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一) 文言实词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一) 文言实词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一) 文言实词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一) 文言实词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一) 文言实词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考点针对练(一)文言实词一、基础题组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涂知返,往哲是也涂:通“途”,道路b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解:通“懈”,松懈c秦舞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震惊d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答案b解析解:解除包围。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b.c.d.答案d解析负:辜负,对不起。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都督阎公之雅望b千里逢迎c于是相如前进缻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答案a解析b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c项前进: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d项行为: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4 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b解析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d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5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并说明推断方法。(1)冀得一归觐: _(2)下者飘转沉塘坳:_(3)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_(4)须其力疲,乃可击也:_(5)周穷振乏,家无余财:_(6)洪武十五年,太祖召见(方孝孺),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_答案(1)朝见。字形推断(2)深。组词推断,深沉(3)不周道,疏漏。对称推断(4)等到。联想推断。毛泽东词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5)通“赈”,赈济。通假兼对称推断(6)使老成。连文推断,语法推断6 推断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1)知杭州仁和县:_(2)以谢平昔奖进:_(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_(4)所忧者气峻而骄:_答案(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解析(1)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从上文“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和下文“将之官”可以推断“知杭州仁和县”和官职有关。可见“知”绝不是“知道”之意,应为“管理”“担任”之意。(2)可以用语境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从成语“今非昔比”中“昔”的含义,可以推知“昔”有“过去”之意,联系上下文所说“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今复为吏”中“先”和“今”两个时间状语,可以推知“平昔”即为“往常”。(3)根据上文“鞠大失所望”与“于是不复冀其相知”中的“不复”可以推知“冀”应与“失望”相对,为“希望”之意。(4)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推断。根据上文“气峻”与下文“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可以看出“骄”与“气峻”意思相近,“压制后可以成就道德”,由此可推知“骄”为不好的品德,意思为“骄傲”或“高傲”。【参考译文】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以往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我所为他担心的是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师益友。二、高考题组(201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自汉书,有删改)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使者以闻:_(2)布衣草履而牧羊:_(3)岁余,羊肥息:_(4)上过其羊所,善之:_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参考译文】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他损害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齐国的相。(2011大纲全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答案c解析a项“长”有多个义项,如“生长”“首领”“崇尚”等,由“首领”义项可引申出“担任首领”“执掌”等义。这里是“执掌”“掌管”义。b项“结”也是个多义词,主要有“打结”“编织”“缔造”“聚合”等义,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d项“赞”有“辅助”“引导”“称赞”等义,这里的解释也是正确的。只有c项中“延”原本应当解释为“召请”“接见”,而试题却用语义相近的“招聘”来进行干扰,这从语境中看是错误的,故选c。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遣御史廉之 廉:调查,查访b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再:第二次c释镒,以情闻 闻:使知道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 坐:犯罪答案b解析a项“廉”用代入法联系语境可以推断是正确的。c项“闻”本身是一个使动词。d项“坐”义是常见义项,结合语境也是正确的。而b项中“再”应是“两次”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迁:流放b复以细故烦御史 细故:小而旧的事c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鞫:审问d帝遣使慰劳 慰劳:慰问、犒劳答案a解析b项“细故”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鞫”用语境推断法证明正确。d项“慰劳”是古代同义复词,故也正确。而a项中“迁”义,初看起来是正确的,犯罪被贬到外地叫“迁”,但结合语境,原句上文只是说他们“暴横甚”,并未表明他们已“犯罪”,故这里应是“迁移”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妻屡诉不得直 直:伸张冤情b报如其奏 报:报告c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 职:称职d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 易:换答案b解析a项“直”原义是“公正”,这里活用为动词,故正确。c项“职”本是名词,前有“不”修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语法推断是正确的。d项“易”既可以根据邻字推断,又可联系课本推断为正确。b项“报”应为“回复”,根据语境推断,并结合“报任安书”可知。【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歧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三、模拟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揭:揭开b去我飞亡 去:前往c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d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择。a项揭:举。b项去:离开。c项使:使者。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择。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道飞其鹄道:名词活用作动词b造诈成辞 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出而饮之 饮:使动用法d财倍鹄在也 倍: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道路上”。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义,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