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思乡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 (2).doc_第1页
艺术歌曲《思乡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 (2).doc_第2页
艺术歌曲《思乡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 (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歌曲思乡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来源于声乐助手 思乡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采用传统技法的经典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相比声乐中的其它歌曲类型有许多不同之处,它讲究“音中带诗,诗中含音”。音乐与文学,特别是诗歌文学的高度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的完美体现,正如古人所云:“红花虽好,尚需绿叶陪伴”,贵在二者融为一体。 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依托抗日战争的时代大背景,借景抒情,深刻反映当时背景下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从而产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并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斗志。 抗战时期的歌曲曲调各有特点,曲风也不尽相同,有的曲调优美、抒情,如长城谣、歌唱二小放牛郎;有的曲调刚劲、坚定,如游击队歌、歌八百壮士;有的节奏分布均匀,进行曲曲风,歌词通俗易懂,易被大众接受,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也有的曲调柔弱中带着壮烈,诉泣中藏着愤恨,如松花江上、风云儿女等等。 抗战艺术歌曲的伴奏形式多为钢琴伴奏,有的曲式较复杂的也需要交响乐伴奏的介入,进而烘托出歌曲的氛围。 声乐曲思乡曲是夏之秋先生于抗日战争初期途径澳门为抗战募捐时所创作的抗战艺术歌曲,在抗战歌曲中极具代表性,尤以丰富的情韵著称。1997年7月1日首都北京喜迎香港回归的主会场上,由6000人组成的合唱团,在1500名乐手的伴奏下,演唱了这首思乡曲,然而在如今和平年代的大背景下,听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在欢呼雀跃之余,铭记那段饱含血泪的屈辱历史。 思乡曲是一首经久不衰、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被作为必修曲目记录修订在了全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声乐演唱的教材当中。从曾经的抗日战争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思乡曲的歌曲价值没有因时间的洗礼而“褪色”,思乡曲的教育意义没有因岁月的考验而减损,而是在广为传唱的过程中历久弥新。一、写作特色1.创作背景 之所以说思乡曲创作背景独特,其创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全面抗战以后,我国音乐在特定的形式下分别在三个被阻隔的、并峙的区域里发展。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的音乐生活,在各地党和新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支持和响应下,面貌焕然一新。这时,沦陷区和国统区的音乐活动则显现出复杂和艰难的状况。然而,法西斯统治的任何倒行逆施都不可能阻挡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时代主流。人民发自内心的歌声,已不仅是苦痛和愤怒的呐喊,而且有了黑暗总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的坚定信念和必胜斗志。随着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群众歌曲的主题很快地集中于激励全民投入抗战。为了支持抗战,夏之秋先生在远赴国外为抗战募捐时途经澳门,偶遇一位卖唱艺人,其即兴演唱的曲风和曲调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夏之秋,他想起了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家园,并以此为题材,经过细致地整理、改编,后由合唱团会计戴天道填词,在1938年创作完成了这首思乡曲。2.结构特色 思乡曲描述了一位从战火中逃出敌人魔爪的同胞流离失所、流浪他乡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在夜深时刻想念故乡的深切心情。歌曲结构分明,布局严谨,手法简洁明了,旋律朴实无华,表达了真挚、深刻的思想感情。歌曲采用了分节歌式的民歌小调,主题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乐段,中间部展开主题材料,并转到了下方三度的远关系调。第三部分以鸳鸯的形式再现了歌曲主题。四个乐段构成了歌曲起、承、转、合的整体结构。五声音阶为主体的旋律,和谐、平稳地镶嵌在歌曲中,凸显了深切思念的音乐形象。第一、三乐句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显得明亮、有力度;第二、四句与第一、三句形成对比,体现抒情、忧郁的意境。悲而不哀的音乐情绪,让人产生了一种生活在希望中的感触。第一个歌唱旋律的主题从歌曲开头出现,连续两次唱出E大调的旋律;自第25小节进入第三段时,转到了C大调上,形成歌曲高潮段落的第二个歌曲旋律;自第39小节又回到了E大调上,把第一个歌唱旋律主题再现一遍并结束全曲,第四段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使人更感到游子静夜思乡的深沉、惆怅的心情。3.调性特色 调性的转换使歌曲的色彩有了明暗变化的对比。C大调一直都被认为是最庄严和稳定性最强的大调。作者选择C大调在第三段将歌曲推向高潮,一方面突显出庄严,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重回故乡的内在力量和必胜的信心。同时,在旋律上再稍作变化,使情绪转为激动,反映了游子思乡的急切心情。钢琴伴奏开始以左手去表达旋律的主旨,右手通过和弦转位的连接缓缓地把歌曲旋律引向高潮;当歌唱旋律出现时钢琴伴奏迅速作出调整,左手辅助歌唱旋律伸展,左手用转位和弦加强力度加以衬托,以达到将渴望胜利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发挥的程度,歌曲第四段重复第一段的创作手法与歌曲开头遥相呼应,使歌唱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继续深夜月下的思乡之情。二、演唱特色1.咬字归韵 古今中外,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对咬字和吐字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否正确咬字吐字直接影响到一首歌曲的歌词表达是否准确无误,是否能真正地被观众所接受。歌唱时的咬字和发音要求做到精准、清晰,达到语音洪亮,且具有优越的音量、音色和驾驭完美的音域。所以,咬字发音状态在歌唱中一定不要和生活中说话的状态相提并论。外文歌曲要根据语言的发音规律进行演唱,并做到字正腔圆。咬字吐字包括声中带字,字中有声,以字带声,以声传情,腔随字转等多重意义。这些观点充分表明了歌唱的过程中咬字和吐字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字与声的关系。 思乡曲就是一首对咬字有较高要求的作品,特别是第三段,只有把字咬清吐明,才能使声音饱满充满张力。咬字里母音准确归韵对高音演唱很重要,例如:在降A上唱“里”字时,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闭口音,对于男高音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在唱“里”时运用“关闭”的演唱技巧,将“n”的音色融入到“li”当中,并且要注意避免横唱。在歌词中“敌”字也要添加“n”的音色,为接下来的开口音高音做好过渡准备,同样“手”字也要加上母音“O”的音色,有助于帮助换声区实现更平稳的过渡。这是一首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歌词的内容是现实主义的,音乐的形式也是传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十分注意咬字和吐字。在激情演唱的同时也讲究声乐的艺术性,基本情感是抒情的,表达出歌曲的韵味和艺术性。2.情感表达 思乡曲以艺术歌曲的形式出现,不仅将歌词与旋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平静的语言叙述与旋律的质朴表达,还赋予了歌曲浓郁醇厚的情感内涵,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月儿的明亮和深夜的寂静描写乡愁,运用简单的物象描绘的手法体现真实的思乡之情;运用极具特色的旋律创作和生动形象的高挂明月,巧妙地替代了劳苦大众声嘶力竭地喊叫,却同样能唤起听者内心沉寂已久的乡情,寄予了歌曲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歌唱理念。思乡的心情愈加强烈,抗战的决心愈加坚定。最后一段完全再现了主题,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转化为熊熊燃烧的抗战之火。歌曲鼓舞了军队士气、团结了百姓民心,给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和保障,也唱出了抗战时期劳苦大众的心声。 思乡曲富有很强的生命力,70多年来屡屡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