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必备(基础训练+提升训练+挑战训练)第32讲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必备(基础训练+提升训练+挑战训练)第32讲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必备(基础训练+提升训练+挑战训练)第32讲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必备(基础训练+提升训练+挑战训练)第32讲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必备(基础训练+提升训练+挑战训练)第32讲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1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2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图k321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图k321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52012南昌调研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k322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图k322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62012安庆质检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图k323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图k323a在演替期间,营养物质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阴而减弱b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最高需求c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d顶极群落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其后的次生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基本相同7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8图k324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图k324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寄生ba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b表示病毒感染率c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d在家禽养殖中,应增大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9图k325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高低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k325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至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至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强若m表示种群密度,a至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内斗争b最激烈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至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a bc d10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历经长期群落演替之后,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试回答下列问题:树龄(年)株数树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0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075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1)目前此森林中松树种群是属于种群生长曲线a、b、c、d中的哪一时期?_。图k326(2)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一森林中最优势的植物是_。(3)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演替,则再过25年后表中4种木本植物中,_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4)表中4种植物中,哪两种是火灾后出现的先驱群集优势树种?_。11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图k327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 1d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最初是否有生物生存,所以d选项错误。2d解析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a选项正确。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选项正确。群落的演替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群落的内部因素,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动力,起决定作用;外因则是外部环境的改变,c选项正确。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要历经竞争平衡阶段,即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d选项错误。3a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鲤鱼身上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标志个体减少,故根据公式标记比例不变,所以求得的该种群生物总数变大。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会导致酵母菌沉在试管底部的个体被忽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比实际结果偏小。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开灯会导致捕获到的动物种类减少,最终使实际结果偏小。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4a解析 四大家鱼能混合放养的原因是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是因为它们的食物和生活空间不同;四大家鱼之间没有捕食关系,也不存在共生关系;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为“s”型增长。5b解析 由图示可知,拟谷盗种群增长率在第50天之前就已达到最大值,a选项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制约,b选项正确。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50天后,锯谷盗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而拟谷盗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后趋于稳定,这说明两种害虫在食物、空间方面存在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再到弱,c、d选项均错误。6d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在演替序列上基本相同,但初生演替一般需要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较好的土壤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速度快,时间短,d选项错误。7d解析 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所以d选项错误。8d解析 病毒寄生在昆虫体内,属寄生关系,a正确。分析病毒对松线小卷蛾的感染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知,病毒感染率随着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的变化而变化,b、c正确。种群密度加大,病毒感染率增加,要降低病毒感染率应增加类群丰富度,d错误。9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种群密度与种内斗争的关系、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能量流动的特点等知识,难度中等。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就越不容易被淘汰;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表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数量多生物种内斗争激烈;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故c选项正确。10(1)d(2)赤杨(3)栎树(4)赤杨、松树解析 (1)从表中数据结合曲线可知,松树种群中58年树龄的个体和1922年树龄的个体数量相当,该种群的生长呈稳定状态,对应曲线中的d时期。(2)树龄超过5年的树种中株数最多的是赤杨,是此森林的优势种。(3)相比较之下,树龄最小数量最多的树种是栎树,再过25年,栎树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种。(4)在这22年间,树龄达2122的树种有赤杨、松树和杜鹃,但赤杨、松树这两种群的树种处于12树龄的个体为0,显然赤杨、松树是火灾后出现的先驱群集优势树种。11(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d和e水平b和f解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甲、乙混合培养时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即乙种最终消失,则此条件下甲种能达到k值但所需时间增长,故应为曲线b;又由组3中乙种与丙种混合培养时每种动物的数量均比组1少,故应为曲线d、e;所以,单独培养时乙种的数量变化曲线应为c。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第40天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