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课 仁者爱人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五课 仁者爱人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五课 仁者爱人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五课 仁者爱人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五课 仁者爱人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课 仁者爱人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而孔子仁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却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第四,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不是小恩小惠,迁就姑息。这里孔子把己和人联系起来,处处想到别人,同时强调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养(品德、学问等)加以完善(“立”和“达”),才能帮助他人“立”和“达”。所以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里的“安”实际上也就是“立”和“达”。把这些话和孔子的思想联系起来,就可看出孔子“仁者爱人”的“人”,可以是单个人、少数人、多数人以至天下人(人类),关键是不管是个人、少数人、多数人还是全人类都要爱人以德,这一思想境界很高。孔子在处理人我关系问题时,虽然没有忘掉自己,但常常推己及人,并始终把人放在突出的位置。正因为他的爱人思想的背景是他所向往的西周宗法等级制的封建社会,这就使他的爱人思想以及整个仁的哲学思想都不得不带有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明显印迹,这是他的爱人思想和整个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消极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并有所发挥,这又是很可贵的积极因素。正是这些积极因素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1字音字形(1)衣轻裘(qi)(2)冕(min)(3)瞽者()(4)厩(ji) (5)齐衰(z cu) (6)弋(y)(7)被发左衽(p rn) (8)沟渎(d)2重要词语(1)谨而信:谨,谨慎;信,诚实(2)吾道一以贯之:贯穿(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之于(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周济,帮助(5)尧舜其犹病诸:难,以为难(6)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譬,譬喻,打比方;方,方法(7)盍各言尔志:何不(8)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坏了(9)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表白(10)然,固相师之道也:协助(11)过之,必趋:小步快走,以示尊重(12)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大绳。这里指一种捕鱼的方法,即用大绳横遮流水,绳上再用生丝拴着一连串钓钩以取鱼(13)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辅佐(1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正(1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无(16)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信。这里指小信3通假字(1)出则弟:通“悌”,敬爱兄长(2)与师言之道与:通“欤”,表疑问语气(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披散(4)管仲非仁者与:通“欤”,表疑问语气4“于”和“若”字的用法(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介词,“给”(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介词,“在”(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动词,“像”5词类活用(1)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2)子钓而不纲:名词用作动词,用纲捕鱼(3)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名词用作动词,称霸(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立,使达(5)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把用坏了6特殊句式(1)吾道一以贯之:介词宾语前置(2)何谓也:宾语前置(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介词短语后置(4)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宾语前置(5)阶也,席也:判断句(6)然,固相师之道也:判断句7成语积累(1)行有余力:做一件事还有剩余的力量。(2)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于各类事物中。(3)立人达人:亦作“达人立人”,指帮助他人取得地位,建立功业。(4)能近取譬:指以自身作比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8名句积累(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语段赏析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赏析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孔子指出了行与学的关系,孝、悌、信、仁是一个人处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有资格学习文化知识,即一个人当以“德行”为先,“学文”为后。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对于书本知识,则排在第二位。其实质跟我们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是一致的。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赏析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孔子指出了实践“仁”的方法,那就是推己及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3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赏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走到了坐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张三在这里,李四在这里。”师冕告辞出去。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孔子接待盲人师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站在盲人的角度考虑。虽是小事,却彰显着孔子的伟大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仁爱于生活,这正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地方。人际关怀、人间情感,是社会走向和谐的一条路径。重点研读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答案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答案孔子的仁爱并不同于墨家的爱无等差,不是爱人之父如己之父的“兼爱”,而是等差之爱的“推爱”。它强调以孝悌为根本,从“亲亲”即亲爱与自己有血缘亲情关系的亲人开始,推而扩大到对自己所有的同类均保持一种温情与同情。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所以,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因此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3有人评论15.42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这一章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手法,难以达到如此感人的效果。合作探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子学说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倡导“仁”,“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孔子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或者说实现“仁”呢?请以“走近孔子感受仁者情怀”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孔子的“仁”,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孔子要求以德治国。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打开孔子思想大门的钥匙,明白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就理解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仁”。探究第一步,搜集孔子生活时代的有关历史知识,摘录论语中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有关语句;搜集有关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资料。第二步,阅读有关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知识,概括当时的社会面貌,体会当时暴露出来的以及隐含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第三步,研读摘录的有关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概括其政治主张的要点(重点是其政治理想、实现手段)。第四步,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体会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性及其局限性。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考点一名词活用【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设题,通常放在实词释义正误判断中或放在翻译题中考查。【例题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奔驰的马b手自笔录笔:动笔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地洞,地道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事情,事物试解:_解析b项应为“用笔”,名词作状语。c项应为“钻洞”,名词用作动词。d项应为“做”,名词用作动词。答案a点拨判断名词活用,一是从整个句子来考虑,如果按照名词解释,上下文的意思不通,就可能是名词活用;二是看这个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即看它前后与哪些词组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即可推断出它是否活用作动词或者是否作状语。【考点总结】名词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个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把握其规律,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名词活用有哪些类型?又有哪些规律呢?综合大量实例我们可以看出:1代词前面的名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一般都活用作动词。如:从左右,皆肘之。晋灵公不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另外,两个名词连用,而前一个名词又是陈述对象,则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列连词连接名词和动词,则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2名词置于动词前,又不是陈述对象,而是表示行动的方式、待人的态度、处所或工具,这时的名词往往是作状语。如:豕人立而啼。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考点二“于”和“若”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于”常考而“若”不常考。(2)“于”多考介词用法,其中又多考表被动和表比较的用法,复音虚词“于是”很少考。【例题解析】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亮见权于柴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李佑言于李愬曰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业精于勤荒于嬉abcd试解:_解析b项都是介词,表示被动。介词,译为“到”。介词,译为“在”。介词,译为“对”。介词,译为“和”。介词,译为“比”。介词,译为“由于,因为”。答案b点拨“于”除了用在动词词头作助词(如:“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和与“是”构成复音虚词外,基本上都作介词用。做这种题首先要明确“于”作介词有哪些用法,再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2对下列句子中“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相同,和不同d和不同,和不同试解:_解析代词,你。假设连词,如果。代词,你。代词,你。答案b点拨“若”用在句首,有时很难区别是代词还是假设连词,一定要揣摩语境,细心区分。【考点总结】1“于”字用法归类(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向”“到”“对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放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放在动词之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复音虚词“于是”,与现代汉语“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2“若”字用法归类(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若毒之乎?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2)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复音虚词“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话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事情d愿无伐善伐:夸解析事:止,仅。2对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相同,和不同d和不同,和不同解析和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和均为介词,表处所,“在”。3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d)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老者安之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a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使站立。c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非尔所及也b固相师之道也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d席也解析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5名句填空。(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管仲相桓公:辅佐(2)一匡天下:完全(3)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披散(4)微管仲:无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b)a何谓也b甚矣吾衰也c子将奚先d未之有也解析例句与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译文: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译文: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9文中最能体现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平等。10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思想有何积极意义?答案“忠恕”,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能实践“忠恕”,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主张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主张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事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事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