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课 为政以德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一课 为政以德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一课 为政以德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一课 为政以德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一课 为政以德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为政以德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1字音字形(1)冉有仆(p)(2)道千乘(shn)之国(3)龟玉毁于椟(d)中(4)则将焉用彼(b)相矣(5)固而近于费(b)(6)邦分崩(bn)离析而不能守(7)必偃(yn)(8)江山社稷(j)2重要词语(1)齐之以刑:整治,整顿(2)有耻且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3)子适卫:到(4)庶矣哉:多(5)必不得已而去:表假设,如果(6)节用而爱人:费用,用度(7)无乃尔是过与:责备(8)非吾徒也:同一类的人(9)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批判,指责(10)年饥,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11)盍彻乎:何不(12)使民敬、忠以劝:努力(13)临之以庄,则敬:面对(14)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亲身从事耕种3通假字(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抱,环绕(2)道之以德:通“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4)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语气词,吧4“以”字的用法(1)道之以政:介词,用(2)使民以时:介词,按(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把(4)何以伐为:介词,凭,为(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来,用来(6)以就有道:连词,来(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并且,而且(8)临之以庄:介词,用5词类活用(1)富之:使动用法,使富裕(2)足食:使动用法,使充足(3)于斯二者何先: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既来之,则安之:都是使动用法,使来,使安6特殊句式(1)齐之以刑:介词结构后置(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3)君子哉若人:主谓倒装(4)无乃尔是过与:表估计,“恐怕吧?”(5)何以伐为:表反问,“为什么要呢?”(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怎么办”7文化常识(1)北辰:北极星。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本课比喻统治者。(2)千乘: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千乘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3)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4)萧墙: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萧墙之门”指内部。“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产生。8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2)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3)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4)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9名句积累(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3)既来之,则安之。(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语段赏析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赏析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有时道德能起到法制不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主张“以人为本”的中国,它的意义更不可低估,由此可见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赏析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孔子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想方设法让百姓富裕起来,民富则安乡重家,比较好治理。这种思想不是放弃道德教化,而是先抓经济基础建设,然后再“教之”,即抓精神文明建设。正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赏析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只有自修文德,才能怀柔远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次战乱中传承下来,就是因为野蛮民族在用武力征服这片土地的同时,又被这里先进的文明同化了。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赏析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有若的话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国家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必将造成民不聊生,国家经济衰退。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赏析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统治者只要自身行为端正,治国从政就会易如反掌。孔子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的。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赏析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重点研读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案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众的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实现“圣王之治”。因此,“富民”是基础,“信”是“教民”的结果,是实现“圣王之治”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民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说法就否认了他的“足民”思想。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答案不相同。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贫”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的词汇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在“均无贫”和“均贫富”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含义各不相同。3通过学习,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案“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政刑”只能使百姓远罪而已,“德礼”是不同于“政刑”的手段,可以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把“德礼”作为治国的根本。合作探究孔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作为一位先贤圣哲,他不仅得到了中国的纪念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纪念和尊重。可是,对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你了解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伟大的品德吗?请以“走近孔子”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对于孔子,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的书籍记载,为我们真实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认识其为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探究第一步,购买或者借阅史记孔子家语,搜集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资料。第二步,阅读史记中“孔子世家”部分以及孔子家语,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扫清词句障碍,疏通文意。第三步,进一步研读孔子世家孔子家语以及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材料,摘录孔子生平大事,了解孔子的远大理想、政治主张,概括孔子的思想性格,做成卡片。第四步,利用卡片,画出孔子生平大事年表。第五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初步感知孔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第六步,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有关孔子的小传,总结自己对孔子的认识。考点一通假字【命题规律】在高考试题中,涉及通假字的考查,往往是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中有一个选择项涉及这一考点,且多以干扰项的形式出现,难度不高,往往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例题解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抉而去之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d余甚或焉或:通“惑”试解:_解析宗:“以为宗主”“归顺”。答案b点拨有通假字的d项是作为干扰项出现的。在阅读中,按字面义解释不通,就应从字音或字形上去寻求本字。解决通假字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当靠平时识别积累;借助通假字归类表;结合典型例句硬记也是一个办法。但具体运用起来,都要紧扣语境进行,切戒不辨古今,不识通假,以今义释古义。【考点总结】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辨别通假字要注意:(1)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假;(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假为“悬”,反之则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读音不同,但古音相同,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考点二“以”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以”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2)出现在考题中的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大多都不相同,常见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介词或用法不同一个介词,一个连词。【例题解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常以身翼蔽沛公属予作文以记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焉用亡郑以陪邻屋极有窗以达气abcd试解:_解析c项都是连词,表前面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后面的目的,可译为“来”。介词,可译为“用”。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介词,可译为“因,由于”。答案c点拨首先明确题干例句中“以”的用法,再找出用法与之明显不同的,排除部分选项。【考点总结】“以”字用法归类(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在”“从”。(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史记秦始皇本纪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前出师表)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连接方位名词等:以上,以下,以往,以来,以内,以外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副词,通“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还有下列实词义:(1)名词:原因,理由,道理。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2)动词。认为。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通“已”,停止。(雨)不以,则亡乎?(陈涉世家)注意介词的基本特征:(1)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2)有时介词可以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它们的短语组合,这时动词性、形容词性已经虚化,其实相当于名词短语;(3)介词结构是用来修饰说明动词的,位置在动词前面的,是状语,位置在动词后面的,有的可以移到谓语或动词前面去翻译。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论语(ln)仆人(p)何以伐为(wi)b社稷(j) 颛臾(zhun) 买椟还珠(d)c虎兕(s) 大禹(y) 分崩离析(bn)d后羿(y) 聚敛(jin) 偃仰啸歌(yn)解析a项“论”应读“ln”。c项“崩”应读“bn”。d项“敛”应读“li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c)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项去:去掉。d项若:指示代词,这。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解析(1)于:在,介词。(2)于:向,介词。(3)焉:什么,代词。(4)焉:哪里,副词。5论语这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6名句填空。(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既来之,则安之。(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进见(2)是社稷之臣也:这(3)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4)龟玉毁于椟中:匣子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文:君子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3)既来之,则安之。译文: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9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和子路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答案(1)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可他们并没有劝阻。(2)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二)高考模拟(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10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观。答案择友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显然,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择友观。11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回答第一个问题,要明确微生高行为隐含的本质是他不直说没有醋。回答第二个问题,态度要鲜明,或肯定,或否定,不可模棱两可。浅谈孔子的“德治”思想“德治”思想由孔子开创,它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敬畏。“德治”也是孔孟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孔子关于“德治”思想的经典表述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用政令去开导百姓,用刑罚去惩罚百姓,百姓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百姓,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那么百姓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和谐了。孔子反对专以政令、刑罚治国。他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统治者做出表率,自觉地遵守礼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孔子提出的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教化的两手办法,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经常使用的统治手法。这对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国家推崇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儒家认为,民众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早晚都要垮台的。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