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一节 洋务运动 时间 19世纪60 90年代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 建设近代化国防 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前期口号 自强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 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 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 北洋水师 定远 舰 后期口号 求富 兴办一批民用工业 以满足大量的军费开支 开平矿务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的性质 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中国洋务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1 时代相同 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 背景相同 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 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3 目的相同 都是要摆脱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 4 方式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5 内容部分相同 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中国洋务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 不同点 1 性质上 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 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改革 2 内容上 中国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 而日俄两国发展了资本主义 3 结果上 中国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没能走上富强之路 日本和俄国则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节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1895年 公车上书 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发布 明定国是 诏书 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 史称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在面临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时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探索救国之路的伟大努力 1898年9月 慈禧太后发动 戊戌政变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瀛台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杨深秀 康广仁 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 戊戌变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 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之外 也推动了近代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训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 性质上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 目的上 都要求摆脱危机 发展资本主义 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中得到的启示 1 要抛弃落后 学习先进 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 改革要结合国情 立足现实 3 改革既要勇于探索创新 也要遵循客观规律 4 改革要争取最广泛民众的支持 举国通力合作 中外历次改革所带来的启示 1 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 要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3 既要抓住时机 又不急于求成 要注意政治 经济 思想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 取决于改革和反对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 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 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第三节 辛亥革命 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 1905年 在日本东京 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湖北军政府旧址 1911年12月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宣布退位 清朝统治宣告结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 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巨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发动了武昌起义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中国的民主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的意义 为何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 扬弃和超越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 尊孔复古 的反动政策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在反动势力的攻击面前 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 以坚定的态度为辛亥革命作勇敢辩护的知识分子 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杂志 从此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基本内容 高举 民主 和 科学 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包括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方面的内容 民主 主张中国学习和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 推翻任何形式的专制制度 科学 指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 旧道德 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学说 新文学 指将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结合起来的文学 应抛除封建思想 反映客观现实 代表人物陈独秀 1915年创办 青年杂志 发表 敬告青年 一文提出民主 科学口号 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1917年 发表 文学革命论 又是新文学的倡导者 代表人物 发表 青春 一文 号召青年要改造社会 又发表 孔子与宪法 指出反封建必须反孔教 李大钊 代表人物 胡适 1917年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较早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代表人物 鲁迅 1918年发表白话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 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促使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 教育和组织人民 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 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风暴 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等人的带动下 新文化运动高举 民主 和 科学 大旗 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 促使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五节 科举制的废除 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 西学东渐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 八股取士 形式僵化 刚刚起起步的近代工业迫切需要先进的科技人才 1904年 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 正式废除科举制度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 言其重要 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 开阡陌 严复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由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层层递进 由表及里 逐渐深入 经济上的 工业化 洋务运动政治上的 民主化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的 西化 新文化运动 总结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