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测试题 (新版)沪教版(1).doc_第1页
【点拨】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测试题 (新版)沪教版(1).doc_第2页
【点拨】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测试题 (新版)沪教版(1).doc_第3页
【点拨】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测试题 (新版)沪教版(1).doc_第4页
【点拨】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测试题 (新版)沪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测试(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8分)1.(南京模拟)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元素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物质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元素的化合价;分子的种类。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 b. c. d.2.(南京期中)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氧气不足 b.温度低于着火点 c.火柴着火点升高 d.空气不足3.(武汉)实验室制取氯气也可以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x。根据上述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可知x的化学式为( )a.h2o b.h2 c.h2o2 d.hclo4.(北京)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p+5o2p2o5 bfe2o3+3c=2fe+3co2ch2o2h2+o2 dnahco3+hcl=nacl+h2o+co25.(江苏泰州抽考)2008年5月8号北京奥运火炬成功地在世界之颠珠峰上点燃。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圣火在峰顶上燃烧,设计时无需考虑的因素是( ) a.燃料的选择 b.太阳光强弱 c.火种的保存 d.大气中氧气的含量6.(江西景德镇期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7.(长沙模拟)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8.(昆明月测)下列区别co和co2的最好方法是( ) a.用动物试验它们的毒性 b.看其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9.(江苏淮安抽考)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书馆的图书着火时,立刻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b.厨房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时,应打开排气扇通风换气c.油井着火时,应设法降低油的着火点d.电器设备失火时,先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再切断电源10.(江苏淮安月测)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的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b.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所以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d.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11.(江苏宿迁月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镁带完全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一定等于镁带的质量 b.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比铁丝质量增加了 c.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混合物的总质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12.(江苏无锡期中)两份质量相同的碳,一份与足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与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a.34 b.38 c.21 d.1213.(昆明模拟)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4-1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b.此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c.分子由原子构成 d.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14.(四川南充统考)加热63.2 g kmno4,当得到6 g氧气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 )a.k2mno4和mno2 b.kmno4和k2mno4 c.kmno4、k2mno4和mno2 d.kmno4和mno2二、填空与简答题(39分)15.(江苏镇江期中,9分)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1)铁在氧气中燃烧 ( )反应。(2)电解水 ( )反应。(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 )反应。(4)一氧化碳燃烧 ( )反应。(5)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 )反应。(6)加热高锰酸钾 ( )反应。(7)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 (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9)大麻(c21h30o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6.(湖北荆州模拟,3分)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我们知道有这样两种灭火的方法:农村柴草失火后常用水来浇灭;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将其盖灭。这两种灭火的方法依据的灭火原理分别是_、_。(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的含义: 。17.(江苏宿迁模拟,3分)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并将其中一支用透明的玻璃罩罩住,尽可能使杯口与桌面间无空隙。(1)该同学在实验时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2)得出的与燃烧有关的结论是_。(3)通过该实验你还可以有哪些发现和收获?_。18.(山东青岛抽考,6分)已知浓硝酸是一种易挥发的强酸,见光易分解,其分解的反应方程式为:4hno3 2h2o4no2x。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浓硝酸的化学性质: (写出一条即可);(2)hno3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3)判断x的化学式: 。19.(4分)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质量增加(变成了氧化汞),因此,波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1)写出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原因。你如何改进该实验?(2)小明同学称取2 g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将落在石棉网上的白色固体称量,发现也是2 g,于是他宣称,通过此实验可验证在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守恒。小明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0.(山东德州抽考,14分)为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这样三个实验: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实验二: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儿再称量。实验三: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过一会儿再称量。数据见表4-1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表4-1编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变化前4.8克112.6克118.4克变化后8.0克112.4克118.4克(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过程中,反应后的剩余物质的质量变化是(填“减小”、“增大”或“不变”):实验一_,实验二_,实验三_。(2)这三个实验中,实验_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造成其他两个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分别是_。(3)从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选一例提出改进思路: 。(4)由此可以得出,探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关系的实验,必须在_体系中进行。三、实验与探究题(18分)21.(江苏淮安抽考)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是40 ,红磷着火点是240 ,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图4-2请你帮助他们将表4-2补充完整。表4-2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四、计算题(15分)22.(江苏淮安抽考,6分)若实验室用26 g锌粒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多少克?(zn2hcl=zncl2h2)(2)这些氢气在标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 g/l)23.(江苏扬州抽考,9分)碳酸钙是牙膏中一种常用的摩擦剂,可用石灰石做原料来制备。某牙膏厂现有一批石灰石样品,小丽为探究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500 g样品,磨成粉末后,放在电炉上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称得剩余物的质量为302 g。(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高温 caoco2,杂质不参加反应)。据此我能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质量。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四章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与点拨一、1.d 点拨:按照化学反应前后“六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分析答题。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宏观:元素的种类和质量,物质的质量总和;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宏观:物质的种类;微观: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的是: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微观:分子的数目。故选d。2.b 点拨:运用燃烧三条件分析解题。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该物质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则该物质不能燃烧。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去了,使火柴梗的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3.a 点拨: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的组合分析解题。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保持不变。反应前反应物中共含有2k、2mn、16h、16cl和8o,而生成物2mncl2、2kcl、5cl2中共含有2k、2mn和16cl,则8x含有16h和8o,故x的化学式为h2o。4.d 点拨:本题选项a没有配平;选项b没有标反应条件(高温),也没配平;选项c不符合客观事实,生成物化学式写错,应是h2o和o2 。5.b 点拨:运用燃烧的三条件分析解题。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该物质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6.d 点拨:运用含义分析法解题。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就不是燃烧;可燃物燃烧不一定有火焰,如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如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能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由于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故选d。7.b 点拨:运用条件分析法解题。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提高氧气的浓度。 “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b。8.c 点拨:运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鉴别方法的原则解题。根据co和co2性质的不同进行鉴别,因为co2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co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反应。9.a 点拨:液态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体,不留下任何痕迹,可用于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的灭火,故a说法正确;厨房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时,不能打开排气扇,原因是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易引起爆炸,故b说法错误;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说法错误;电器设备失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故d说法错误。10.a 点拨:运用概念辨析法解题。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故a说法正确;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爆炸等物理性爆炸不属于化学变化,故b说法错误;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不是燃烧,故c说法错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应合理使用,故d说法错误。11.b 点拨:运用体系分析法和质量守恒定律解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带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与氧气的质量之和,则镁带完全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镁带的质量,故a的说法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铁丝完全燃烧后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与氧气质量之和,则生成物比铁丝质量增加了,故b的说法正确;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所以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混合物的总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c说法错误;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化学变化,而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d说法错误。12.c 点拨:运用关系式法解题。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由co2c2o和coco可知,两份相等质量的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21。13.d 点拨:运用微观模型分析法解题。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故a正确;从图示看出,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单质,所以该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从图示看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从图示看出,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产物都是化合物,故d错误。14.c 点拨:运用假设法解题。假设63.2 g kmno4完全反应,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可得3163263.2 gx,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4 g,而得到氧气6 g,则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反应,故剩余固体的成分是kmno4、k2mno4和mno2。二、15.(1)3fe2o2点燃fe3o4 ; 化合 (2)2h2o 通电 2h2o2; 分解 (3)2mgo2点燃2mgo ; 化合(4)2coo2点燃2co2 ; 化合 (5)2h2o2 mno2 2h2oo2 ; 分解(6)2kmno4 k2mno4mno2o2 ; 分解 (7)co2ca(oh)2=caco3h2o(8)caco32hcl=cacl2h2oco2 (9)2c21h30o255o2点燃42co230h2o点拨:应用概念辨析法和质量守恒思想解题。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为:写、配、注、等、查。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且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16.(1)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隔绝空气或氧气 (2)清除可燃物,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点拨:运用燃烧的三条件分析解题。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该物质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得出灭火的方法有:与空气或氧气隔绝;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水蒸发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温度降低,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盖上灯帽可以使酒精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柴火抽走,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17.(1)玻璃罩内的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2)燃烧需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点拨:运用燃烧的三条件分析解题。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由此得出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有: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玻璃罩内的蜡烛火焰逐渐熄灭。18.(1) 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2)148 (3)o2点拨:运用信息分析法和质量守恒思想解题。(1)通过题干中信息浓硝酸见光易分解,说明浓硝酸不稳定,这属于浓硝酸的化学性质;(2)hno3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63)148;(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不变的,反应物中含有4个h,4个n,12个o,生成物中已经有了4个h,4个n,10个o,还缺少2个o,所以x的化学式为o2。19.(1) 2hgo2 2hgo,反应后的物质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和金属汞的质量之和,故反应后质量增加。在一密闭容器内进行实验,并称量反应前后整个容器的质量。 (2)不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和镁的质量之和,有一部分氧化镁以白烟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故石棉网上的白色固体质量比生成的氧化镁要少。点拨:运用体系分析法和质量守恒思想解题。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用有气体生成或气体参加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封装置中实验、称量、验证。20.(1)增大;减小; 不变 (2)三; 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 (3)将实验二在锥形瓶中进行,塞上带导管、小气球的橡皮塞(合理即可) (4)封闭(或孤立,或与环境隔绝)点拨:运用体系分析法和质量守恒思想解题。要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在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时,不可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1)实验一中,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而实验中没有称量反应物氧气的质量,从而导致反应后质量增大;实验二中,没有称量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从而导致结果减小;实验三中,没有气体的参与或产生,故反应前后质量相等。(2)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实验三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导致结果不守恒的原因是:实验一中漏掉了其中的反应物氧气,实验二中漏掉了生成物氢气,只比较了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所以从数值上得不出正确结论。(3)、(4)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要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须保证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与生成物,特别是有气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