意思在题干中也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是干扰项,但根据历史事实可以排除,中国共产党刚建立走的就是暴力革命之路,改良的路已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9(2012北京卷)下面的史料中,数学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bcd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应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句读错误;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句读错误。材料主要抨击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阐明了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进行句读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答案:b10(2011北京卷)“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解析:“九州缩地”“四海披图”说明这本书介绍世界地理知识比较丰富,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答案:a11(2011上海卷)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严复翻译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这是严复为中国敲响警钟的理论依据。但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不能正确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反而成为西方列强侵略蹂躏东方的理论根据。由此判断,a项正确。答案:a12(2011安徽卷)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解析:a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观点;b项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认为中西文化应该相互融合,不是维新派的观点;c项认为中学与西学本质不同,实际上反对洋务派将“西用”嫁接到“中体”上的主张,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的观点。d项认为人权、科学是西方优越的两大因素,是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来的。答案:c13(2011江苏卷)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思想影响的掌握。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材料中作者宁肯国粹消亡,也要使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重建儒家信仰,排除b项;20世纪初,康梁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自然选择,排除d项。答案:a14(2011安徽卷)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解析:a项符合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观点,一方面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彻底否定其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为他们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提供理由;材料中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作用,而不是认识不足,排除b项;c项不全面,材料中一方面肯定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完全否定其思想启蒙的作用;d项太绝对,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是肯定的,这符合史实。答案:a15(2011天津卷)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解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仍与中国无缘,而要建立民主的国家,必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因此陈独秀把科学和民主作为救国救民的核心价值观念来追求和崇尚,用民主、科学破除了专制、迷信对人的束缚和禁锢,用两者来救治中国“一切黑暗”。b、c两项是外因,因而不是主要原因。d项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与题意关系不大。答案:a16(2011浙江卷)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徐志摩24岁以前,是指1920年以前,他对西方的相对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远大于诗歌,说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社会潮流,故b项的说法最能反映材料信息。其他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答案:b17(2011海南卷)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和“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所学判断,这里应指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和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答案:a18(2011北京卷)“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b王韬c宋教仁d胡适解析:材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魏源是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不可能主张“君民共主”;宋教仁和胡适都是资产阶级共和人士,反对君主制;只有王韬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君民共主,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b19(2011浙江卷)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abcd解析:1899年马克思刚刚为中国人所知,从材料看,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马克思是德国人),故正确。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以后,介绍马克思不等于介绍马克思主义。本题选b项。答案:b20(2011北京卷)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解析:题干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大部分人“赞成社会主义”,这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关,反映被调查人群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注意题干时间“1923年”,a项北伐是在1926年开始,b项与题意不符,d项斯大林模式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答案:c21(2012江苏卷)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汪荣祖康有为论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解析:第(1)题,结合康有为在制度上和思想上的“维新”做法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三则材料,围绕“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关键是要理解“时代”和“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的关系,主要是把握时代变迁对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影响和认识的变化,找准论据论证即可。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2)略22(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