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知识仓储.doc_第1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知识仓储.doc_第2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知识仓储.doc_第3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知识仓储.doc_第4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知识仓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知识仓储学生用书p49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集解一、而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二、何1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4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缉查盘问。)(过秦论)三、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乃1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2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五、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她”“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六、且1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2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七、若1动词,像,好像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2代词(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 (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若:你的)(捕蛇者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八、所1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九、为1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2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何辞为?(鸿门宴)十、焉1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述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代词,相当于“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副词,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4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十一、也1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十二、以1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7)“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秋以为期。(诗经氓)2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3助词(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表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2)起调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4动词(1)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6通假(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十三、因1介词(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2副词(1)于是,就;因而。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3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十四、于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廷。(于: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 (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于: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十五、与1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3动词(1)给予,授予。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庞媛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4)参加,参与。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5)赞许,同意。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十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3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4动词。译为: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史记周本纪)5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七、者1代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十八、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专题跟踪检查文言文阅读(一)一、(2015山西临汾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选自 三国志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注】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本初:袁绍字本初。西伯:即周文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辟为丞相掾属辟:征召b而圣贤引以自匡 匡:纠正c不当冀州之卒 当:充当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 隳:毁坏解析:选c。“当”,比得上,相抵,相当。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b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c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d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解析:选d。给这段文字断句,首先要结合全文把握其含意,然后根据“于”“则”等词的用法断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后者合理地谋划。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并不比袁绍更强大。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解析:选a。a项中“韦弦”并非人,而是指“韦”(熟牛皮)与“弦”(弓弦)两物,作者以此自比,希望自己的上疏能对太祖起到提醒、警示作用。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译文:(2)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特殊句式和重点文言实词。“故能成功于千载者”“智周于独断者”定语后置句;“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察”,明察,了解。答案:(1)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绩的人,一定能够凭借眼前的事物就知晓远处的事物,比独断专行的人智虑周全,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也愿意广泛地在一般人中间尽量采纳意见。(2)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不注意啊。参考译文: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归顺了太祖。太祖征召他担任丞相属官。太祖在长安,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上奏章说:“圣人不因为自己拥有智慧而轻视平凡的人,称王的人不因为某个人而摒弃(他的)观点。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绩的人,一定能够凭借眼前的事物就知晓远处的事物,比独断专行的人智虑周全,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也愿意广泛地在一般人中间尽量采纳意见。况且柔软的熟牛皮和紧绷的弓弦虽然不是能够说话的东西,但圣德贤明的人佩戴它们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我虽然才智浅薄糊涂愚昧,但愿意将自己与韦弦相比。过去乐毅能够凭借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够快速攻下被围困的即墨城,原因是那些替自己谋划的人即使弱小但也会很坚固,那些总想着自我突破的即使很强大也一定会失败。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多年了,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强大的对手没有不臣服的。如今您凭拥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威势,但孙权(依然)在吴地凭仗天险(而独立),刘备在蜀国也不愿意归顺。那些居于偏远边疆之地的人,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孙权、刘备之流,也比不上(当年)袁绍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了,而孙、刘两个匪类却还没能打败,这不是因为(我们)现今糊涂弱小而过去聪明又勇武。这是能为自己谋划的与想不断自我扩张的区别呀。所以周文王讨伐崇,三次兴兵都没有成功,退回国内修养善德,这样之后才使得(崇)臣服了。秦国是诸侯国,他征伐的国家一定使之归服,等到拥有了天下,面向东方成就帝业,但是平民百姓振臂一呼国家就毁掉了。这是因为他将力量都用在对外消灭敌人上,而在国内却不体恤百姓。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不注意啊。天下有大得,也有大失:观察形势能够得到的,那我们就尽心尽力去争取,这就是大得;观察形势是不能够得到的,而我们还费尽心力去争取,那就是大失了。现在的策略,不如估量各险要之处,选择军事要地来守卫,挑选精锐的装备和士兵,跟随一方将领每年更替驻守。您可以安稳地留在高大的房屋里,专注而深入地思考治理国家的问题,大力推广农桑业,办事遵从节俭的原则,(如此)整治十年,那么国家就富裕了百姓就安定了。”太祖于是批复刘廙道:“不只是君主应该了解臣下,臣下也应当了解君主。现在要能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的,恐怕(除了他)没有其他人了。”刘廙写的文章有几十篇,还与丁仪一起研究刑法和礼仪,都流传于后世。文帝登上王位后,刘廙担任侍中一职,被赐予爵位关内侯。黄初二年去世。二、(2015郑州市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也。性至孝,善候父母颜色,问起居,躬饮食寒暖之节。其师林公宽勉应乡贡。既入院,门卒有儒士衣索扶书者,乃叹曰:“是岂士所以致身之意邪?”遂趋出,不复就试。隐居教授,资弟子束修以为养。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少多病,其亲忧之,后每读书至论语“父母惟其疾之忧”,则必废书而泣。奉其兄训尤极友爱,训字师敬,尝为盐运司史,以廉能称。常熟东始人范某,延君与居,教其子。家东始者十年,弟子信从益众。及范君没,而所教之子亦卒,因还吴城。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吾与子翼约,其可食言乎?”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文章非古道不苟作。至正丙申,师敬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谒告还吴。适外兵薄城甚急,俄闻城陷,即呼其妻并与君诀曰:“吾虽位卑,尝为主臣,义不可辱,吾不可出。弟处士耳,宜往避。”语讫,即拔佩刀欲自刺,家人抱止,方共譬解。兵入,胁使拜不屈,遂刃其胸,君翼蔽之,乞以身代。众以君儒冠,掖之于门,复求入,见其兄已殪,伏尸号恸,因并见害,悉投于河。而广陵成元章素善君,募人求其尸,得于筱桥下,兄弟犹相倚立水中,若抱持然,人咸以为异。而求其所著书,皆散失。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节选自稗史集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弟子束修以为养束修:学生入学向老师赠送的礼物b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 瞿然:吃惊的样子c适外兵薄城甚急 薄:迫近d君翼蔽之 翼:翅膀解析:选d。“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b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c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d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解析:选b。注意根据“故”“者”“以”“而”“其”等词的用法断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谦是一个至孝之人,无论双亲在世还是去世,他都谨遵为人子之孝道。b常熟东始一个姓范的人,在陈谦的家里住了十年,陈谦教范氏的儿子读书。c陈谦是一个注重承诺的人,他曾经答应帮助孙子翼,一定坚持兑现承诺。d陈谦与兄长陈训极为友爱,死后依然互相抱持,令世人感到惊异。解析:选b。b项理解错误,是陈谦在范氏的家里住了十年。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译文:(2)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译文: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句式。“及”,等到;“遵”,遵从;“市”,买;“遂”,于是;“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厚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笄”,古代女子十五岁,表示成年。答案:(1)等到父母去世,他的住所以及葬礼祭祀都遵循礼制规范,起初,他的父亲病重想吃鳜鱼,于是他买来鳜鱼给父亲吃,后来父亲去世,他终身不忍心再吃鳜鱼。(2)京口有个士友叫孙子翼,与陈谦交好,可是家里十分贫困,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却不能出嫁,陈谦曾经答应给予资助。参考译文: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他为人十分孝顺,善于观察父母的脸色,问候饮食起居,并亲自过问父母的饮食冷暖这些事项。他的老师林公宽勉励他参加科举考试,他进入考场之后,看见有穿着儒生衣服的门生向怀藏书籍的人求取,于是叹息道:“这怎么是读书人用来求取才德的途径呢?”于是急忙出去,不再参加科举考试。陈谦隐居起来教学生,凭借弟子的学费来供养生活。等到父母去世,他的住所以及葬礼祭祀都遵循礼制规范,起初,他的父亲病重想吃鳜鱼,于是他买来鳜鱼给父亲吃,后来父亲去世,他终身不忍心再吃鳜鱼。陈谦年少时多病,他的双亲为此很忧虑,后来他每次读书读到论语中“父母惟其疾之忧”一句时,一定放下书哭泣。他侍奉兄长陈训极其友爱,陈训字师敬,曾经任盐运司史一职,因廉洁有才能而著称。常熟东始人范某,请陈谦到东始居住,教导他的儿子。在东始居住了十年,弟子和相信跟随他的人更多了。等到范某死了,且陈谦所教的范某的儿子也死了,就回到了吴城。京口有个士友叫孙子翼,与陈谦交好,可是家里十分贫困,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却不能出嫁,陈谦曾经答应给予资助。等到听说子翼病重,吃惊地说:“我和子翼有约定,难道可以食言吗?”立即带着费用到京口去探望子翼,替他办完女儿的婚事。在读书方面陈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太玄皇极这些学说,文章则不是古风不随便乱写。到了正丙申年,兄长师敬担任江浙行中书省照磨,告假回吴城。恰逢敌兵迫近吴城,情况十分紧急,不久听说吴城被攻陷,师敬赶紧叫来妻子和陈谦诀别道:“我虽然地位卑微,但是曾为人臣,应坚守义节不受侮辱,我不可以出去。但弟弟你是一隐居不仕之人,应该去避一避。”说完,就拔出佩刀想自杀,家人抱着阻止他。正在一起劝说,敌兵进入,威胁让他跪拜,他不肯屈服,于是刺向他的胸膛,陈谦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兄长,请求让自己替代兄长去死。众人因为陈谦是一介书生,把他拖到门外,陈谦又请求进来,看见兄长已死,趴在尸体上号哭,于是一起被杀害,全部扔到河里。广陵人成元章向来与陈谦友善,找人寻找他的尸体,在筱桥下找到了,兄弟二人还互相倚靠着站在水中,好像抱着的样子,人们都认为很奇异。寻找他所写的文章,都已经散失不见了。陈谦曾经和我讲易,所以我很了解他,当时我住在城东,四次濒临危险,所幸免除一死,而陈谦最后以身跟随兄长而遭遇祸患,这真是命啊!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大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使人觇之觇:窥视 b伊陟嗣事 嗣:继承c卒如所度 卒:队伍 d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 距:通“拒”,抵御解析:选c。“卒”,最终。10对文中画波浪线处文字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b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c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d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解析:选d。根据“于”“之”“以”“也”“且”“则”等词的用法确定合理停顿。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