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中图版.doc_第1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中图版.doc_第2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中图版.doc_第3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中图版.doc_第4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中图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30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选择题下图为中国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a.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b.山脉是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c.平原灌溉便利,可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d.高原旱灾频发,应大规模发展畜牧业2.黄土高原地区()a.加大能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b.扩大开垦荒地,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保持传统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d.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利于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答案:1.b2.d解析:第1题,山脉是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是秦岭,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属于湿润区,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平原为河套平原,属于中温带,只能一年一熟;高原是内蒙古高原,属于干旱区,地广人稀,用水量较小,旱灾较轻,应适当发展畜牧业而不是大规模发展。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既是我国煤炭基地,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方面要立足能源优势,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而不是单纯的加大开发;扩大开垦荒地与保持传统耕作技术,均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而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最有效措施。导学号21950190(2015江苏南京一模)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1亩666.7米2),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读图,完成第34题。3.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人口迁出全球气候变暖a.b.c.d.4.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湿地减少降水减少农业减产湖泊蓄洪能力增强a.b.c.d.答案:3.a4.b解析:第3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周围植被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4题,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湖泊附近土地沙化,会影响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对该地区降水没有影响;土地沙化,流进湖泊的泥沙增多,会减弱湖泊蓄洪能力。读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完成第56题。5.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6.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答案:5.a6.c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为正值,且最高,说明林地增加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得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第6题,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2016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检测)图甲为黄河干流图,图乙为黄河含沙量及年径流总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78题。图甲图乙7.关于黄河含沙量的变化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黄河上游含沙量变化小:降水较少,地形平坦,流水侵蚀弱b.兰州附近含沙量较小:流经地区沙漠面积小c.过河口后含沙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严重d.过桃花峪后含沙量逐渐减小:流速减慢,泥沙沉积8.关于黄河治沙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上游兴修水库b.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c.小流域综合治理d.下游挖入海新河道答案:7.a8.d解析:第7题,黄河上游兰州以上河段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但植被覆盖率较高,泥沙含量小,兰州到河口年径流总量减少,泥沙变化平稳。第8题,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因此泥沙的治理要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做起,而不是开挖新的河道。(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9.“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10.“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9.c10.d解析:第9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第10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导学号21950191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11.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1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全部种树b.种草、种树c.种树、种草d.种树、种草答案:11.b12.c解析:第11题,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因素,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利于农业发展,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第12题,处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属于半湿润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处降水量介于2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种草,处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属于干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读图,完成第1314题。13.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14.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增强城市排污能力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美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b.c.d.答案:13.c14.b解析:第13题,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第14题,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是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缩小城市气温年较差。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湿度和美化环境。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湿地湖泊主要目的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二、综合题15.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甲)、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乙)。图甲图乙图丙黄土高原降水分布a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类型比重(%)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7.646.126.3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其他68.527.71.02.8工业重工业(包括采掘业)轻工业67.033.0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丙)和图丙中a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上表)。(1)结合图乙,分析说明图甲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方案: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方案:以生物措施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请你在图丙的a、b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2)该县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种植业比重最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可能存在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3)a地应选择方案。理由:a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b地应选择方案。理由:a地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解析:第(1)题,要结合图乙来分析图甲内容,分析土壤侵蚀时,要考虑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影响,而森林覆盖率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图甲显示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侵蚀快速增强;在年降水量介于45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时,土壤侵蚀强度又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土壤侵蚀稳定在低水平。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则植被以草地为主,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采掘业)比重高,开矿易出现植被破坏,重工业易出现污染等问题。第(3)题,a、b两地图丙中显示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年降水量的差异,在年降水量大的b地水分条件较好,应以生物措施为主恢复植被,沟谷内水土流量大,结合工程措施;a地年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较差,以工程措施为主,结合需水量较小的灌木林植被,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16.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为375毫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1)西辽河属于(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重要林业生态工程的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答案:(1)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变化情况: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主要原因: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解析:第(1)题,判断内外流河的主要依据是河流是否流入海洋,由图可知,西辽河流入海洋,因此为外流河。由西辽河所处的位置,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大兴安岭为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