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1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2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3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4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一)主备人:李龙参备人:张兰生 唐 臻 郝建平 白 莉 姚 侠 石占琳1、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作品风格;掌握书序体裁特点;学习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2.技能目标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三、预习要求: 1、关于王羲之其人及其书法你们了解有多少?讲来听听。2、复习有关“序言”知识,说说本文和一般书序有什么不同? 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什么关系?4、文中“信可乐也”的“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列举。5、第二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6、全文在亦“乐”亦“痛”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品书知人(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二、听音观书(出示碑贴全文)三、斟字酌句(自由朗读,参照注解正音,归纳字词句式)1、通假字 趣舍万端(“趣”通“取”)2、古今异义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义:全、都。 今义:有盐味儿。 列坐其次 古义:旁边,水边。 今义:次数。 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文雅。2、 一词多义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屋极有窗以达气(屋顶)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尽头,极点) 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到达尽头) 伏尸而哭,极哀。(非常,十分)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最多,至多)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是日也,天朗气清(这,此) 定国是之诏(国家大事,大计方针) 是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对的)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表判断,与今“是”同) 惟进修是急(常与“惟”搭配,使宾语提前)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传达,表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买) 致 此人可就见,不可以屈致也(招致,招来) 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送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衡善技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极,尽) 群贤毕至(全,都) 毕 毕礼而归之(完毕,结束) 六王毕,四海一(完了,灭亡) 茂林修竹(高) 修守战之具(修治,整治) 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研究,学习) 掌修国史(著作,撰写) 引以为曲觞流水(引来) 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 相如引车避匿(避开,退却) 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延长) 引酒且饮之(取过来)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 次 杜周外宽,内深次骨(到,及)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下一等) 贤能不待次而举(次序,顺序)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j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未尝不临文嗟叹,不能喻之以怀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武帝驾临甘泉宫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 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一样、相同)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4、 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环绕) 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一杯酒) 引以为流觞曲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 所以游目骋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放纵)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视听:动词作名词,眼睛,耳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作动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做相等)5、 文言句式判断句 修褉事也。 死生亦大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其致一也。省略句 (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倒装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之盛”定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于所遇”介宾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介宾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介宾后置)四、解句通文(分组分段翻译课文,教师和同学订正)第二课时五、赏文会情1、赏析第一段(女生读) (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时。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褉事也。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景物: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简析: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引以为流觞曲水” 简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情感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主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伴白): 简析: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简析: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简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赏析第二段(教师范读)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交往联系。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和几个知己好友,在屋子里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简析: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些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悄悄地来到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的强大,如此的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古人认为“死生”毕竟是一件大事,作者在对“死亡”的人生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心情的词:“悲” “悲”与“痛” 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为妄作。”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是人不是佛祖神仙,总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临文嗟叹”。我“悲”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生命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古悲己,由己悲人,因而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4、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5、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也算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明确: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六、小结全文: 作者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