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整理 岳麓版.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整理 岳麓版.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整理 岳麓版.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整理 岳麓版.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史整理 岳麓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古希腊时期:奴隶制的海洋文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大河文明 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 思想:人文主义的起源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地理:海洋环绕,多山、多岛、多港地理:大河枞横,多为平原【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考试重点: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孔子、小农经济。【具体史实】1、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1)农业: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品种:“五谷”已种植: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珍贵稀少,仍以木制耒耜为主。生产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2)手工业: 冶铸:青铜铸造繁荣, “青铜时代”;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丝织:商代已有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瓷器:商朝烧出原始瓷器。经营模式: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工匠集中、职业世袭。(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均有城市与市场;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官营手工业占主导。2、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内容、对象、义务、权利、特点、影响、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实行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与分封制的联系与区别)。(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3、文化:文字:成熟文字的出现商代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铭文又称“钟鼎文”); 文学:诗歌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代表作诗经教育:西周:“学在官府”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阶段特征】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大动荡的时期。【具体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4、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具体史实】1、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1)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出现及推广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A.“公田”抛荒;B.“私田”逐步成为私有土地,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C.春秋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战国大举变法。秦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分类:多种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来源多种,“公田”转化,奖励赏赐,买卖土地;后来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主要来源;土地经营出现租佃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水利:春秋的芍陂,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经营方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特点、影响)(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钢剑;战国:铁器广泛使用。(3)商业:商业发展概貌: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都是重要商业城市。但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市场规模不大。(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2、政治:(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2)诸侯国相争变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背景、措施、影响)(3)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3、思想文化:(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背景、派别及主张、意义)。(2)科技: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 。(3)文学: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浪漫主义源头屈原创立新诗歌体裁“楚辞”, 代表作离骚;诸子散文:孟子辩论见长(刚柔相济);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4)绘画:由萌芽走向成熟,盛行帛画、壁画龙凤图驭龙图(5)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6)汉字:主要是大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考纲政治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1、儒学的兴起2、古代科技成就3、古代艺术4、古代文学时代特色【考试重点】秦汉确立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阶段特征】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具体特征】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宰。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3、文化: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并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史实】一、秦朝1、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重视交通道路网的建设。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2、政治:(1)前221 年,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3)暴政:法律严苛:颁布秦律(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赋税沉重;大兴工程;严刑峻法;文化专制。3、思想:(1)崇尚法家思想(2)焚书坑儒(评价):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作用;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4、文化:(1)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二、汉朝1、经济:小农经济发展(1)农业: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水利:白渠、漕渠、龙首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土地制度:三种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土地兼并不断。东汉时,租佃现象比较普遍。田庄。 (2)手工业:纺织业: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称为丝国。 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政策: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市场的发展:坊市分开,设令、长严格管理;城市的发展:汉朝与匈奴在边境上经常进行“互市”;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突出,但兼有经济职能。对外贸易: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亚。2、政治:“汉承秦制”,调整巩固(表现):(1)中央官制:“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形成中外朝制。东汉出现尚书台。(2)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封国逐渐威胁着中央(结果: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3)监察制度:地方推行刺史制度。(4)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3、思想: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使经济得到恢复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举措: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来维护政治统一;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提倡“三纲五常”用来维护统治秩序。影响:儒学成为此后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4 、文化:(1)科技: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艺术:楷书形成。(3)文学:汉赋(4)绘画:门类的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5)宗教:西汉末年,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东汉白马驮经,洛阳建白马寺;东汉时期,本土道教兴起。(7)教育:太学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阶段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具体特征】1、政治: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2、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3、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4、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节宋明理学、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史实】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大融合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2经济:(1)农业:土地制度:按人口分配土地的的均田制灌溉: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并烧制出成熟白瓷;(3)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3思想文化:思想:佛教和道教广为流传;“三教并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士人群体的形成绘画:士大夫画家活跃,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理论,擅长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体臻于成熟;出现王羲之(兰亭序“第一行书”)、王献之等书法家。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考纲政治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1、宋明理学2、古代科技成就3、古代艺术、文学【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四唐太宗【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具体特征】1、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3、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4、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5、对外关系: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具体史实】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隋朝建立、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职能分工、评价、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对比)。安史之乱后地方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标准、发展沿革、影响);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耕作工具:曲辕犁出现(标志着传统步犁技术的成熟)。水利灌溉:筒车;大运河。土地和赋役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2)手工业:纺织业:出现缂丝技艺,“通经断纬”;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陶瓷业:唐三彩(陶制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开通海上丝路,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商业:城市繁荣: 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市场发展: “市”“坊”分开,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但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3、文化:思想:三教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技:印刷: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炼丹家发明火药,最早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唐末应用于军事。 文学:诗歌鼎盛时期。书法:狂放不羁的草书:张旭、怀素,后世誉为“颠张狂素”;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筋柳骨”;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的风格,隋朝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教育:科举制度推行;音乐舞蹈: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阶段特征】我国封建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具体特征】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宋词和元曲的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 4、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各民族交流密切,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5、对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具体史实】1、政治:(1)宋朝: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地方:把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a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统兵与调兵权分离。b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c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中央(两府三司制):制约相权-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其他: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王安石变法: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耕作制度: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农作物:宋末元初,棉花种植从边疆向内地推广。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2)手工业:纺织业:元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棉纺织业中心;陶瓷业:瓷窑遍布全国(五大名窑);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3)商业:A.城市变化:空间:打破市和坊的界限;时间:打破限制,早市、夜市;管理: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宋代的汴京(清明上河图)。B.发展概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对外贸易:商路的畅通(漕运、海运、驿站等)-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3、文化: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结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本体论、认识论,评价)。科技:四大发明:印刷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宋朝广泛应用军事,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指南针: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文学: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词兴盛,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宋出现散曲,元代,散曲繁荣,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书法: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北宋四大家(行书:北宋苏轼)、元赵孟頫(楷书、赵体)绘画:文人意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也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最能反映人文画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风情: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在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中,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著名。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7)戏曲:宋代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浙江流行 “南戏”。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考纲政治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经济1.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文化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明清之际的文学成就3.京剧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具体特征】1、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封建社会正在走向衰落。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思想文化:思想: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理学的僵化、传统文化禁锢思想,产生批判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文艺: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文艺大众化、世俗化;科技:传统科技步入总结,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没产生近代科技。西学东渐;4、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4课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四康熙皇帝【具体史实】1、政治:(1)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制(原因、过程、影响)清朝:-清初中央机构: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机要;沿用内阁,负责 奏章票拟;置六部。康熙时期,增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2)监察制度: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设 厂卫制;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3)选官制度: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2、经济:(1)农业:品种:玉米和甘薯土豆等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