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doc_第1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doc_第2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doc_第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一、内容及解析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见于萧统昭明文选中,是李密流传下来的唯一作品。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全文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角度反复陈说,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已尽孝道的决心。行文流畅委婉,叙事具体生动,情真、情深,抒情扣人心弦,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2、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深入体会李密的感情,培养学生敬老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预习课堂新坐标第34页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诸葛亮的出师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用于臣子向皇帝陈情。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shn)陈情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2、 作者作品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3、背景分析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4、学生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臣以险衅(x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薄 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ng)门 茕茕(qingqing)孑(ji)立 床蓐(r)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 更(gng)相为命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 盘桓(hun) 气息奄奄(yn)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晚有儿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不衿名节 听臣微志 拜表以闻5、课内探究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和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问题一: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请一二两组的同学齐读第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二: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两层。第一层叙述朝廷征召宠顾之殷;第二层写自己忠孝难两全、进退维谷的境地。第一层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目的:诉说自己辞职不就得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第二课时:导入:在前两段中,作者陈述了自己的身世之苦和忠孝不能两全的困难,这样就能打动多疑的晋武帝,使他消除对自己的疑心了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密还得进一步陈情,那么,他最后是用什么情来彻底说服晋武帝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 请三四组的同学齐读第三段。问题三: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问题四: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明确: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引导学生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全班齐读第四段,学生思考:问题五: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的主旨?(“愿乞终养”)问题六: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问题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明确: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重点赏析语句。(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选择品味)“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2、融情于理。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3、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