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寿亭侯考辨刘斐复旦大学中文系【摘要】关于“汉寿亭侯”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汉寿”为地名说;另一种是“汉”为朝代名说。我们对“汉”为朝代名说的依据一一辩驳后,认可“汉寿”为地名说。关于“汉寿”位处何地,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为“武陵说”。二为“蜀地说”。其三为“两地说”。而我们经过考证后提出第四种观点“两地皆非说”,因为据汉制,亭侯之号不得袭用县名,而武陵之汉寿与蜀地之汉寿皆为县名,故两地皆非,汉寿当为“亭名”,即“亭名说”。【关键词】汉寿亭侯 武陵说 葭萌说 两地说 亭名说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羽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006年9月,頁560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于“汉寿亭侯”是汉之寿亭侯还是汉寿之亭侯,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寿亭侯”的“汉”是表朝代名,“寿亭侯”为其爵位封号,即“汉” 为朝代名说。另一种观点,认为 “汉寿亭侯”的“汉寿”是地名,“亭侯”是爵名,即“汉寿”为地名说。一、“汉”字为朝代名说弘治本大明会典明會典初成於弘治年間,是爲弘治本。後萬曆年間重修,是爲萬曆本。萬曆重修本大明會典卷九十三禮部五十一在“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廟”一句下注曰:“舊稱漢壽,嘉靖十年始正今名。”可見弘治本曾誤稱關羽爲壽亭侯。揚州,廣陵書社影印,2007年1月,頁1463。又,該史實旁見於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漢壽亭侯:“大明會典亦止稱壽亭侯嘉靖十年太常卿黃芳奏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63年4月,頁759和清人宋牧仲筠廊偶笔宋牧仲筠廊偶筆:“大內有壽亭侯印一方,有鈕連環四,刻壽亭侯印,朱文四字。”四庫存目叢書本,114冊,頁708均持此观点,筠廊偶笔还说“大内有寿亭侯印一方”。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也设有“寿亭侯”这一词条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頁558。李梦生先生据元人王寔东吴小稿中寿亭侯印铭并序记载役工得“寿亭侯”印而认为“关羽所封为寿亭侯无疑”李夢生關於“漢壽亭侯”,刊錢伯城主編中華文化論叢第五十七輯,頁3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持此观点者之依据,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上曾发现“寿亭侯”印“寿亭侯”印的发现可以说是支撑“汉”字为朝代名说的最有力的证据。(1)洪迈在容斋四笔卷八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八,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005年11月,頁724-725载曾先后四次发现“寿亭侯印”:其一,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 1162年间),洞庭渔者得“寿亭侯印”且藏于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其二,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复州宝相院伐木于土中得 “汉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其三,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邵州守黄沃叔启于郡人张氏处购得“汉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其四,时人王仲言藏有“寿亭侯印”。洪迈在文中认为这四枚印“皆非真汉物”,并提出几点理由:其一,“汉寿乃亭名,不应去汉字”;其二,(此印)“其大比它汉印几倍之”;其三, “侯印一而已,安得有四?”;其四,“云长以四年受封(按,当为建安五年受封),当即刻印,不应在二十年”。此外,清人张镇在古印考辨解梁關帝志卷二古印考辨,載關帝文獻彙編冊二,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影印,1995年,頁748-749中也从六个方面指出洞庭湖所出印为伪:其一,关羽败于临沮,即使丢了印佩,也“无缘远没洞庭”;其二,汉印其文当为篆书,今印字体“不甚与缪篆合”;其三,据后汉书舆服志诸侯印为龟纽,今印非龟纽;其四,汉制“纽间初不着环”,而“今环在鼻上且连施吾环”;其五,关于以汉寿封,而今印“止寿亭字”;其六,汉印印文皆为章,今印“非章而为印。”关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得“寿亭侯印”的史实,宋人陈杰 宋人陳杰曾作詩曩從玉泉道人見壽亭侯印大可方二寸倂解池龍骨一枚云侯所下討者今從玄潭道人見旌旗令劍長不過五六寸云令留以鎮小妖者皆微物遠不可考道人請予賦劍因倂及印以起興焉,其詩名甚長,然據詩名亦知陳杰認爲所謂該印“遠不可考”,即也懷疑該印的真實性。又,據其詩“玉泉寺中三鈕銅,十年解池討業龍”一句,可知此印正是洪氏隨筆所記紹興年間所得之印(洪氏隨筆曰紹興間所得印藏於玉泉關將軍廟中)。見全宋詩卷三四五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頁41101也在诗中记叙曾见此印,但他认为“远不可考”。此外,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五趙彥衛雲麓漫抄卷五,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6年8月,頁89也有记载,绍兴初,潭州人得“寿亭侯印”于水中。但他指出“篆不古,非汉魏间字体”。即赵指出这枚印不可能是关羽的。不过,赵在这里提出一种折中的看法“或云:晋宋以下,别有封寿亭侯者,亦未可知”。(2)元丙戊年间(公元1346年)曾发现“寿亭侯印”元人王寔在东吴小稿寿亭侯印铭并序中记载丙戊年间(即元顺帝至正6年,公元1346年)役工得“寿亭侯印”,李梦生先生据此在关于“汉寿亭侯”一文中认为“关羽所封为寿亭侯无疑”。我们仔细考查东吴小稿中对该枚寿亭侯印的描写“(该寿亭侯印)铜色水泽莹洁,朱斑杂点,螭虎旋绾其中, 铁环实贯于上, 若行军备带之物李夢生關於“漢壽亭侯”,刊錢伯城主編中華文化論叢第五十七輯,頁3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则可知该印绝非关羽之印,因为据后汉书舆服志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志三十輿服下“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縹紺,淳黃圭,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一句下注“漢書儀曰璽皆白玉,螭虎紐”。“諸侯王赤綬”一句下注“徐廣曰太子及諸侯王印龜紐”。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4年2月,頁1357天子印(玺)方为螭虎纽,诸侯王印为龟纽,而现在该印却“螭虎旋绾其中”显然与汉制不符。由以上论证可知,先后出土的“寿亭侯印”皆非关羽之印。(3)所谓“汉寿亭侯印”与宣称发现所谓“寿亭侯印”不同的是,有人宣称发现了“汉寿亭侯印”。明代黄希声记载(明)宏治三年(公元1490年)十月十八日扬州淘河获“汉寿亭侯之印”,但他指出“然印亦朱文迭篆实明制非汉物關圣帝圣跡圖誌全集卷二侯印考,載關帝文獻彙編冊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影印,1995年,頁399”。清人柯汝霖也认为有所谓“汉寿亭侯印”存在,其所编之关帝年谱柯汝霖關帝年譜,載國家圖書館編漢晉名人年譜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2004年6月,頁246于“曹操即表封公为寿亭侯”一句下注“胡氏绮曰今关帝庙中有汉寿亭侯印一钮相传宋绍兴中洞庭渔人得之,入于潭府,洪氏随笔记甚详。”然查诸元人胡琦所编之关王年谱图中其原文曰:“今庙中有亭侯印一钮胡琦關王年譜圖,載國家圖書館編漢晉名人年譜二,頁193”。只曰有“亭侯印”未言有“汉寿亭侯印”,且书中有亭侯印图胡琦關王年譜圖,載國家圖書館編漢晉名人年譜二,頁191,辨其文,亦为“寿亭侯印”。可见,柯氏于此处曲解了胡书的原意。况且容斋随笔中洞庭渔人绍兴年间所得之印亦为“寿亭侯印”,而非“汉寿亭侯印”容齋隨筆四筆卷八:“荊門玉泉關將軍廟中有壽亭侯印一鈕相傳云:紹興中,洞庭漁者得之”。頁724。可见柯氏想以“汉寿亭侯印”的存在以证明关羽为“汉寿亭侯”而非“寿亭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误将胡氏及洪氏笔下之“寿亭侯印”曲解为“汉寿亭侯印”则非也。(二)文献中有关羽为“寿亭侯”的记载前文已述,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6年)所修之明会典与宋牧仲筠廊偶笔均认为关羽为“寿亭侯”,因为“大内有寿亭侯印”。而所谓“寿亭侯印”上文已证其伪。且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南京太常少卿黄芳上奏朝廷指出明会典载关羽为“寿亭侯”有误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五:“大明會典亦止稱壽亭侯。明初,雞鳴山建廟,只稱壽亭侯。嘉靖十年太常卿黃芳奏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4月,頁759,朝廷纳之,万历重修本明会典已经改为“汉寿亭侯”萬曆重修本大明會典卷九十三禮部五十一:“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廟”。揚州,廣陵書社影印,2007年1月,頁1463。熊方在后汉书年表卷八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後漢書年表卷八,熊方纂,劉祜仁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10月,頁73中也将关羽爵号记为“寿亭侯”,后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五陔餘叢考卷三十五:“熊方後漢書年表異姓侯內有壽亭關羽惟壽亭上少一漢字蓋傳寫脫也”,頁759及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漢壽亭侯條”:“熊方後漢書年表第八卷異姓侯有壽亭侯關羽此傳寫誤脫去漢字”。北京市中國書店據上海文瑞樓版影印,1987年8月里均指出熊方称关羽为“寿亭侯”是“传写脱误也”。(三)通俗文学中多次出现“寿亭侯”在元代至元新刊三分事略三分事略中卷,古本小說集成冊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46-54中卷之操勘吉平一节有“尔能降我,封尔寿亭侯”,在关公袭车胄一节有“帝见关公虬髯过腹,心中大喜,官封寿亭侯”,在关公刺颜良一节有“先主自思想兄弟关云长官封寿亭侯”,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有“张飞问二哥哥在何处,先主具说关公扶佐曹操,官封寿亭侯”。均将关羽称为寿亭侯。以上情节皆见于三国志平话,且每节标题及行文与三分事略皆一致三國志平話,古本小說集成冊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52-60。元人关汉卿之关大王单刀赴会第二折鲁肃和司马徽均称关羽为“寿亭侯” 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二折:“(魯云)別無他客,止有先生故友壽亭侯關雲長一人”,“(末唱)你道是舊相識壽亭侯,和咱是故友”。全元戲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頁59。高文秀之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第三折有“(曹操引卒子上,云)某领云长到于许都,加为寿亭侯之职 高文秀劉玄德獨赴襄陽會,全元戲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頁598”。而在元代无名氏关云长千里独行關雲長千里獨行:“(曹操同張遼上,云)我奏知圣人,封雲長壽亭侯之職”,“(張遼云)壽亭侯,俺丞相久等多時了”“(甘、糜二夫人上,正旦云)圣人封了俺二叔叔爲壽亭侯”“(張飛云)既然不降了曹操,怎生封你爲壽亭侯直到今日也?”“(關末云)我如今官封壽亭侯哩”, 全元戲曲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頁722-735里曹操、张辽、关羽的嫂子和张飞更是异口同声的称关羽为“寿亭侯”,乃至关羽也自称“(关末云)我如今官封为寿亭侯哩”。此外,元杂剧寿亭侯怒斩关平壽亭侯怒斬關平,全元戲曲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頁743-768和寿亭侯五关斩将中國戲曲史資料叢刊元代雜劇全目卷三:“壽亭侯五關斬將,元明無名氏撰,也是園書目古今無名氏三國故事目,著錄此劇正名今未見此劇傳本”。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頁364更是在标题中就称关羽为寿亭侯。可见在元代通俗文学中多次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到了明代,通俗文学中继续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六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本),古本小說集成冊1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822-846云长延津诛文丑中有曹操送关羽“寿亭侯印”而关羽不受,加“汉”字而后受的情节,“却说曹操为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使张辽赍去。关公看了,推辞不受操曰:吾失计较,遂交销印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此外在该卷关云长封金挂印一节中还有“遂将累受金银一一封记,悬寿亭侯印于库中”的情节。以上情节皆旁见于汤学士校本三国志传卷五三國志傳(湯學士校本)中有關情節與嘉靖本內容一致,不過嘉靖本雲長延津誅文醜一節,在湯學士校本之中名為關雲長策馬刺顏良,關雲長封金掛印一節則二本之名皆同,見古今小說集成冊3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259-268和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三三國志通俗演義(萬卷樓本)中有關情節與嘉靖本內容及每節之名皆同,見古今小說集成冊3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484-497。 此外,清代小说隋唐演义褚人獲隋唐演義冊三,第九十九回赦反側君念臣恩,了前緣人同花謝:“疑是大漢壽亭侯,宛如三界伏魔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頁657、聊斋志异蒲松齡聊齋志異董公子:“忽聞靴聲訇然,一偉丈夫赤而修髯,似壽亭侯像,捉一人頭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316及忠孝勇烈木兰传忠孝勇烈木蘭傳第二十四回真孝女遭厄刎頸,鐵道人遺書誅妖:“壽亭侯從曹,徐元直救母,皆從權之道,其勢不得不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年8月,頁171中也有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毛宗岗指出俗本中有“曹瞒铸寿亭侯印贻公而不受,加以汉字而后受”的拙劣情节,并认为“是齐东野人之语羅貫中著、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頁325”。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 王應圭柳南隨筆卷四,續修四庫叢書子部第1147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嘉慶刻借月山房匯鈔本影印,頁363也说“俗人据小说三国志称公寿亭侯,尤可喷饭”。足见通俗文学中将关羽称为“寿亭侯”之误。事实上,通俗小说家将关羽称为“寿亭侯”而认为“汉”是朝代名,除了其自身对史实的忽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在三国志研究中历来就有“帝魏论”和“帝蜀论”之间的争论李純蛟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頁165-180,即认为魏国和蜀国到底孰为正统的问题。自古以据中土者为正朔,然而南宋中原已失,偏安一隅,处境与蜀国极为相似。而蜀汉以汉室一脉自居与南宋认为自己是宋室一脉相似,故“帝蜀论”的实质是“帝南宋论”。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三国志提要三國志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頁622中指出“(宋)高宗之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土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纷纷起而帝蜀。”可见,“帝蜀论”的实质是“帝南宋论”, 而“帝蜀论”导致人们将蜀汉视为正统,因此忠于蜀汉成了忠义的表现,而关羽恰巧为其典型,因此其封号“汉寿亭侯”中的“汉”字易与关羽所效忠的 “汉”朝相联系,并视为朝代名,以此进一步突出其特殊含义,加之通俗文学家在作品中迎合并加以发挥民众心中这一情结,因此通俗文学中大量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以上已对“汉”为朝代名的依据一一予以了辩驳,除此以外,从史料记载中也可证明汉寿亭侯之“汉”字非朝代名。(1)三国志卷三二先主传三國志卷三二蜀書二先主傳,頁528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从该表可以看出,与关羽同为亭侯的马超、张飞都未在其爵号前加朝代名“汉”字,可以“汉”非朝代名。(2)据新唐书卷一十五礼乐志新唐書卷一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6月,頁246记载唐德宗建中三年治武成庙“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相国范蠡汉相国平阳侯曹参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据上文可知,各位名将的官爵名前为朝代名,如范蠡前为“越”,曹参前为“汉”。可见“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中“蜀”是其朝代名,“前将军”为官名,“汉寿亭侯”为爵位名。同样的称谓方式旁见于新唐书卷八十八宰相世系表新唐書卷八十八表第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關氏出自商大夫關龍逢之後。蜀前將軍漢壽亭侯羽,生侍中興,其後世居信都”,頁2759。(3)明史卷五十礼志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頁870记载“后复增四:关公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于鸡笼山之阳,称汉前将军寿亭侯。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订其误,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可见明高祖洪武二十七年立关公庙,误称关羽称为“汉前将军寿亭侯”,即认为“汉”是朝代名。到了明世宗嘉靖十年已改正错误,称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在毛批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中毛宗岗指出羅貫中著 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頁325“鸡笼山关庙内题主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之神,本自了然。”但毛宗岗觉得还不够“余则谓当于外额亦加一汉字,曰汉汉寿亭侯之祠,则人人洞晓矣。”由以上论证可知,“汉”为朝代名说是错误的。二、“汉寿”为地名说主张“汉寿”为地名说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据历代文献,特别是地理文献之记载,确有“汉寿”此地。(详见后节)(二)史料中有某人为“汉寿人”,甚至具体指明为“武陵汉寿人”的记录。(1)被记载为汉寿人的有袭玄和绍荣兴。水经注卷三十七沅水注“沅水又东径临沅县南”其下注曰“县南有晋征士汉寿人袭玄之墓”四部備要史部水經注卷三十七,上海,上海中華書局點校本,頁489。又据南史刘勉传南史卷三十九劉勉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8月,頁1003记载 “汉寿人邵荣兴六世同爨,(刘勉之子)悛表其门闾”。该史实旁见于南齐书刘悛传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十八劉悛傳:“漢壽人邵榮興六世同爨,表其門閭”。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1999年版,頁439(2)被具体记载为“武陵汉寿人”的有龚祈、潘浚、潘京和伍朝。据南史隐逸传南史卷七十五隱逸傳,頁1869载“龚祈字孟道,武陵汉寿人也。”该史实旁见于宋书隐逸传宋書列傳第五十三隱逸:“龔祈,字孟道,武陵漢壽人也”。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3年版,頁2275。又如,据三国志潘浚传三國志卷六十一潘浚傳,頁825记载“潘浚字承明,武陵汉寿人也。”又如,据晋书潘京传记载“潘京,字世长,武陵汉寿人也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潘京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4月,頁1558”。再如,据晋书隐逸传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北京,頁1626记载“伍朝,字世明,武陵汉寿人也。”可见历史上确有“汉寿”此地。(三)史料中出现跟汉寿有关的官职名或爵号。史料中曾出现过“汉寿令”、“汉寿伯相”、“汉寿县子”、“汉寿县伯”和“汉寿左尉”等与汉寿有关的官职名和爵号。(1)汉寿令。据陈书钱道戢传陳書卷二十二錢道戢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6月,頁204记载“钱道戢字子韬,吴兴长城人也。父景深,梁汉寿令。”该史实旁见于南史钱道戢传南史卷六十七錢道戢傳:“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也。父景深,梁漢壽令”,頁1093。可见钱道戢的父亲钱景深曾任汉寿令一职。(2)汉寿伯相。据宋书州郡志宋書志第二十七州郡三,頁1117记载“汉寿伯相。前汉立,后汉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吴曰吴寿,晋武帝复旧。”指出汉代曾设立“汉寿伯相”这一官职。(3)汉寿县子。史书记载王镇恶曾被封为“汉寿县子”。据宋书王镇恶传宋書列傳第五王鎮惡傳,頁1308记载王镇恶“以讨刘毅功,封汉寿县子。”该史实旁见于南史王镇恶传南史卷十六王鎮惡傳:“鎮惡身被五箭,手所執矟於手中破折。江陵平後二十日,大軍方至,以功封漢壽縣子”,頁298。(4)汉寿县伯。历史上曾有两人被封为汉寿县伯:沈林子和蔡道恭。 据宋书自序传记载 “高祖践阼,以佐命功,封(沈林子)汉寿县伯,食邑六百户”宋書列傳第六十自序,頁2458。该史实旁见于宋书列传第三宋書列傳第三:“上初即位,思佐命之功,詔曰:“林子可封漢壽縣伯”,頁1331及南史沈约传南史卷五十七沈約傳:“時武帝以方隅未靜,複欲親戎,林子固諫。帝答曰:吾輒當不復自行。帝踐阼,以佐命功,封漢壽縣伯,固讓不許”,頁939,即沈林子曾被封为汉寿县伯。此外,蔡道恭也曾被封为汉寿县伯。据梁书蔡道恭传梁書卷第一十蔡道恭傳,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頁131-132记载“(蔡道恭)天监(公元502年至520年)初,论功封汉寿县伯”,又皇帝曾下诏褒扬蔡道恭“诏曰:汉寿县开国伯道恭,器干详审,才志通烈”。史实旁见于南史蔡道恭传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五蔡道恭傳:“道恭少寬厚有大量梁天監初,論功封漢壽縣伯,進號平北將軍”,頁909。可见蔡道恭也被封为汉寿县伯。(5)汉寿左尉。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北部穿紫河地带的南坪岗古墓群中,发掘出东汉中晚期的“汉寿左尉”墓。该墓中出土了一枚阴刻“汉寿左尉”的滑石印章據常德市博物館所纂之湖南常德南坪“漢壽左尉”墓整理簡報記載1998年底常德博物館在南坪穿紫河清理了80余座古墓葬,“漢壽左尉”墓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東漢中晚期磚室墓。內有滑石印章一枚,“方形,橋興鈕,陰刻有漢壽左尉”,刊江漢考古2004年第四期,頁23-27。“汉寿左尉”印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存在“汉寿”此地,还证明了历史上曾设有“汉寿左尉”这一官职。由上文可知,史上曾有以汉寿为治地或封地的记载,即有跟汉寿有关的官职和爵号的记载,可见确有“汉寿”此地。据以上论证可知,“汉寿亭侯”是“汉寿”之亭侯,不是“汉”之“寿亭侯”,即“汉寿”为地名说才是对的,那么关羽的封地“汉寿”在何处呢?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有两个“汉寿”:“武陵之汉寿”和“蜀地之汉寿”。那么到底关羽的封地“汉寿”究竟位于何处?历史上有三种观点:其一为“蜀地说”,即认为其封地是由蜀地之葭萌县改名而来的汉寿。其二为“武陵说”,即认为其封地是武陵下属的汉寿。其三为“两地说”,即认为上述两地都是关羽的封地,认为关羽曾两次受封。三、“蜀地说”(葭萌说、犍为说)尔雅注疏卷七 “梓潼汉寿,此本广汉葭萌县。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蜀先主改名汉寿县爾雅注疏卷七釋水第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頁118”。可见蜀地之汉寿本为广汉郡之葭萌县,刘备改名后,属梓潼郡。(该史实旁见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兩漢 三國:“梓潼(郡),建安二十三年先主分廣漢置,治漢壽縣”。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頁92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漢壽,即漢廣漢郡葭萌縣,蜀先主改名漢壽”。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影印,1987年8月),又据晋书卷一十四地理志晉書卷一十四志第四地理上,頁281记载“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分益州,立梁州于汉中,改汉寿为晋寿”。 可见建安二十五年刘备将葭萌改名为汉寿后,晋武帝泰始三年又改名为“晋寿”。( 关于“晋寿”的记载,可见于晋书桓温传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桓溫傳,頁2569及北史淳于诞传北史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淳於誕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8月,頁1099),蜀地之汉寿在西晋改名为“晋寿”后,在“江左时期”(泛指东晋及南朝时期)又改名为“晋安”,到了隋代又改回“汉寿”旧名,见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舊唐書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頁1055“葭萌,蜀为汉寿,晋改晋寿县,江左改晋安,隋改葭萌,取汉旧名。” 可见蜀地确实存在汉寿县。此外,据史料记载蜀国大将军费祎曾北屯汉寿并在此遇害。据三国志费祎传三國志卷四十四費禕傳,頁629记载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公元253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坐。祎欢饮沈醉,为修手刃所害”。该史实旁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魏嘉平五年)八月,詔曰: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郭)脩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頁77-78及三国志后主传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十四年夏,大將軍費禕還成都。冬,複北駐漢壽。”“十六年春正月,大將軍費禕爲魏降人所殺於漢壽”,頁536。可见费祎曾北屯汉寿并在此遇害。由此可知,蜀地确有汉寿县,其本为广汉郡下属的葭萌县,建安二十五年刘备改名为汉寿县,并改属梓潼郡,蜀后主延熙十四年大将军费祎曾北屯于此,延熙十六年费祎在此遇害。后来,晋武帝泰始三年汉寿县又改名为晋寿县。江左时期又改名为晋安,隋代又改回旧名“汉寿”。即蜀地之汉寿其地名演变过程可见下图:葭萌县(建安二十五年刘备改名为)汉寿(晋武帝泰始三年改名为)晋寿(江左时期改名为)晋安(隋代改回)汉寿明代的程敏政、管律和清代的毛宗岗、杭世骏、吴青坛均持“蜀地说”。程敏政爵嗣考解梁關帝志卷二程敏政爵諡考辨:“漢壽本縣名, 在犍爲, 史稱費禕遇害於漢壽”。刊關帝文獻彙編冊二,頁655和吴青坛读书质疑梁章鉅三國志旁證卷二十三關羽傳:“吳青壇讀書質疑稱漢壽縣在犍爲,史稱費禕被害於漢壽縣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頁582中都认为“(汉寿亭侯之)汉寿本县名,在犍为,史称费祎遇害处。”明代管律在汉寿亭侯壮缪关公祠碑管律漢壽亭侯壯謬關公祠碑:“漢壽食邑也, 縣在鍵爲”。嘉靖寧夏新志卷八,續修四庫本,649冊,頁230也认为“汉寿在犍为”。清人毛宗岗也认为“汉寿”“大将军费祎,会诸侯于此羅貫中著、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頁325。”杭世骏在订讹类编卷四中也认为是“费祎北屯汉寿杭世駿訛訂類編卷四漢壽亭侯:“漢壽本地名,史延熙十四年費禕北屯漢壽”。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6月,頁229”的汉寿。可见,以上学者皆认为关羽的封地“汉寿”为由葭萌县改名而来的汉寿,且程敏政、胡应麟、管律、吴青坛还具体认为“汉寿”“在犍为”,即所谓“犍为说”。事实上,“犍为说”是不正确的。从地图上看,按从南至北的顺序而言,依次为犍为成都广汉梓潼汉中,也就是说犍为在成都之南,倘若果为此地的话,那么费祎就不是“北屯汉寿”而是“南屯汉寿”了。可见“犍为说”是不对的。抛开“犍为说”不论,那么“葭萌说”是否站得住脚呢?三国志关羽传指出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是在建安五年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頁560,而蜀地之葭萌县是刘备在建安二十五年才改名为“汉寿”的。也就是说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时,由葭萌县改名而来的“汉寿”(费祎被害之地)当时还叫做“葭萌县。”由此可知,认为关羽的封地是蜀地之汉寿,即葭萌说,是不对的。四、“武陵说”(魏寿说)(一)武陵之汉寿存在的依据关于存在武陵之汉寿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史料中有某人为“武陵汉寿人”的记载,如前所述,龚祈、潘浚和伍朝皆为“武陵汉寿人”。(2)地理文献中对“武陵之汉寿”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後漢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007年8月,頁1007在“武陵郡”下之“汉寿”写道:“故索,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刺史治。”由此可见,即武陵之汉寿县,以前叫做索,汉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为汉寿,且东汉时已是荆州刺史治所所在了。(关于汉寿属于武陵郡的史实旁见于南齐书州郡志南齊書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在“武陵郡”下,列其屬縣“沅陵 臨沅 零陵 辰陽 酉陽 沅南 漢壽”也可見“漢壽縣”歸屬於武陵郡。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版,頁187。汉代荆州刺史治所在武陵汉寿的史实,旁见于宋书州郡志宋書志第二十七州郡三:“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壽”,頁1117和魏书地形志魏書卷一百六下志第七地形志下:“荊州後漢治漢壽”。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9年6月,頁1764。而关于其地名变迁的史实,旁见于水经注沅水注四部備要史部水經注卷三十七沅水注:“有澹水出漢壽縣西楊山”其下注曰“縣治索城,即索縣故地也。漢順帝陽嘉中,改從今名”。上海,上海中華書局點校本,頁489)汉代将索改名为汉寿后,三国时吴国据有武陵时又将其改名为吴寿。关于“吴寿”,可见宋书符瑞志“吴孙权赤乌五年三月,海盐县言黄龙见县井中二。赤乌十一年,云阳言黄龙见。黄龙二又见武陵吴寿,光色炫耀宋書志第十八符瑞中,頁535”。晋灭吴后,又将吴寿改回汉寿。见宋书州郡志宋書志第二十七州郡三,頁1117“(汉寿)后汉顺帝阳嘉三年更名。吴曰吴寿,晋武帝复旧。”据以上史料我们可知,汉寿县归武陵郡,以前叫做索,汉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改名为汉寿,汉代是荆州刺史的治所,三国吴国时期被改名为“吴寿”,晋朝又改名为“汉寿”,此外,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二我们可知其旧址在湖南常德府东北四十里的地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兩漢 三國,頁92。其地名演变图可表示为:索(汉顺帝阳嘉三年改名为)汉寿(三国吴国时期改名为)吴寿(晋朝时期改名为)汉寿(二)前贤多持武陵说前贤多持“武陵说”。熊方后汉书年表卷八在“关羽”一格,下注“武陵”熊方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後漢書年表卷八,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年10月,頁73,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指出熊方将关羽的爵号写成“寿亭侯”是“此传写误,脱去汉字,而注武陵则确也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三國志三,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影印,1987年8月”,即也赞成“武陵说”。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陔餘叢考卷三十五,頁759中指出“续汉郡国志:武陵属县有汉寿,乃汉顺帝时改名,关羽所封,盖即其地。”辞源也说“汉寿,县名汉末关羽封汉寿亭侯,即此地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8月,頁1871”。此外张维慎 張維慎也談“漢壽亭侯”:“作爲關羽的食邑地,“漢壽”是東漢順帝陽嘉三年由西漢之索縣更名而來,在今湖南常德東北”。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6卷第12輯,2001年6月,頁89和文廷海先生文廷海關羽封爵考:“(漢壽亭侯)漢壽爲地名,爲東漢武陵群屬縣地”。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第4期,頁78也持“武陵说”。(三)“武陵之汉寿”也非关羽之封地在讨论武陵之汉寿是否是关羽的封底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 “武陵之汉寿”,到底是一个什么级别的行政区域。据前文所述,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水经阮水注都指出“汉寿县”归属于武陵郡,是个县。而据后汉书百官志後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志五,頁1035,列侯分为通侯(县侯)、乡侯和亭侯,级别不同,其对应的封地级别也不同,“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即通侯的封地对应与县,乡侯、亭侯的封地对应于乡、亭。卢弼在三国志集解卷三十六中指出据汉制“亭侯之号不得袭用县名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三十六蜀書關羽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777”。而“武陵之汉寿”是个县,因此不可能是亭侯的封地。(四)关于刘禹锡的汉寿亭春望诗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五汉寿亭侯中指出“刘禹锡有汉寿亭春望诗,自注在荆州刺史治。此盖后人因关公曾镇荆州,而筑城建亭以志遗迹耳陔餘叢考卷三十五漢壽亭侯,頁759。”以此作为“武陵说”的依据。然仔细考查上文会发现以下问题:其一、刘禹锡原诗诗名为汉寿城春望而非汉寿亭春望漢壽城春望,劉禹錫全集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頁167,赵氏偶误。其二、刘氏自注曰“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可见刘禹锡也将“汉寿”视为亭,是“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三、“此盖后人因关公曾镇荆州,而筑城建亭以志遗迹耳”。关公“曾镇荆州”和关羽曾封汉寿亭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由上文可知,刘禹锡笔下的汉寿亭是后人为了纪念关羽“曾镇荆州”而造的,而非当年关羽的封地。(五)关于“汉寿”即“魏寿”(“魏寿说”)三国之贾诩曾被封“魏寿乡侯”、刘放曾被封“魏寿亭侯”。见三国志贾诩传“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三國志卷十賈詡傳,頁201及三国志刘放传三國志卷十四劉放傳,頁276“(黄初)三年,(刘)放进爵魏寿亭侯”。清人赵一清在三国志补注魏志卷十四中认为“魏寿”就是武陵之汉寿,且刘放的封地就是当年关羽的封地,即“魏寿即汉武陵郡之汉寿县也,关羽始封于此,魏改曰魏寿,又以封放赵一清稿本三國志補注魏志卷十四劉放傳,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2月,頁329”。即所谓“魏寿说”。然而仔细考查发现此说有以下问题:其一,在后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水经阮水注等地理文献都无魏将“武陵之汉寿”改名为“魏寿”的记载。贾诩传和刘放传虽然出现了“魏寿”,但并未记载“魏寿”是由“汉寿”改名而来。其二,从“武陵之汉寿”的归属问题来看武陵之汉寿属于荆州,东汉末由荆州牧刘表控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之子刘琮降曹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頁18,荆州归曹操所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南征四郡,武陵等四郡太守投降,此时武陵归刘备刘备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赤壁之戰後“先主表琦爲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爲荊州牧,治公安”,頁525。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与孙权相约,“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此时虽然荆州一半已属于吴,但武陵还是归刘备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頁664。后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袭关羽,据有整个荆州,此时武陵为吴所有。吴于天纪二年(公元280年)为晋所灭,武陵归晋所有。可见除了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到十四年间,短暂地占有武陵之外,终魏之世未再据有武陵。由上文可列出武陵汉寿的归属示意图:东汉末武陵归刘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归曹操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归刘备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归孙吴吴天纪二年(公元280年),吴灭,武陵归晋朝。而贾诩和刘放被封为魏寿乡侯和魏寿亭侯的时间是在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和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此时武陵之汉寿被吴占有,魏国如何改名?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认为“此虽吴地,因其时孙权臣服魏人遥改名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影印,1987年8月”即认为当时虽然武陵之汉寿被孙吴占据,但因孙权臣服于魏,故“遥改名”。其情理虽通,然前文已述,信史中未见将武陵之汉寿更名为魏寿之记载,故王说当属臆断。其三,我们注意到刘备据蜀乃改葭萌为“汉寿”,吴据武陵之“汉寿”乃改名为“吴寿”,而晋据葭萌之“汉寿”乃改名为“晋寿”。 可见,“汉寿”、“魏寿”、“吴寿”、“晋寿”均有特殊意味,寓王朝长寿。而据贾诩传和刘放传贾诩为奠定曹丕的太子地位立了大功三國志卷十賈詡傳:曹丕與曹植爭儲時,“文帝(曹丕)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賈詡獻計後,“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後曹操問其立儲之事,賈詡故意“嘿然不對”。曹操爲何故,“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賈詡以袁紹、劉表廢長立幼而終失基業暗示曹操當立曹丕。可見賈詡爲奠定曹丕的太子地位立了大功。頁201,刘放也是受到从魏太祖、魏文帝到魏明帝三代魏主的垂青,曹操将其功比班彪,魏文帝让他“掌机密”,到了魏明帝即位时,更是“尤见宠任。”三國志卷十四劉放傳:劉放說漁陽王松“舉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曹操)”“太祖大悅,謂放曰:昔班彪依竇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將其功比助班彪取河西之功的竇融。後文帝即位“放賜爵關內侯,遂掌機密,”備受信任,而後“魏明帝即位,尤見寵任。”可見三代魏主都對其寵信有加。頁276可见,即使真有将武陵之汉寿改名为“魏寿”之事,此魏寿也是象征意味大于实际意味,且贾诩和刘放都备受魏主宠信,被封此号,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贾诩和刘放的爵位等级不同(贾诩为乡侯,刘放为亭侯)但是却拥有共同的名号“魏寿”。其四,三国时期爵前的名号已多不表地名。据晋书卷一十四志第四地理上晉書卷一十四志第四地理上,頁267记载“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孙权赤乌五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刘备孙权都是“遥采佳名”分封各自的功臣,因此“魏寿”也可能是“遥采佳名”的产物,更多表一种象征意义。由上述论证可知以贾诩和刘放爵号前有“魏寿”为理由而主张“武陵说”,是不正确的。五、“两地说”有人主张武陵之汉寿和由葭萌县改名而来之汉寿都是关羽的封地,关羽被封了两次。在北京图书馆珍藏的赵一清手抄本三国志补注中,他在魏志卷十贾诩传中“(贾诩)进爵魏寿乡侯”一句下注曰:“武陵郡汉寿故索,阳嘉三年更名,魏改为魏寿,故蜀又以葭萌为汉寿也稿本三國志補注魏志卷十賈詡傳,頁248”。在魏志卷十四刘放传“放进爵魏寿亭侯”一句下注曰:“魏寿即汉武陵郡之汉寿县也。关公始封于此。魏改曰魏寿,又以封放,而蜀因改葭萌为汉寿稿本三國志補注魏志卷十四劉放傳,頁329”。此外,他在蜀志卷六关羽传还写道:“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一句下面写道“一清按:蜀以葭萌为汉寿县而关公佐命元勋,更不易封,岂以赐命汉朝,故特改斯名以宠异之稿本三國志補注蜀志卷六關羽傳,頁637-638”。而据我们前文论证地理类史料记载中都无魏将“汉寿”改为“魏寿”的记载。倒是有吴将其改为“吴寿”的记载。且赵一清认为是魏国先改,蜀国才改,即“魏改为魏寿,故蜀又改葭萌为汉寿也”史无可考。再者,所谓“羽佐命元勋,(刘备)特改葭萌为汉寿以宠异之。”即刘备是否是为了特意表示对关羽的恩宠而将葭萌改为汉寿,未见诸史着,不可考。由此可见,赵一清只是一家之言,且所言未知有何史据。到了清代,清人张镇则在其汉寿亭侯考辨張鎮漢壽亭侯考辨,解梁關帝志卷二,刊關帝文獻彙編冊二,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頁682一文中全面阐释了“两地说”的观点。其文曰“汉寿亭侯之封宜凡有二:一为曹操,一则当属刘备”,又曰:“是时封拜元勋,张益德等诸将各已得侯,宁于(关)帝而不别加锡秩乎?夫帝既以操为汉贼,亦岂乐以其所有之爵自荣?即昭烈开国酬庸,以褒将帅,唯当宠之新命,趣为刻印,安有使仍故侯,无所旌异而遂可以服英雄之心,宏霸王之略哉?既改葭萌为汉寿,因即以封帝。”即认为关于两次被封,第一次是曹操表封的,第二次是刘备封的。因此两个汉寿都是关羽的封地。上文有以下问题:其一,据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曾两次受封。一次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占据荆州时,被封为新亭侯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張飛傳:“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爲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頁562。 此时,葭萌县尚未改名为“汉寿县”。第二次是刘备称帝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封张飞为西乡侯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張飛傳:“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頁563。此时,关羽已死。可见“而是时封拜元勋,张益德等诸将各已得侯,宁于(关)帝而不别加锡秩乎?”推理有误。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7转预备发言稿
-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课件
- 二零二五年新型门窗产品采购与安装工程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证抵押贷款借条合同抵押权设定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科技创新结对合作协议书
- 2025版海洋工程设备租赁合同含海洋资源保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红酒品鉴会策划与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续借合同规范
- 2025百花广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合作协议
- 高三试卷: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数学
- 造型基础-全套教案课件
- 幕墙密封胶相容性检测
- T/CMES 37005-2023滑道运营管理规范
- 催收机构运营管理制度
-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安全信用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 T-SCSTA001-2025《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
- 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化工废水处理工程项目环评报告
- 【亿欧】2025年全球AI Coding市场洞察研究报告
- 建行银行面签合同协议
- 第五单元: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规则或组合图形的面积专项练习-2023-2024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解析版)人教版
- 2025年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