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谈刘邦的用人之道刘恒心一个布衣起家的刘邦,能够手提三尺宝剑,斩蛇起义,灭秦挫项,五年一统天下,建立了延续400多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其历史功勋当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何以能由弱变强灭群雄而定一尊呢?其中的原因亦值得后人探讨、研究和借鉴的。本人就刘邦的用人之道,谈点个人的看法。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只要有了人,甚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作为人类社会的领导者,是否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则是社会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刘邦在当了皇帝后,于洛阳召开的庆功会上对群臣所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之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项羽本纪)。这说明刘邦之所以得天下之原因,在于用人。至于用甚么样的人,当然是用能人。如张良、萧何、韩信懂政治、懂军事、懂经济,是汉初三杰,皆能忠心耿耿为刘邦所用。正如史记淮阳侯列传所云,刘邦问韩信自己能领多少兵,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10万”。刘邦说:“于君何如?”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这说明刘邦善能用人,能集中能人的聪明才智,为己所用,实在了不起。刘邦用人的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历史潮流,平衡人们心理刘邦能高瞻远瞩,看清社会潮流,民心所向,识大局,懂大理,顺应民心,敢于前进。他深刻了解几百年的诸侯战争,特别是“苦秦苛法”给人们带来的沉痛灾难,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懂得“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便毅然加入了“诛暴秦,伐无道”的农民起义的行列,大胆地放走了刑徒,“斩蛇起义”,并对人民“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史记)连投降的秦王子婴,刘邦也不杀害,特别进驻咸阳后,并不贪图享受,而是“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并招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这此措施,不但深得人民拥护,由于秦官吏都能“案堵如故”,故而也得到旧官吏的拥护,因为不论是官是民,其心理都得到适当的平衡,而且不是强权压制所为,故“秦人大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并“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高祖本纪)这一用人策略,一下子就调动了绝大多数秦人官与民的积极性,化阻力为助力,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项羽、秦始皇的政策完全相反。正如英国学家汤因比先生所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在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的刘邦,把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又说“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象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一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就是汉朝的刘邦。”(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对话录)以上内容均说明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希望和平,不希望强权政治的心理要求,刘邦恰是平衡人们这一心理的楷模。2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刘邦的用人原则之一,就是用人唯贤,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地位如何,一律因才录用,且不求全责备。正如孔子所云:“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后汉书)刘邦本人亦曾说:“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次序”。就从他所用的人的身份上看,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再如高阳儒生郦食其,想求见刘邦。此时刘邦正由两女子为他洗脚,不愿见郦,郦食其便闯了进来自称:“高阳酒徒,天下壮士”。“足下决心讨伐暴秦,用这种不友好的态度接见长者,不合适吧!”刘邦一听这话,顿觉来着不凡,立刻停止洗脚,光着脚走了下来,连连道歉,并请郦上坐,聆听郦讲述取得天下的道理。刘邦便采纳奉行,结果不折一兵一卒,便获得七十二城。不仅如此,刘邦对人的看法,也总是一分为二并看主流,既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也深知每人的弱点。在他临终时安排后事和吕后的谈话中足以证明。吕后问道:“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若死,何人可代?”高祖道:“莫若曹参”。吕后道:“参年已将老,此后当属何人?”高祖曰:“王陵可用,但陵愚直,不能独任,需用陈平为助。平知识有余,厚重不足,不可独任。周勃朴实少文,但欲安刘氏,非勃不可,就用为太尉便了”。事实证明,刘邦的分析和任用是完全正确的。刘邦临终前和诸将臣的“白马之监”,显然是看出吕后有篡权的野心。结果刘邦死后,吕氏要篡朝,陈平、周勃,一举诛诸吕,扶刘邦儿子汉文帝刘恒继续刘邦所创大汉基业。另外在封其侄刘濞时,刘邦却看出了刘濞的“反骨”,告诫他曰:“将来东南方有反乱之事发生,莫非你刘濞,望你勿反刘氏天下。”事实证明,后来真在东方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和刘邦用人完全相反的是项羽,他是“其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致使“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之用(史记)。”所以,连部下的能人如陈平、韩信、彭越、叔孙通等,皆陆续转到刘邦这边来了。3以国家为重,纳谏如流刘邦在用人上的另一个特点,即一切以国家大局为重,抛弃个人的恩怨。如在对雍齿的任用上充分说明这一点。雍齿是刘邦亲自委任的第一任丰县县令,然而他却反叛刘邦而降魏。所以刘邦曾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只因雍齿故,反我为魏(史记)。” 所以谁都知道雍齿是刘邦最痛恨的人,总想把他杀掉。可是,当刘邦即皇帝位后,却有一些人议论谋反。刘邦问张良:“天下已定,他们为何要谋反?”张良说:“你当了皇帝,只封了几个亲故人,所杀的尽是你向来不喜欢的人。又有些是从项羽那边过来的人,他们怕你杀头,故欲谋反。”刘邦又问张良策,良曰:“大家都知道你一生最恨何人?”刘邦曰:“雍齿与我有旧仇,几次欲杀,念及同乡,功多,于心不忍,此事大家都知道。”张良说:“为国家之计,先封雍齿为王,诸将疑团自消”。于是,刘邦高声宣布:“封雍齿为什邡侯”。于是,诸将高呼万岁。天下大定。大将军韩信,战功赫赫,破齐之后,拥兵自重,向刘邦提出要封“假齐王”的政治要求。刘邦一听十分生气,知其想借机独立,欲发誓攻打。张良、陈平劝刘邦不可轻举。刘邦即解其意,对来使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何必做个假齐王呢?”并将大印送给韩信,立刻稳住了韩信,也破坏了项羽拉拢韩信的阴谋。鸿门宴之前,按先约,刘邦先入关,当为关中王。可项羽有40万兵,刘邦仅10万兵,自然不服。于是,想借鸿门宴之机杀害刘邦。刘邦为了将来一统天下之大计,故暂时委屈求全,忍辱去汉中为王。若非张良劝说,刘邦真想和项羽决一死战,后果将不堪设想。先入咸阳后,刘邦也是十分羡慕秦朝富丽堂皇的皇家宫阙,但经张良、樊哙劝说,立即回军霸上。为了国家大计,连娄敬的迁都和和亲建议,刘邦均一一采纳。刘邦是纳谏如流的一代明君。4大胆使用,用而不疑刘邦另一个用人的策略即是大胆使用,用而不疑的原则。他从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陈平弃楚投义,刘邦观其有才,便大胆使用,封为都尉,兼掌拥军,出入和自己同坐一辆车子。于是引起部下诸将的不满,便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初至,心迹未明如何引以为亲?”还说陈平“虽美如冠王,未必有真才实学。”还有的说陈平作风“不正派”等。刘邦却没有轻信这些话,而是亲自做了一番调查后,更加信任和重用了。把陈平又升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将领。别人再不敢说三道四了。使陈平十分感动,全力匡扶汉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计,为汉朝立了大功。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由于刘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贤士武将前来投靠,甘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中坚集体。故而使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五年一统天下,创建雄汉之伟业。谈古论今:刘邦识人与项羽失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雄,即项羽和刘邦。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吹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更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末,本来是项强刘弱,最后是刘胜项败,古往今来,史学家、小说家对此评价颇多,却大都是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子上。究竟项强刘弱转化为刘胜项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先说刘邦的高明,有一天刘邦正在军营中洗脚,军士传报:营门外有儒生求见,刘要军士告诉他,“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见知识分子。”不料,这位知识分子不经同意,直闯营门,冲着刘邦的面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读书人?”刘邦说:“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要读书人干什么?”这位读书人当即反问他:“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天下也能从马上治之吗?”刘邦听后,深受触动,立即和颜悦色,向这位读书人施礼道歉,并请他上座。还有,刘邦胜利之后,有一天问左右臣子:“你们直说,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些臣子只是说些拍马奉承的话,刘邦听后摇头说:“我所以能打败项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着他又说:“出谋划策,研究正确作战方针,保证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制订典章法令,管理政务,筹集军费粮草,我不如萧何;身临第一线带兵打仗,做到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为人中豪杰,均能为我所用,这是我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灭亡。”现在再说范增其人,范增也算得上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能人,他七十岁投奔项羽,为项羽出了不少好点子,开始项羽对他还尊重,但在关键问题上他总是不采纳范增意见。一次是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除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结果让刘邦逃脱。又如,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大烧大抢,当时范增和其他一些谋士力劝项羽在咸阳建立政治中心,进而统一天下,项羽拒不采纳,并滑稽可笑地说什么,“做官发财之后,不回家乡,好比穿着绸缎衣服黑夜走路,谁看得到?”因而一意孤行回他的老家彭城即现在的徐州,建立西楚王朝,自称西楚霸王,最后落得个洒泪别姬的下场。项羽不仅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还把讲他缺点的人置于死地,如:有个谋士,由于不满项羽的无能,曾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是楚人如猕猴带帽虚有其表。项羽听到后,竟将此人放在火炉上活活烤死。而范增由于向项羽建议太多,使他感到很烦,从而对范增由信任到冷淡,最后竟怀疑范增里通刘邦,气得范增辞职,中途生病致死。至此项羽离乌江的路程已经不远了。以上对刘项成败的原因说了一些,最后用最简单的语言归纳一下刘项成败的原因,其实,刘成项败只是一字之差,一个是识人,一个是失人。汉高祖对楚战略在抗战中的应用在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中,楚常胜而汉常败,但得到最后胜利的,却是汉而不是楚。“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终於在乌江自刎了。项羽对他自己失败的原因,可说至死还不明白。他在垓下被围时,曾高歌致慨於“时”之“一利”。他突围到东城时,又曾对他的残部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卒於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在乌江自刎前,还对乌江亭长说他的失败是由於“天”。真的项羽之亡“非战之罪”吗?真的所谓“天”或“时”可以支配人事吗?原来项羽之为人,能战而不善战,有战斗力而不知战略,这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战斗力好比是财产,而战略则好比是理财的方法。有财产而不知理财,势必在用财之时,分配失当,终归是要贫困;有战斗力而不知战略,势必於用兵之际,调度失宜,结局又怎会不溃败呢?项羽在少年时代,管说“愿学万人敌”,但他的叔父项梁教他兵法,他却又仅“略知其意”便了事,“不肯竟学”。后来因为累次打胜仗,他格外自负他的武勇而忽视战略的重要。他在临死前还亲杀汉军多人,证明他之败亡非战之罪,大概人心目中所谓战,不过是冲锋陷阵斩将旗一类事而已。其实这些事都是偏裨小将的任务,主持战争全局的人,最需要的还是谋略。项羽之勇是“匹夫之勇”一点不错。至於汉高祖,则与项羽大不相同。汉高祖的胜利,是最后的胜利,也就是战略的胜利。项羽曾要求与汉高祖单身决斗,汉高祖回答说:“吾甯斗智,不能斗力”。汉高祖何尝不能斗力?他斗智即是斗力。运用智慧以指挥千万人使各得其用,便是绝大的力量。他所谓“不能斗力”是不屑逞“匹夫之勇”,项羽则徒逞匹夫之勇而不能斗志智,宜乎在最后的一幕,刘胜而项败了。当然目前的中日战争,与过去楚汉战争,性质并不相同,因为楚汉战争是国内战争,而目前的中日战争则是国际战争,不过汉高祖的对楚战略是可供我们现在参考的。据笔者的观察,汉高祖的战略,似已被我军事当局采用了。在这篇短文中对汉高祖的战略稍加分析并指明其在抗战中的应用,於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一点也许不无帮助罢。汉高祖的对楚战略汉高祖的对楚战略,第一是师出有名。春秋时晋大夫狐偃曾说:“师直为壮,曲为老。”这两句话真是千古名言。如何为直?如何为曲?师出有名则直,师出无名则曲。换言之,作战得有作战的正当理由。有理的一方面,虽弱亦强;无理的一方面,虽强实弱。说到作战的理由,汉高祖是很充分的。汉高祖和项羽都是楚王的臣下。楚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就做关中的王。汉高祖先入关,如约应王关中,项羽却远封汉高祖到汉中,这是项羽失信的地方。项羽阳尊楚王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不久就派人将义帝害死,是於背信之外又犯了弑君的大罪。汉高祖出兵讨伐项羽的弑君和背信,名义是很正大的,项羽这边则毫无理由可言。当汉高祖和项羽在广武隔涧对语时,历数项羽的罪状,项羽除了放冷箭把汉高祖射伤之外,并不能答覆一句话,可见项羽只讲“力”,不讲“理”。只讲力不讲理,终归是要失败的。劝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新城三老董公曾说:“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这几句话说得很透。澈,项羽之必失败,董公也许已先料着,因为项羽“放杀其主”,是“天下之贼”,一旦“明其为贼”,还愁他不败吗?第二是利用地形。中国的地势,东部低,西部高,东部平坦,西部险峻。由军事的立场看来,西部的地形远较东部有利。特别在古代,人类征服天然的力量有限,险峻的地形对战事更有绝对的重要性。司马迁在六国表序面说:“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与自蜀汉。”这几句话特别指出中国西部地形之重要,并提到汉高祖成功与地形之关。兹就汉高祖所得到的地形方面的便利略为说明。汉高祖虽先入关,因为项羽随后亦到而兵力远较汉高祖为强,关中地方遂又归项羽支配。项羽并没有认识到关中地方的重要,韩生劝他建都关中,他却想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绵夜行,人谁见之。”仍还都彭城,把关中地方分给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三个降将,以为汉高祖既已远去汉中,此三人可以把他堵住,试问这三个人岂是汉高祖的敌手?果然项羽离开关中不久,汉高祖便出兵复取关中。汉高祖认识关中的重要,务必取为根据地,这是汉高祖的得着。项羽不能认识关中的重要,让汉高祖很容易地便再取得关中的地方,这是项羽的失着。汉高祖取得关中,悄就军事地形说,已立於不败之地。及他出关东伐在彭城大败之后,仍能据守阳成及京山索山一带险要地方,阻止楚军的西进。关中像一座大城,阳成一带无异是一道外郭。汉高祖据着这一道外郭,便可攻守裕如,随时予以项羽以莫大的威胁,这便是汉高祖的胜着。项羽与汉高祖在阳成一带相持达数年之久,始终不能长驱西进,这便是项羽的败着。第三是确保饷源。关中不仅地形险固,中央的渭水平原,土壤也是很肥沃的,所以农产丰富,号称陆海。汉高祖在关东与项羽战,以关中作根据地,已不忧军粮的匮乏,再加上原有的巴蜀汉中等富饶地方,更可使给养优裕,而且阳成附近的敖仓,始终被汉军住,面有的是秦代遗留下的大宗粮食,可以就近取用,并无转运之劳,越发使汉军显得士饱马腾了。汉军之能作持久战,固由於据有优越的地形,而军粮充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反之,项羽对於军粮一层,似乎一向就没有十分注意,他后方的积聚常被彭越焚烧,以致运不继,他对汉军的饷源,却无法夺取或断绝。结果,汉军常饱,楚军日饥,并未战败的项羽,终不能不撤兵东归,这又是项羽的败着。至於汉高祖在百忙中还能举办新税“算赋”即人口税,以补助军用,更非项羽所能企及了。第四是确保兵源。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士兵是不断有死伤的。欲军力之长期保持,必常有大批壮丁补充缺额。那来这许多壮丁呢?靠招募是不行的,必施行徵兵制。施行徵兵制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户口经过详密的调查,一是人民有安定的生活。户口未经过详密的调查,谁该服兵役,政府无从知道。人民无安定的生活,则多亡匿山泽,纵政府知道谁该服兵役也无从去找他。汉高祖入咸阳,萧何便自秦丞相府取得各项文册,户口册自必在内,有秦代的纪录作根据,无怪以后萧何在关中办徵兵办得很容易。汉高祖入关未久,便悉除秦苛法,仅与秦民约法三章,及他再取关中,更尽力安辑百姓,关中人民在汉高祖统治之下,算是能安居乐业了。人民安居乐业,推行徵兵制自很容易。汉高祖在前方作战,萧何能屡次发关中弟子补充前方,使汉军势常得由危复振,正因为当时对确保兵源一点很注意。反之项羽生性是喜欢烧杀的,他烧咸阳至火三月不绝,他在新安坑杀秦降卒,一下就是二十馀万,这样残暴的人,如何将境内治理得好,更说不上怎样施行徵兵制了。项羽大概没有行徵兵制,所以他与汉高祖相持数年的结果,不仅食尽,而且兵少,兵少食尽,如何不败?项羽因为手下江东子弟八千人都已死散,便无颜再回江东,其实徵兵制若行得好,八千人的损失真不算什麽,再补充八千人就是,何至没有办法?诚然项羽逃至乌江时已陷入绝境,即使渡江过去,也决不能保有江东,所以一死了事。诚然项羽损失的并不止江东的八千人。不过他在往时若能和汉高祖一样注意兵源,也许结局不会如此可悲罢。第五是攻敌后方。汉高祖不仅在阳成一带对项羽作正面的抵抗,并尽力攻击项羽的后方。参加攻击项羽后方的军队,有正规军,也有当地的游击队。游击队的首领是彭越,彭越对破坏项羽后方的工作,做得很有效,几次使项羽不得不从前方抽身回来“扫荡”他,但他的声势,因项羽的扫荡却越来越浩大,项羽并不能消灭彭越,前方的军事反被耽误了。正规军分两枝,北边一枝由韩信率领,南边一枝由项羽部下投降在汉高祖方面的黥布率领。韩信真不愧为名将,他在很短期内攻下了项羽的与国魏赵齐诸国,以庞大的军容出现於项羽的背后。黥布也不弱,他颇能招集他的旧部,为项羽守淮南的周殷也归附了。有韩信黥布彭越三枝军队在项羽的背后,再加上汉高祖本人统率的大军,使项羽陷入罗网之中,他撤退到垓下时,便被汉军四面围困,而汉楚双方的胜负也就决定了。汉高祖能攻击项羽的后方,项羽则不能攻击汉高祖的后方,汉高祖的后方关中巴蜀等处始终是安若磐石的,这又是汉高祖的胜着。第六是解散敌众。汉高祖不仅和项羽硬打,并且对楚军采用离间和招降的办法。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员勇将,便被汉高祖招降过去。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臣,因汉高祖采用陈平的反间计,使项羽对范增怀疑,范增一怒归去,项羽遂失掉了灵魂了。其他项羽臣下降汉的还很多,如大司马周殷就是很著名的一个,至於士兵更不用说。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暗中附汉,项羽真可谓处於众叛亲离的境地了。不亡何待?当项羽在垓下被围时,听见汉军四面皆作楚歌,大惊说:“汉军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至此才明白他的部下已多投降汉军,只好突围出走,但项伯和汉高祖的关,也许项羽至死还不知道罢。汉高祖能招降项羽的部下,项羽则不能招降汉高祖的部下。韩信原在楚做过郎中,因项羽不用他,遂去楚归汉。及韩信平齐,项羽知道汉高祖和韩信夹攻之下自己的地位已很危险,乃派武涉去说韩信,劝他反汉归楚,或与楚连和,三分天下,韩信却谢绝武涉的劝告,不为所动,可见项羽连自己的旧部都招不回来,更说不上招降汉高祖的心腹亲信了。汉高祖豁达大度,用人不分界限,项羽则特别看重自己的本家或亲戚,一个得众心,一个失众心,不是偶然的。汉高祖对楚战略在抗战中的应用汉高祖对楚战略,在此次对日战争中,可说都已采用,而且很成功。第一说到师出有名。我们对日作战,理由是很正大的。我们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生存而战,为保卫自己的领土而战,为保障世界的和平而战,为伸张人类的正义和公理而战,我们理直,所以气壮,理直气壮,便是绝大的力量。我们并不好战,我们之终不能不出於一战,是日本无理压迫的结果。日本此次作战则毫无理由可言。他们以武力侵犯中国,为的是妨碍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为的是抢中国的领土,为的是扰乱世界的和平,为的是破坏人类的正义和公理,他们理曲,所以气馁,理曲气馁,便是绝大的弱点。日本可以不战,日本之务必穷兵一逞,是贪得无厌的表示。西汉时魏相曾说:“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於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我们的兵,是义兵,也是应兵;日本的兵,是忿兵,是贪兵,也是骄兵。我们并不希望“王”,“胜”是有把握的。日本若不知改悔,岂但“破”“败”,“灭”也未尝无可能啊。第二说到利用地形。第一期抗战是平原战,敌我在地形方面的机会是均等的。第二期抗战是山地战,我军在地形方面所得到的便利很大,反之,敌军在地形方面,却遇着很大的障碍。我军凭藉有利的地形,攻有建瓴之势,守有磐石之固,进退极为自如;敌军则扼於地形,难进易退,军行不免停滞。从汉至今,二千馀年,人事的改变虽很大,地形的改变却很小。山多路险的西部中国,依然是难攻易守,试比较武汉沦陷前和武汉沦陷后敌军进犯的速度,就可知道在第二期抗战中地形对我如何有利了。因经济中心的迁移,四川已代替了汉时关中的地位,今日的四川就是昔日的关中。四川周围多山,中有广大的沃野,形势正和关中一样,而规模却更为宏阔。以四川为复兴民族的根据地,复兴大业是不难完成的。第三说到确保饷源。四川湖南都是有名的粮食出产地,自抗战以来每年告丰收。政府大量收买食粮,一方面使民间馀粮有销路,不至於贱伤农,他方面因而对军食有很充分的备。现在存储着的粮食有多少,我们虽不知道,大概供给数年军食总不成问题罢。再看日本日本的情形,日本正严重地感觉着食粮不足的恐慌,今年日本西部大旱,是百六十年来未有之奇灾,随年成之荒歉,米价已经高涨,预计日本明年不敷食米当在二千万石以上。这不仅使民食发生困难,就是军食也要受到重大的影响。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是将士鼓腹,日本则士众饥馁,不必多打仗,胜负已决定了。第四说到确保兵源。中国人口众多,兵员的供给,向来不感困难,自抗战发生,政府极积推行徵兵制度,各地均有大批壮丁待命出动,所以补充旧军的缺额或成立新军都很容易。我们的军队愈战愈强,兵源充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日本虽久行徵兵制,究竟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中家,生产分子多以个人为单位,而不以家庭为单位,如兵源徵发太多,立刻就要影响全国的生产事业,所以日本兵员的补充是有限的。几年来日本军在中国累次大批死伤,缺额无限,补充有限,连许多训练不够的人都被迫来华了。这充分表现出日本人力不足的恐慌,项羽兵少而疲的苦闷,日本军阀早已感觉到,我想日军总有无人补充的一天,现虽免强补充,因军队素质之变劣,伤亡必愈众,则缺额愈多,缺额愈多,愈不易补充了。第五说到攻敌后方。七年来敌军号称领了中国许多地方,其实敌人所据的只是一些据点和交通线,离据点交通线稍为远一点的地方,依然是我们的。我们的地方政府在那有的是正规军,有的是游击队,随时在敌人后方予敌人以严重的打击。就是在敌人已领的据点中或交通线旁,也埋伏得有我方不少的队伍,相机活动,使敌人防不胜防。敌人也曾努力所谓“扫荡工作”,但敌人除了疲於奔命之外,并无若何成绩,我们的军力反而更增强了。一旦我大军全线进攻,敌人在四面包围中一定崩溃的。第六说到解散敌众。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事之时,满以为可以速战速决,谁知时逾七年,战事还是在无限期的进行中,不仅不能速决,好像已永远达不到所谓“解决”的目的。日本军队的伤亡率,一天一天的增加,日本军费的支出,一天一天的膨涨,为补充兵员,为筹措军费,日本政府已愈来愈没有办法。因胜利的渺茫,因战争的无意义,因负担的增重,因生活的困难,日本的兵士和一般人民之被胁从,我们是委能原谅的。对日本军民输诚来归的,我们尤为优待。我们的善意,大多数的日本兵士和人民必能默契。在日本军中,在日本国内,反战思想正漫着,并已行动化了。骄暴的日本军阀,如还执迷不悟,日本必有总崩溃之一日。我们在抗战中所用的战略,当然不限於汉高祖的对楚战略,但即此已足操胜算,只看我们是否能继续努力罢了。今日青年月刊第二期 1940.2项羽的性格悲剧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领起义大军攻入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带领群臣列队投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随着革命对象的覆亡,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也日趋白热化和公开化:农民起义的领袖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长达年之就的楚汉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年以后,原本实力强大的相遇却最终输给了当时简直不足以称为对手的刘邦,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项羽的性格悲剧可以从楚汉战争的史实中得到印证。项羽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勇而无谋。且不说它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单就史书记载的“身长八尺,力能扛鼎”而言,也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这方面还可以从以下两个史实中看出: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竟吓的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事后向一人打听,防止到对方便是项羽;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逃亡途中,汉将杨喜穷追不舍,项羽勒马回首,竟吓得杨喜人仰马翻,兵退数里。项羽正是靠着他那冲垮三军、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项羽虽勇,却只是匹夫之勇,它“寡谋”,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项羽入关后,曾有人劝他在关中称王,不料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在咸阳抢劫一空后,它带着抢来的财富和百万大军还都彭城(徐州),把一个富饶无比的关中拱手让给了刘邦。众所周知,秦时的关中不仅有山河之险、关隘之固这些天然屏障,并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定都称王的风水宝地;而此时的彭城地处东南一隅,既无山河之险、城池之固,而且上前开发。而项羽却不顾这些客观情况,一味地追求锦衣还乡的个人体面,后来的史实也证明项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致使他在日后与刘邦的军事斗争中因地形不利而处处被动,待到垓下被围时,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项羽的第二个性格特点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入关之前屯兵新丰鸿门,刘邦屯兵霸上,双方相距不远,谋士范增劝说项羽速攻刘邦,而项羽却踌躇不决。恰好此时刘邦的叛徒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闻言大怒,当即发誓次日便要消灭刘邦,然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急时刻,被刘邦收买过的项伯回来后,仅用三言两语,不但打消了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念头,而且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试想,堂堂一军统帅,别人说打就打,劝和就和,如骑墙之草东风来了往西倒,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如果仅此一例还不能充分说明项羽的优柔寡断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实足以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要他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总因下不了决心而“默默不应”,使得刘邦躲过了第一关;待后来范增招来刺客项庄,企图让他称舞剑之机刺死刘邦时,项伯却乘机涉足其中,暗中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每每不能得手;对项伯的非常之举,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刘邦又躲过了第二难。项庄舞剑失败以后,宴会上的气氛依旧十分紧张,就在刘邦欲走不能走,想留不敢留的极其矛盾之时,闯进了骖乘樊哙,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这次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樊哙为壮士,对其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这正是项羽悲剧性格的突出之处,换一换刘邦就决不会那样的心慈手软了。还是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拿到阵前当人质,希望藉此来威肋刘邦投降。项羽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那意思就是说:你要是不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父亲放到锅里煮了。谁知刘邦的回答却出奇的爽快:“煮就煮吧,只是到时别忘了给我留一勺汤喝。”结果项羽的如意算盘又被打乱。由此可见,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优柔寡断者注定要吃大亏,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妇人之仁也绝对要不得。所以,范增在鸿门宴结束的时候骂道:“唉!竖子不足与谋。”项羽的第三个性格特点就是孤性多疑。疑则生变,变则失。这一点在范增的愤而出走上体现得犹为明显。 亚父范增以70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忠臣也难以逃脱项羽的猜忌。公元前208年4月,刘邦在河南荥阳被项羽包围,这是继鸿门宴之后又一个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立即劝说项羽,要他急攻荥阳,正当项羽对此未置可否之时,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客死途中,项羽不但失去了一个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而且失去了一位辅佐帝业的肱股之臣。孤性多疑导致项羽的用人不善由此即可见一斑。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4月广东深圳博物馆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北京石景山区招聘社区工作者6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浙江国企招聘截止9月2日可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年兰溪市市属国企(交投集团)下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公路客运联网售票中心有限公司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丹东宽甸汇鑫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东南州嘉穗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工作人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二)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漳州市市属国有企业高校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医疗卫生急需紧缺人才招聘5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健康管理师试题及答案
- 2026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练习-四边形中的新定义问题(学生版+名师详解版)
- 乌兹别克语自学课件
- logo安装施工方案
- 四川能投合江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库(带答案)
- 宿管员业务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安全生产例会会议记录以及会议内容
- 眼视光技术介绍
- DB64T 2146-2025 工矿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指南
- 间歇充气加压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