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3、4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3、4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3、4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3、4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3、4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3、4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答案:c2(2013广州六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答案:d3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互利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解析: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4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适合多种浮游植物的生存。答案:c5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不断循环b组成成分相对稳定c能量不断流动 d生物个体数量不变答案:d6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b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c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d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解析: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答案:b7夏季洪水肆虐造成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处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b新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新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d人类活动会使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最早出现的植物应该是草本植物。任何群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发生改变。答案:a8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解析: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答案:d9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表所示的统计数据:项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 4904 1206710乙种群01203 2104 500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b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c由甲、乙两个种群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解析: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甲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存在捕食关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所以a错。答案:a10(2013南通模拟)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最后在群落中消失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由采伐迹地形成云杉林后,草本植物在群落中仍然存在;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答案:c11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答案:b12(2013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答案:b13(2013东北四校联考)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 890226123482 28715群落交错区1 198132991141 54315本土植物区1 084120143491 37614数量总计4 1724783652115 20919(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变化影响较大。(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性。解析:(1)从表中数据可知薇甘菊入侵区动物个体数量最多,个体总数为2 287;三个区域的类群数差别不大,而在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的个体数量显著减少。(2)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3)薇甘菊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故薇甘菊入侵5年后,会大量覆盖本土植物,使本土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导致死亡,从而使分解者数量增加。(4)田野菟丝子能吸收薇甘菊营养,两者应为寄生关系,由题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专一性。答案:(1)薇甘菊入侵区类群数个体数量(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光照不足分解者群落演替(4)寄生专一14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63年1983年1994年200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23.88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3)请在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下图是1963200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的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地区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从光能的截获率可以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绘图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即可。通过分析柱状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对于植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同时还要关注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答案:(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图:(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相对稳定(5)样方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1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前者一般适用于_的群落。(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 w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_中。(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6)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解析:(1)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因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结果往往通过设计表格来记录。(2)丰富度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一种方法适合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4)在设计数据统计表时,要注意是两个地区,因此要区分清楚。(5)可以探究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