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唐诗四首》课件 长版.ppt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唐诗四首》课件 长版.ppt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唐诗四首》课件 长版.ppt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唐诗四首》课件 长版.ppt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唐诗四首》课件 长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四首 学习目标 1 把握李白诗歌特色 积累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等名句 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 有感情诵读 并努力背诵 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 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简介李白 701 762 字太白 祖籍陇西 诞生于中亚的碎叶 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 自号青莲居士 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居住四川时期 25岁前 幼年遍览儒家经典 六甲和百家书籍 富有才情 青少年时期好结交道仙和游侠 在蜀中漫游峨眉 青城诸名山 2 出川漫游求仕时期 26 41岁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出川游历大半个中国 希望通过漫游展示才华 得到知名人士推荐以求进仕 走一条 终南捷径 3 翰林供奉时期 42 45岁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玄宗召见时 也 降辇步迎 如见园绮 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 他上书请还 4 再度漫游时期 46 55岁 一朝去京国 十载客梁园 跟杜甫相识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生活穷困但仍自信乐观 才力犹可倚 不惭世上英 5 晚年时期 56 62岁 安史之乱爆发后 参加李粼幕府 获罪下狱 被判流放夜郎 平生不下泪 于此泣无穷 遇大赦后三年 奔波病死 李白的思想矛盾复杂 集儒道侠于一身 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 兼善天下 的思想 要求 济苍生 安社稷 安黎元 认为 苟无济代心 独善亦何益 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 追求绝对自由 蔑视世间一切 与此同时 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 以武犯禁 敢于蔑视封建秩序 敢于打破传统偶像 轻尧舜 笑孔丘 平交诸侯 长揖万乘 功成身退 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思想 创作背景 这是天宝末年 756 李白已57岁 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谢朓楼 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 又称北楼 谢公楼 诗题一作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诵诗品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 以抒发人生不得志的烦忧愁情为感情基调 诗人内心感情经历了骤升骤降的四次剧变 惆怅烦忧 豪情逸兴 愁苦加重 超脱苦闷 开篇突兀 不写楼 不叙别 而是直抒深广忧愤 岁月流逝 功业无成 国势渐衰 留 字显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 赏 分 析 五六两句 感情突作转折 描绘了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 展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酣 字表明抛弃哀怨愁绪 显示诗人的豁达与豪放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 赏 分 析 七八两句 点题切题之句 写主客双方 赞美李云文章风格刚健 自谓诗风清新秀发 流露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 赏 分 析 九十句 进一步渲染主客双方的豪情逸兴 览月 一句运用夸张手法 把昂扬情绪推向顶峰 宠辱偕忘 酒酣兴发 飘飘欲飞 暗示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 赏 分 析 抽刀举杯 两句 思绪跌落现实 愁苦愈深 抽刀断水 为愤激狂放之举 显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抗争性格 比兴手法 自然天成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 赏 分 析 最后两句 表明诗人决心超度现实 寻求解脱 退隐江湖 泛舟山水 充满叛逆与反抗精神 实为愤激无奈之举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 赏 分 析 课堂讨论 联系你所学过的李白诗歌 分析和评价其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李白怀着 安社稷 济苍生 的理想 渴望建功立业 有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乐观自信 性格狂放不羁 不为权贵所容 对黑暗现实大胆揭露和抗争 表现出倔强不屈的性格和苦闷孤独情怀 游仙山水诗中 把理想和自由寄托于大自然 交织着愿望落空 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自言其诗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州 杜甫赞之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其诗具有强烈的豪放浪漫精神 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 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具体表现如下 一 激越跌宕的感情抒发和起落无迹的结构安排 感情炽热充沛 喷薄而出 一泻千里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 先声夺人的力量 如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等等感情变化大起大落 变化莫测 瞬息万变 诗歌结构腾挪跌宕 前人论李白诗风 有云 发想超旷 落笔天纵 章法承接 变化无端 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 此诗正体现了诗人这种独特的风格 整首诗大开大合 陡起陡落 感情变化剧烈而又不显突兀 语言奔放 意气豪放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 大胆真实的夸张比喻和超脱现实的惊人想象 夸张比喻如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想象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 三 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自言其诗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都是化用当时的口语 浅显朴素 自然天成 但语近情遥 具有丰富的意味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 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 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 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 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拓展阅读 李白诗选 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参考文献 思考与练习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分析该诗中的感情起伏变化 3 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望岳 杜甫 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 古称东岳 又称岱岳 被尊为五岳之首 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 而以杜甫的这首 望岳 最为著名 因此被刻于碑碣 立于山麓 作者简介 一 作者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现存诗1400首 这些诗真实 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 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 历来被称为 诗史 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及 三吏 三别 杜甫被后人誉为 诗圣 和李白一起成为唐代诗歌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的两座顶峰 他的诗歌多抒发忧国之情 也不乏豪迈之作 二 背景杜甫20 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 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 分东岳 泰山 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 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 在齐鲁大地上 那清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夫f 语气助词 未 没有了 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 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 造化 大自然 钟 汇聚阴阳 山南山北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 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 荡 荡漾 曾 层 决眦 睁大眼睛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应当要等上泰山最高峰 在上面俯视的话 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会当 应当 凌 登上 绝顶 最高峰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观刈麦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 通过朗读指导 能够正确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 通过合作探究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检查预习 反馈矫正 1 作者 2 注音 3 释义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l ng h d n zh xi xi ng zhu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b ng b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y n 做官的俸禄 年底 初读诗歌 概括诗意 1 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割麦图 拾麦图 再读诗歌 感悟诗情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2 本诗倾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有一点丰收的欣慰 节奏比较快 平静的念下来就好 不用特意调节速度 悲伤 压抑节奏较慢 最后一句声音拉长 心心相连的感觉 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孔子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 捕蛇者说 问题探究 贫妇为何要拾麦 品读诗歌 赏析诗句 示例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脚下暑气熏蒸 背上烈日烘烤 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 却宁愿天再长一些 自己再累一些 只要能多割一点麦子 作者用农民这种矛盾的违背常情的行为体现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梅尧臣 陶土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绅 悯农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张俞 蚕妇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 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 红线毯 诗中的劳动人民 雁门太守行 作者介绍 李贺 790 816 字长吉 世称李长吉 鬼才 诗鬼 李昌谷 李奉礼 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 庞眉书客 唐诸王孙 李长吉 李贺祖籍陇西 生于福昌县昌谷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注释 一 黑云 比喻敌人摧 摧毁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 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角 号角 注释 二 金鳞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塞土燕脂凝夜紫 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浓烟得近似紫色 燕脂 现写做 燕脂 临 抵达声不起 声音不响 这里只鼓声低沉 注释 三 玉龙 宝剑的代称 君 君王 翻译 一 敌军似乌云压进 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浓艳的近似紫色 翻译 二 寒风卷动着红旗 部队悄悄抵达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 鼓声低沉 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 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 809年 元和四年 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 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 他身先士卒 突出 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 杀得敌人人仰马翻 狼狈逃窜 从有关 雁门太守行 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 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 逆境奋战 誓死疆场的英雄 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 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