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质量评估(十六)(1).doc_第1页
【南方新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质量评估(十六)(1).doc_第2页
【南方新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质量评估(十六)(1).doc_第3页
【南方新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质量评估(十六)(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新高考】2015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质量评估(十六)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纸币的流通火器的使用指南针的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的发明a bc d2法国作家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3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4(2013年广东清远高三期末)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3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a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b西方列强的入侵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科举考试的束缚5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6(2013年广东省百校高三联考)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山水画 b人物画c文人画 d风俗画7下列三幅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8剪纸、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化的繁荣主要反映出()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c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d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9(2013年广东梅州高三期末)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10“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a b c d11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2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c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瀚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材料二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柱。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两千年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古代中国文明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它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5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4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6分)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10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单元质量评估(十六)1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黄仁宇盛赞宋代的物质文化。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发明,不属于宋代的物质文化。因此选a项。2d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已经出现,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近代科技。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c解析:材料反映儒家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故选c项。4a解析: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b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 a、c、d三项都是其原因,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5d解析:题干材料可以解读为“横”“竖”“撇”“勾”“点”,由这些字反映出的是我国汉字书写笔画,由此可知这种艺术是书法艺术。6c解析:“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7b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发,所以反映的壁画内容是“宣传善行、现世悲苦”;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壁画的内容是“幸福祥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场景渗入壁画。所以壁画的内容变化体现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选择b项。8a解析:民间的民俗文化繁盛背后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故选a项。9b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10c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指谛时弊尤在士林”,说明这部小说对封建社会的科举、礼教和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判。分析四部小说,本题选c项。11c解析:题干材料中“倾银铺”是镕铸银锭的店铺,专为顾客将大锭分成小锭或将碎银镕成大锭。通过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本题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1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戏剧兴起的原因,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戏剧这种市民文化也应用而生,d项正确。13(1)自然因素:有山脉、大洋、沙漠等。(3分)人为因素:有长城。(2分)影响: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中国文明的发展。(6分)(2)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兴修;重农措施。(5分)(3)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言之有理即可,4分)(4)原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学说,考选用人制度的作用。(6分)14(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4分)(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