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版(孟庆明)答案.pdf_第1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版(孟庆明)答案.pdf_第2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版(孟庆明)答案.pdf_第3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版(孟庆明)答案.pdf_第4页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版(孟庆明)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 非自动化类 习题答案 第一章 习题 1 1 略 1 2 略 1 3 解 受控对象 水箱液面 被控量 水箱的实际水位 h c 执行元件 通过电机控制进水阀门开度 控制进水流量 比较计算元件 电位器 测量元件 浮子 杠杆 放大元件 放大器 工作原理 系统的被控对象为水箱 被控量为水箱的实际水位 h 给定值为希望水位 h 与电位器设定 c r 电压 ur 相对应 此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 当 hc hr 时 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 电动机不工作 一但 hc hr 时 浮子位置相应升高 或 降低 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 或上移 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工作电压 驱动 电动机通过减速器使阀门的开度减小 或增大 以使水箱水位达到希望值 hr 出 水 hr h c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方框图 1 4 解 受控对象 门 执行元 件 电动机 绞盘 放大 元件 放大器 受控量 门的位置 测量比较元件 电位计 工作原理 系统的被控对象为大门 被控量为大门的实际位置 输入量为希望的大门位置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 桥式电位器测量电路产生偏差电压 经放大器放大后 驱动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 使大门向上提起 同时 与大门连在一起的电位器电刷上移 直到桥式电位器达到平衡 电动机停转 开 门开关自动断开 反之 当合上关门开关时 电动机带动绞盘反转 使大门关闭 开 闭 门 的位置 门实际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开 闭 的职能方框图 1 5 解 系统的输出量 电炉炉温 给定输入量 加热器电压 被控对象 电炉 1 大门 位置 绞盘 电动机 放大器 电位器 浮子 杠杆 水箱 阀门 减速器 电动机 放大器 电位器 放大元件 电压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 减速器 比较元件 电位计 测量元件 热电偶 职能方框图 给定 炉温 炉温 第二章 习题 2 1 解 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X 1 s R s C s N1 s X 2 s K1 X1 s X 3 s X 2 s X 5 TsX 4 s X 3 s X 5 s X 4 s K2 N2 K X s s 2C s sC s 3 5 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图如下图所示 N1 s R s X1 s X2 s X3 s X1 s X2 s C s X5 s N2 s X3 s X4 s X5 s C s X4 s X5 s 将方块图连接起来 得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N2 s N1 s X1 s C s R s X2 s X3 s X4 s X5 s K1K3 C s R s Ts3 T 1 s2 s K K 1 3 2 K3 K1 1 s2 s 1 Ts K2 K3 1 Ts 1 s 2 s K2 K1 热 电偶 电炉 加 热器 电 机 功 率 放 大 电 压 放 大 电位器 C s N1 s C s R s K2 K3Ts C s N s 2 Ts3 T 1 s2 s K K 1 3 2 2 解 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X 1 s K R s C s X 2 s sR s s 1 X 3 s X1 s X 2 s Ts 1 X 4 s X 3 s X 5 s C s X s N s 4 X 5 s Ts 1 N s 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如下图 X2 s R s X1 s R s X2 s X1 s X3 s C s X5 s N s N s X5 s X3 s X4 s X4 s C s 将方块图连接得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N s X2 s X5 s C s R s X1 s X3 s X4 s K K s 1 Ts 1 s 1 Ts 1 C s R s k Ts2 T 1 s K 1 1 s 1 Ts 1 C s N s 0 2 3 解 过程略 C s 1 C s G1 G2 a R s ms2 fs K b R s 1 G G G G G G G G 1 3 1 4 2 3 2 4 3 K 1 Ts 1 1 s 1 s Ts 1 T s 1 Ts 1 s K 1 s 1 C s G2 G1G2 C s G1 G2 c d R s 1 G1 G2G1 R s 1 G2G3 C s G1G2G3G4 e R s 1 G1G2 G2G3 G3G4 G1G2G3G4 2 4 解 1 求 C R 令 N 0 G s K1K2 K3 s Ts 1 K1K2 K3 G s C s R s 1 G s Ts2 s K K K 1 2 3 求 C N 令 R 0 向后移动单位反馈的比较点 K3 K2 Ts 1 K n K3 s K1K2 K3Gn C s N s K G K n n 1 K K Ts2 s K K K s 1 3 2 K 1 2 3 1 Ts 1 s 2 要消除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C s N s K n K3 s K1K2 K3Gn 0 Ts2 s K K K 1 2 3 Kn s G s n K1K2 2 5 解 a 1 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 所以有 3 La L1 L2 L3 G1G2G5 G2G3G4 G4G2G 5 a 1 三个回路两两接触 可得 1 La 1 G1G2G5 G2G3G4 G4G2G 5 2 有两条前向通道 且与两条回路均有接触 所以 P 1 G1G2G3 1 1 P2 1 2 1 3 闭环传递函数 C R 为 C G1G2G3 1 R 1 G1G2G5 G2G3G4 G4G2G5 b 1 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 所以有 3 La L1 L2 L3 G1G2 G1 G 1 a 1 三个回路均接触 可得 1 La 1 G1G2 2G 1 4 2 有四条前向通道 且与三条回路均有接触 所以 P 1 G1G2 1 1 P2 G1 2 1 P 3 G2 3 1 P4 G1 4 1 3 闭环传递函数 C R 为 C G1G2 G1 G2 G1 G1G2 G2 R 1 G1G2 2G1 1 G1G2 2G1 2 6 解 用梅逊公式求 有两个回路 且接触 可得 1 La 1 G1G2G3 G2 可得 C s G1G2G3 G2G3 C s C s R s R s 1 G1G2G3 G2 N1 s 1 G2 G3 C s 1 1 G1G2G3 G2 1 C s N2 s 1 G1G2G3 G2 1 G1G2G3 G2 N3 s E s 1 G2 G2G3 E s C s G2G3 G1G2G3 R s 1 G1G2G3 G2 N1 s N1 s 1 G1G2G3 G2 E s C s 1 G2 G3 E s C s 1 N2 s N2 s 1 G1G2G3 G2 N3 s N3 s 第三章 习题 10 3 1 解 原书改为 G s 0 2s 1 采用 K0 K H 负反馈方法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0K0 s C s K G s 1 10K H R s 0 1 G s K 0 2 s 1 H 1 10KH 要使过渡时间减小到原来的 0 1 倍 要保证总的放大系数不变 则 原放大系数为 10 时 间常数为 0 2 10K0 10 10 0 1 10K H K 0 9 H 1 10K 10 H 3 2 解 系统为欠阻尼二阶系统 书上改为 单位负反馈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e 1 100 1 3 1 100 2 1 t p 0 1 1 2 n 5 解得 n 33 71 0 358 所以 开环传递函数为 1136 47 1 G s s s 24 1 s 0 041s 1 3 3 解 1 K 10s 1 时 100 G s s2 10s 2 100 n 2 n 10 解得 n 10 0 5 16 3 t p 0 363 2 K 20s 1 时 200 G s s2 10s 2 200 n 2 n 10 解得 n 14 14 0 354 30 t p 0 238 结论 K 增大 超调增加 峰值时间减小 3 4 解 1 a 0 1 5s 1 时 n 2 e 1 100 72 8 3 5 t 7s s n b 0 1 10s 1 时 n 2 e 1 100 72 8 3 5 t 3 5s s n c 0 1 1s 1 时 n 6 2 e 1 100 72 8 3 5 t 35s s n 0 5 5s 1 时 2 n 2 e 1 100 16 3 3 5 t 1 4s s n 3 讨论系统参数 不变 不变 不变 n 增加 则 ts 减小 n 不变 增加 则 减小 ts 减小 3 5 解 1 a 用劳思判据 s3 s2 s1 s0 1 20 4 100 9 100 0 系统稳定 b 用古尔维茨判据 20 1 100 9 D1 20 D2 80 20 1 0 100 9 20 0 0 100 D3 8000 系统稳定 2 a 用劳思判据 s4 s3 s2 s1 s0 3 10 4 7 3 2553 2 5 2 1 0 2 0 系统不稳定 b 用古尔维茨判据 7 10 1 5 10 0 10 1 D1 10 D2 47 D 5 3 2 153 3 0 3 1 其实 D4 不必计算 因为 D3 0 10 1 5 10 3 0 2 1 5 0 3 0 0 0 D4 306 0 2 系统不稳定 3 6 解 1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0 2S 3 0 8S 2 s K 0 劳思表 s3 s2 s1 s0 0 2 1 0 8 K K 1 4 K 若系统稳定 则 K 1 0 K 0 无解 4 2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0 2S 3 0 8S 2 K 1 s K 0 劳思表 s3 s2 s1 s0 K 1 K 0 2 0 8 3 K 1 4 K 3 若系统稳定 则 K 1 0 K 0 4 4 解得 K 3 3 7 解 10 s 1 a 系统传递函数 s3 21s2 10s 10 劳斯表 8 s3 s2 s1 s0 1 21 200 21 10 10 10 0 0 系统稳定 10 b 系统传递函数 s2 101s 10 劳思表 s2 s1 s0 1 101 10 10 0 系统稳定 3 8 解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0 01s3 2 s2 s K 0 劳思表 s3 s2 s1 0 01 2 2 0 01K 1 K 2 K s0 2 0 01K 当 2 0 0 K 0 时系统稳定 2 稳定域为 0 0 K 200 3 9 解 1 解法一 因为 1 属于 型无差系统 开环增益 K 10 故当 r t 1 t 时 ess 0 1 当 r t t 1 t 时 e 0 1 当 r t t 2 1 t 时 e ss ss K 解法二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0 05s3 0 6s2 s 10 0 劳思表 s3 s2 s1 s0 0 05 1 0 6 1 10 6 10 9 系统稳定 1 E s R s R s s E i R 1 G s 当输入 r t 1 t 时 R s 1 e lim sE lim s 1 1 0 ss s s 0 10 1 s s s 0 s 0 1s 1 0 5s 1 输入 r t t 1 t 时 R s 1 e lim sE lim s 1 1 0 1 ss s s2 10 s2 s 0 s 0 1 s 0 1s 1 0 5s 1 输入 r t t 2 1 t 时 R s 2 e lim sE lim s 1 1 ss s 10 s3 s3 s 0 s 0 1 s 0 1s 1 0 5s 1 2 解法一 因为 1 属于 型无差系统 开环增益 K 7 故当 r t 1 t 时 e 0 ss 8 当 r t t 1 t 时 e 8 1 14 当 r t t 2 1 t 时 e 1 ss ss K 7 解法二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s4 6s3 10s2 15s 7 0 劳思表 s4 s3 s2 s1 s0 1 6 7 5 9 4 7 10 7 15 0 7 系统稳定 1 E s R s R s s E i R 1 G s 当输入 r t 1 t 时 R s 1 e lim sE lim s 1 1 0 ss s 1 7 s 1 s s s 0 s 0 s s 4 s2 2s 2 输入 r t t 1 t 时 R s 1 e lim sE lim s 1 1 8 7 ss s 7 s 1 s2 s2 s 0 s 0 1 s s 4 s2 2s 2 10 输入 r t t 2 1 t 时 R s 2 e lim sE lim s 1 1 ss s 7 s 1 s3 s3 s 0 s 0 1 s s 4 s2 2s 2 3 解法一 因为 2 属于 型无差系统 开环增益 K 8 故当 r t 1 t 时 ess 0 2 2 当 r t t 1 t 时 ess 0 当 r t t 1 t 时 ess 0 25 K 解法二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0 1s3 s2 4s 8 0 劳思表 s3 s2 s1 s0 0 1 4 1 8 3 2 8 系统稳定 1 E s R s R s s E i R 1 G s 当输入 r t 1 t 时 R s 1 e lim sE lim s 1 1 0 ss s 1 8 0 5s 1 s s s 0 s 0 s2 0 1s 1 输入 r t t 1 t 时 R s 1 e lim sE lim s 1 1 0 ss s s2 8 0 5s 1 s2 s 0 s 0 1 s2 0 1s 1 输入 r t t 2 1 t 时 R s 2 e lim sE lim s 1 2 0 25 ss s 8 0 5s 1 s3 s3 s 0 s 0 1 s2 0 1s 1 C s 1 G s 3 10 解 系统传递函数为 为一阶惯性环节 R s Ts 1 调节时间 ts 4T 1min T 0 25 min 10 输入 r t 10t R s s2 11 E s R s C s 10 10 2 2 s s 0 25s 1 稳态误差 D ess lim sE s 2 5 C s 0 3 11 解 用梅森公式 E s 1 E i R 2 5K R s 1 0 05s 1 s 5 2 5 E s s 5 E i N 2 5K N s 1 0 05s 1 s 5 E s 0 05s 1 s 5 2 5 0 05s 1 1 0 05s 1 s 5 2 5K s 1 1 输入 R s N s s 1 当 K 40 时 s lim sE s lim s 0 05s 1 s 5 2 5 0 05s 1 1 2 5 e 0 0238 ss 0 05s 1 s 5 2 5K s 5 2 5K s 0 s 0 2 当 K 20 时 2 5 e lim sE s 0 0455 比较说明 K 越大 稳态误差越小 ss 5 2 5K s 0 3 在扰动点前的前向通道中引入积分环节 1 s E s 1 s 0 05s 1 s 5 E i R 1 2 5K R s s 0 05s 1 s 5 2 5K s 0 05s 1 s 5 2 5 E s s 5 2 5 0 05s 1 s E i N 1 2 5K N s s 0 05s 1 s 5 2 5K s 0 05s 1 s 5 E s s 0 05s 1 s 5 2 5s 0 05s 1 1 0 05s 1 s 5 2 5 0 05s 1 s 0 05s 1 s 5 2 5K s s 0 05s 1 s 5 2 5K 所以对输入响应的误差 ess lim sE s 0 s 0 在扰动点之后引入积分环节 1 s 12 E s 1 s 0 05s 1 s 5 E i R 1 2 5K R s s 0 05s 1 s 5 2 5K 0 05s 1 s 5 s 2 5 E s s 5 1 2 5 0 05s 1 E i N 1 2 5K N s s s 0 05s 1 s 5 2 5K 0 05s 1 s 5 s 0 05s 1 s2 5s 2 5 1 E s R s E i R N s E i N s 0 05s 1 s 5 2 5K s 1 所以对输入响应的误差 ess lim sE s K s 0 3 12 解 解法一 原系统结构图变换为 N s R s 系统开环 1 故对 R 为 型 干扰 N 作用点之前无积分环节 系统对 N 为 0 型 解法二 用梅森公式 E s 1 s T1s 2 T2 s K s K 5 E i R s 1 1 R s s T s 2 T s K s K 5 s 1 1 2 Ts 2 T s2 K s2 Ks 5s 1 2 s s T 2 s 5 Ks s 1 s 1 T2 s E s s 1 E i N 1 s T s 2 T s K s K 5 s N s 1 1 2 T s 2 T s2 K s2 Ks 1 2 1 1 令 R s N s s s e 1 0 1 2 lim s s 0 lim s s 0 e ssr E i R s ssn E i N s 1 1 令 R s N s s2 s2 1 1 e lim s s 0 2 K 5 e lim s s 0 ssr E i R s2 ssn E i N s2 1 1 令 R s N s s3 s3 1 1 lim s s 0 e lim s s 0 e ssr E i R s3 ssn E i N s3 13 s 1 C s s T2 K s 5 k 1 T1s 2 系统对 r t 为 型 对 n t 为 0 型 3 13 C s s 1 C s s s 1 a 解法一 解得 C i R C i N R s s s 1 1 N s s s 1 1 E s R s C s R s R s i C i R N s i C i N 1 1 输入 R s N s 所以 ess lim sE s 0 s2 C s s s 1 s 0 解法二 因为分子分母后两项系数对应相等 故系统为 无差 在 R s s2 s 1 r t t 1 t 时 essr 0 又在 n t 作用点以前原系统串联了一个积分环节 故对阶跃干扰 信号 essn 0 从而有 ess essr essn 0 0 1 200 b 系统开环 1 为 型系统 故 essr 0 又 En s N s i C i N i 0 5s2 s 200 s 根据定义 e r c ess essr essn essn lim sEn s 0 1 s 0 3 14 解 开环传递函数为 2 1 G s n 误差传递函数 E s R s R s s E i R s2 2 s 1 G s n 1 1 输入 r t 1 t R s s 1 1 0 e lim sE R s lim s ss s 2 s s 0 s 0 1 s2 2 s n n 1 2 输入 r t 1 t R s s2 1 2 1 e lim sE R s lim s ss s 2 s2 s 0 s 0 1 s2 2 s n n n 14 第四章 习题 4 1 解 4 2 解 15 4 3 解 根轨迹如图 极点 P 1 0 P2 1 P3 2 共有三条渐近线 60 D 1 渐近线交点为 0 1 2 1 a 3 3 条渐近线与实轴夹角 k 0 3 2k 1 3 k 1 分离点坐标 s 1 3 3 k 1 3 分离角为 2 与虚轴交点 1 GH s s 1 0 5s 1 K 0 5s3 1 5s2 s K 0 5 j 3 1 5 j 2 j K 0 2 K 3 3 3 3 1 3 当 0 K 3 时系统稳定 K 1 1 1 1 1 d 3 3 3 2 9 3 所以 无超调时 K 的取值范围为 0 K 0 1925 9 作图测得 0 5 的阻尼线与根轨迹交点 s1 2 0 33 j0 58 根据 根之和 法则 16 s1 s2 s3 p1 p2 p3 求得 s3 2 34 s3 对虚轴的距离是 s1 2 的 7 倍 故认为 s1 2 是 s1s2 0 445 主导极点 系统近似为二阶 即 s 从而得到 s2 0 667s 0 445 s s s s2 1 3 5 1 0 5 n 0 667 其阶跃响应下的性能指标为 16 3 ts 10 5s n 1 4 4 解 1 s1 1 5 s 4 j9 2 主导极点为 s 系统看成一阶系统 2 3 1 0 67 1 即 s t 3T 2s 0 s 0 67s 1 1 1 2 由于极点为 s1 与零点 z 构成偶极子 所以主导极点为 s s 即 1 2 3 0 67 0 59 1 3 5 系统可以 看作 s n 10 0 4 ts 0 88s 0 01s2 0 08s 1 n 25 4 5 解 题目改为 单位负反馈 由根轨迹可以看出适当增加零点可以改善系统稳定性 使本来不稳定的系统变得稳定 17 第五章习题答案 D 5 1 解 0 arctan T arctan 2 f T arctan 2 10 0 01 32 14 相位差 超过10 D 所以不满足要求 5 2 解 2 f 2 5 10 G 10 j 3 54 0 708 G 10 j 90 D 5 1 设 G s LCs2 RCs 1 G 10 j 1 1 100 2 L 10 6 10 10 6 Rj 104 1 L 1013 H 100 2 10 6 2 1 0 708 10 10 6 R R 44959 986 96 G s s2 44 37s 986 96 5 3 解 160 1 G s s s 8 18 100 s 2 2 G s s s 1 s 20 64 s 2 3 G s s s 0 5 s2 3 2s 64 19 s s 0 1 4 G s s s2 s 1 s2 4s 25 5 4 解 a G s K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惯性环节组成 Ts 1 1 20 lg K 20 K 10 1 10 T 0 1 T 10 G s 0 1s 1 K b G s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积分环节 一个惯性环节组成 s Ts 1 1 80 T 穿越频率 40 L 20 lg K 20 lg 1 0 1 c c c T 80 K 40 G s 40 s 1 s 1 80 K c G s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积分环节 一个振荡环节组成 s s2 2 s 1 1 2 n n L k 20 lg K 20 lg k 0 K k 100 由图可知 r 45 3 20 r 1 4 85 得到 50 0 3 0 954 舍去 20 lg n n 2 1 2 1 2 2 2 5 103 100 G s s s2 30s 2 5 103 K s 1 d G s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微分环节 两个积分环节 两个惯性环节 s2 Ts 1 2 组成 1 0 1 得 10 2 1 得T 1 L 20 lg K 20 lg10 20 lg 2 1 0 K 0 2 G s 0 2 10s 1 c c s2 s 1 2 或 者 采 用 精 确 表 示 L 20 lg K 20 lg 102 1 20 lg12 20 lg 1 1 0 c 2 0 1990 G s 0 1990 10s 1 K s2 s 1 2 101 K s 1 e G s 1 s s2 2 s 1 2 n n 1 1 1 1 2 2 n 2 20 lg 8 0 2 在 1 1 处 2 L 20 lg K 20 K 10 10 s 1 G s s 0 25s2 0 2s 1 5 5 解 1 G s 250 5 20 lg K 14 1 2 s s 50 2 s s 1 50 伯德图 21 有一次负穿越 P 0 Z P 2N 2 故不稳定 10 250 3 2 G s s s 5 s 15 20 lg K 10 46 1 1 s s 1 s 1 5 15 P 0 N 0 无穿越 故 Z P 2 N 0 稳定 22 10 s 1 250 s 1 3 3 G s 20 lg K 10 46 1 1 2 s s 5 s 15 s2 s 1 s 1 5 15 P 0 N 0 无穿越 故 Z P 2 N 0 稳定 10 1 2 2 50 20 lg K 20 5 6 解 G s s 0 5s 1 0 02s 1 23 20 lg K 20 lg c 20 lg 0 5 c 0 得 c 20 2 5 4 47 精确解 4 2460 D D 90 arctg 0 5 g arctg 0 02 g 180 1 得 0 5 g i0 02 g 1 g 10 0 01 180 arctg 0 5 c arctg 0 02 c 90 180 66 5 90 19 D D D D D D D 10 L 20 lg G j 20 lg 20 lg 5 13 98 dB h g 10 5 j 1 0 2 j 1 K 5 7 解 G s s 0 01s2 0 01s 1 n 10 0 05 2 g n D D 求 g 90 arctan 180 得 10 2 g 1 g n Lh 20 lg G j g 20 24 K 0 1 得 K 0 1 0 1 c 0 01 2 1 0 01 2 2 g g g 0 1 G s s 0 01s2 0 01s 1 0 01 0 1 D D D 因为 c 0 1 180 90 arctg 90 2 1 10 K 2 s 1 5 8 解 G s s T 1s 1 T3 s 1 1 1 1 1 0 2 0 1 4 T1 T3 得 2 5 T1 10 T3 0 25 K 5 1 1 K 2 c1 1 10 1 2 5s 1 G s s 10s 1 0 25s 1 D 1 180 G j c1 D D 1 1 1 180 90 tg 5 c1 tg 10 c1 tg 0 25 c1 180 D 90D 78 69D 84 29D 14 04D 70 36 D 2 25 P 0 N 0 无穿越 Z P 2N 0 稳定 3 右移 10 倍频程 则T1 1 2 0 5 T3 0 025 K 0 5s 1 G s s s 1 0 025s 1 K 0 5 10 c 2 10 10 c1 1 10 10 K 20 20 0 5s 1 G s s s 1 0 025s 1 D 2 180 G j c 2 180 90 tg 0 5 c 2 tg c 2 tg 0 025 c 2 D D 1 1 1 D D 1 1 1 180 90 tg 5 c1 tg 10 c1 tg 0 25 c1 1 26 1 由 0 16 0 4 1 100 P190 5 16 5 18 式 5 17 sin t k 得 t 0 1t s 1 2 s1 s 2 c 即系统超调量不变 调节时间缩短 10 s 1 4 8 5 9 解 G1 s G s 8s 1 2 s 0 05s 1 48 s 1 系统开环传函 G s s 8s 1 0 05s 1 48 2 1 c 1 6 c 64 2 1 0 05 2 1 c c c 180 arctg c 90 arctg 8 c arctg 0 05 c D D 180 D 80 54D 90D 88 81D 16 7D 65 03 D 1 1 M 1 1032 r sin sin 65 03 D 0 16 0 4 1 1032 1 100 20 k 2 1 5 M 1 2 5 M 1 2 r r 2 1813 t 1 14 s c 第六章习题答案 6 1 解法一 串联超前校正 200 计算得到 44s 1 50s 1 13 D 45D 1 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 s c s 0 1s 1 不能满足要求 为了将系统相角裕度提高到 45 D 使用超前校正网络 G s s 1 所需超前相角至 2 c s 少为 45 D 13D 32D 引入超前网络后 新的截止频率会增大 从而存在相角裕度损失 因 27 此设超前相角为 40 D 对应 sin 1 得到 4 6 由10 log 6 6dB 确定 G s m 1 1 幅值为 6 6dB 的频率 65s 1 50s 1 从而得到 0 0072 设计校正网络 m m 0 0331s 1 传递函数 G s c 0 0072s 1 200 0 0331s 1 3 校正后的系统为 G s Gc s G0 s 验证得 截止频率 s 0 1s 1 0 0072s 1 1 D c 65s 相角裕度 49 满足设计要求 解法二 1 同上 2 按照最佳二阶系统模型设计 1 要求 50s 1 取 K 60 则T 0 0083 c c 2K 60 此时 65 5 D 所以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 s G s c s 0 0083s 1 60 3 i 0 1s 1 G s G s c s 0 0083s 1 10 0 0083s 1 D 3 验证 65 5 c 54 3 满足设计要求 6 2 解 20 s 1 G0 s s 0 1s 1 G c s a 10s 1 20 s 1 G s G s G s 为串联滞后校正 0 c s 0 1s 1 10s 1 校正后优点 1 稳定性增强 2 平稳性变好 3 提高抗高频干扰能力 缺点 由于 穿越频率降低 系统快速性变差 20 0 1s 1 G0 s s 0 1s 1 G c s b 0 01s 1 20 G s G s G s 为串联超前校正 0 c s 0 01s 1 校正后优点 1 稳定性增强 28 2 平稳性变好 3 穿越频率提高 快速性变好 缺点 抗干扰能力减弱 6 3 16 2 1 G0 s 得到 K1 2 T1 0 125 s s 8 s 0 125s 1 3 5 2 8 2 16 故 4 1 t 0 875 n n n s n 1 e 0 5 可见 满足设计要求 但 t 与 e 不符合设计要求 ss s ss k1 1 根据精度要求 ess 0 02 K 取 K 50 由 K K K 得到 K 25 又 2 v 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