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7课 原毁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原毁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原毁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原毁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17课 原毁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 原毁自己就是一个起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有待开垦的新大陆。前提是,你要信任你自己,你要在自己身上安顿下来,发现人也可以活在自己身上,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你不必感到重要的事情正在你身外发生,重要的东西正在离你越来越远。对于你来说,没有比你存在于这儿更加重要的事情了,没有比你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加重要的了。你无须将自己嫁接在别人身上,寄生于别人篱下,从别人那里寻找起点和力量。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起点之一。不要恐惧自己身上的力量突然丧失,担心哪一天自己身上的河水干涸,自己的大地枯萎,种子不能发芽,灵感不知去向。你的根基正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心灵中肥沃的土壤正有待开发。于是,大作家托马斯曼在流亡瑞士期间,为自己列了一个清单,其中包括:让自己深入内心地沉静工作在动乱、政变、威胁之中,平静和坚持不懈地从事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没有其它路标时,自己做自己的路标,保持勇敢与耐心。 假如你没有力量,这个世界上便没有力量;假如你退缩,这个世界便没有前进。当一个人体验自己,体验到自己身上的好东西,他才能体验到别人身上的好东西。他将自己当作宝贝,他也能够将别人当作宝贝。相反,他若是习惯于践踏自己,自暴自弃,那他就会倾向于践踏他人,无视他人。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赏读:先去实践想要说的话,等到做到了然后才把它说出来。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2.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赏读: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赏读: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赏读: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作者视窗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唐朝中期,文坛上出现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像巨浪一样摧毁了骈文的沙堡,这个运动的领袖就是韩愈。在科举路上,他曾当了三次重考生,在当官的生涯里,他廉洁、耿直、敢讲真话的优点,而使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虽然他是如此倒霉,但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却委实有着重大的贡献。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这个人,就是韩愈。写作背景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了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基础梳理1通假字(1)恐恐然惟其人之有闻也 通_,_。(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同_,_。答案(1)“惧”恐惧(2)“悦”高兴2古今异义(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今义:(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今义:(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古义:今义:(4)多才与艺人也。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2)古义:虽然这样,即便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3)古义:曾经试着。今义:试验,试。(4)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3一词多义(1)病(2)善(3)乃(4)其答案(1)缺点患病担心(2)擅长好事交好(3)却是你的(4)他那些4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故人乐为善:详,故人难于为善:恐恐然惟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己未有善:即其新不究其旧:(2)形容词作动词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3)名词作状语早夜以思: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答案(1)好事。好事。好事。长处。现在;过去。(2)擅长。擅长。(3)从早晨到夜里。对外;对内。5文言句式(1)外以欺于人:(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3)懦者必说于色矣:(4)而以圣人望于人:(5)某良士,某良士:答案(1)状语后置句,被动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5)判断句。6文白对照文本助读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结构图示原毁重点突破一、“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示这句话肯定了“古之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原则“重以周”和“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章开篇点出此句,为后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二、“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提示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具体表现: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嫉贤妒能的恶劣行径,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形成鲜明对比。“则不然”揭示“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三、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提示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与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四、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提示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提示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示古之“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技法赏析原毁与其他“四原”都属“正言垂教”“文从字顺”的议论文体。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展现了韩文格调的又一风貌。具体地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1古今对比,褒贬鲜明。原毁歌颂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批判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是非曲直,褒贬抑扬,不取含蓄委婉的措辞,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表达,旗帜十分鲜明,还运用鲜明对照的手法来强化这种褒贬态度。对比成为说理的主要方法。“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串全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严格很周全,要求很高,对待别人很宽容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而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责己”与“待人”、“责人”与“待己”,“重”与“轻”、“周”与“约”都构成具体的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2形象勾画,生动有力。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文章还用了形象勾画的方法。如在第一段说理分析中,穿插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这是着眼于语言的描述。还有行为的粗线勾勒,如:“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也有对情景的生动描摹,写作者当着众人之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忌妒,文章对此作了生动的心理分析。由于寓理于形,把理论性同形象性结合起来,论证显得更为严密有力。3善用排偶,舒卷自如。文中有的是工整的对偶句,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有的是略有变化的对偶句式,如“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全篇几乎都用对偶、排比句式敷衍而成。不仅用对偶、排比,排比中还包含对偶。如“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为常见的“单行”句式,“某良士,某良士”为反复句式,“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为排比句,“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为对偶句。这样错综配合,庄重中露活泼,统一中见多样,一致中呈变化,避免了平板呆滞,富于语言的魅力,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写作迁移角度原毁的积极意义题目:韩愈的原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请你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示例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所反对的那种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求全责备的为人处事观点,在当前仍然大有市场。现在,有很多人无论什么事,时时处处用自身的好恶、个人立场、个人的观点去评价社会、评价某些事物和别人,而不是客观地、辩证地、发展地去认识事物、看待他人。韩愈提出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全面看问题,这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要求,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这样的道理古人早就明白了,而现在居然还有人死死地抱着不放,在我看来,有些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某些国人的话说,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显得精彩,让人觉得可爱。纵观历史上一个个伟人,没有哪个是完美无缺的。“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省视自己的不足,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不但是尊敬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5分)a几乎(j) 惟懼(j)懈怠(di) 尧舜(yo)b通衢(q) 应该(yn) 诽谤(fi) 懦弱(nu)c忌妒(j) 惟妙惟肖(qio) 阐述(chn) 揣测(chui)d爱憎(zn) 廉洁(lin) 称心(chn) 苛刻(k)答案d解析a项“几”读j。b项“应”读yn。c项“肖”读xio。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点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许多人答案d解析众人:一般人。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5分)例句: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c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d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答案c解析c项“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和例句相同。a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项“以”介词,翻译为“用”。d项“以”连词,表目的,翻译为“用来”。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22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答案d解析究:苛求。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a闻古之人有舜者 宾客知其事者b求其所以为舜者 所以游目骋怀c后世无及焉 盘盘焉,囷囷焉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案a解析a项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于”,引出比较的对象。6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度,因为选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后面一段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答案d解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面的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第二段才是本文的正题。再者,不是第二段对本段起衬托作用,而是本段对第二段起了衬托作用。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文:(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译文:答案(1)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2)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3分)原道(节选)韩愈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刑、乐、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不如诸夏之亡亡:灭亡b郊焉而天神假 郊:祭祀(天神)c择焉而不精 精:精当d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火:用火烧答案a解析亡:无,没有。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与作者所主张的“道”相一致的一组是()(4分)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a b c d答案d解析是作者揭露佛老之学的祸患,是当时人们对佛老之学的错误做法。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极力推崇儒家道统,反对佛、老之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b文中阐明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批判佛老之学,强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c本段选文分别从仁、义两个方面定义了作者所尊崇的“道”。作者认为这种“道”从尧至孟子代代相传,孟子死后便失传了。d本文句式灵活多变,议论风发,气势磅礴,代表了韩愈的议论文风格。答案c解析选文从仁、义、道、德四个方面定义了作者所尊崇的“道”。1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1分)(1)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4分)译文:(2)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4分)译文:(3)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3分)译文:答案(1)作为儿子而不把他的父亲当父亲,作为臣僚而不把他的君主当君主,作为百姓而不致力于自己的本业。(2)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措施。(3)既然如此,那么怎么做才合适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参考译文现在那些修身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毁弃伦理纲常,作为儿子而不把他的父亲当父亲,作为臣僚而不把他的君主当君主,作为百姓而不致力于自己的本业。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