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doc_第1页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doc_第2页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doc_第3页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doc_第4页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8 卷第 5 期Vol . 28 No . 5 2007青 岛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 o ur nal of Qi ngdao Technolo gical U niver sit y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林 伟 ,刘晓宏(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厦门 361002)摘 要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积淀深厚 ,独具风采 ,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 远 ,但在现代设计中并没有显示出优势 . 笔者从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以及如何传 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等方面入手 ,提出要多角度 、全方位 地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 ,采用多种方式 ,融合传统文化 ,增强现代设计文化厚重感 ,以延伸设 计理念和增强视觉感染力 .关键词 : 传统文化 ;产品设计 ;融合创新中图分类号 : TB4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673 4602 (2007) 05 0037 0421 世纪 ,被人们称为文化趋同 、文化语境全球化的新世纪 . 全球化是由于整个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 , 形成了一种“全球文化”. 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被设计所包围的地球村中 ,从所用的产品到居住的城市 ,从 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 ,无不渗透着设计的魅力. 虽然全球化必然带来对传统价值观和民族认同的冲击 ,必 然带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但设计活动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设计风格的同一化或民族认同的失落 . 传统和 历史是不容割断的 ,设计如果脱离了传统 ,失去了民族性 ,那么不仅失去了本民族消费者的认同感 ,也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进程的推动下失去了民族身份和民族特色 .著名民艺家张道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 “:传”即传布和流传 “,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 . 格罗皮乌斯也曾经说过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 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 不是静止的. 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对于文化 ,季羡林先生的定义是 “: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 、物质两个方面 ,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 ” 1 文化是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活动 ,是一个社会群体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它主要分为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 .何为设计 ? 设计不是一种个人行为 ,作为文化大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设计体现历史积淀下的人 类文化心理和当今社会的文化状况 . 设计作为一门对主客观世界的反映 、综合 、提炼 、凝结 、升华的科学体 系 ,除了面对其自身以外所产生的一切迅猛变化 ,还因为外力的作用而使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种 复杂的状态 ,不断增强了其从内涵到外延在建设 、发展 、变革等方面的时效性和紧迫性 ,并使之在变革过程中的任务与目的得到确定与加强 .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 ,属于精神文化现象 ,而设计是物质形态的创造 ,属于物质文化现象 ,两者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 先秦典籍易传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人类通过物化设计思维创造的一种文化载体 ,它是有形的 、具象的物质 ,是文化传承 的具体体现 . 同时 ,文化也创造了设计 ,使设计成为社会文化的缩影 ,并使“器”上升为“道”,形成一种相对 有形物体的 、无形的 、抽象的精神观念. 以文化为本位 ,以生活为基础是现代设计的准确定位 . 从根本上说 , 当代设计就是各种文化在具体设计作品中的凝结和物化 . 设计不是简单的造物 ,而是创造出演绎时代 、民 族的文化根性 ,是孕育着人的丰富情感以及强大功能性 、审美性 、经济性的和谐整体 .21 世纪是人类经由群体本位 、个体本位逐步走向类体本位 ,向着一体化迈进的新世纪. 当然 ,人类走向共存的道路并不平坦 ,多元文化的冲突 、碰撞 、融合 ,使得民族性与全球化成为当代设计面临的两大课收稿日期 :2007 04 0738 青 岛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第 28 卷题 . 设计的民族认同也受到了人们愈来愈强烈的重视 ,对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设计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 关注.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也并非只有一个模式 ,可以是“立交桥式”的多元共存 ,可以是“鸡尾酒 式”的多层互渗 ,也可以是“盐糖水式”的融合无痕.1 多向立交、多元共存在现代化背景下 ,设计形成了全球化语境 ,迎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新设计思潮 . 在经济与文化越来越 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里 ,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提倡本土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是时代的消费需求和文 化趋势. 典型案例是有着“中国特色的红条幅”之称的北京香山饭店. 该饭店的设计师贝聿铭说他要帮助中 国建筑师寻找一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 . 该建筑吸收中国园林建筑特点 ,对轴线 、空间序列及庭园的处理都显示了建筑师良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 贝聿铭说 “: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 ,中国建筑的根还在 ,还可以发芽. 当然 ,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 ,还要现代化 . 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 ,把新的东西 ,能用 的东西 ,接到老根上去. 从香山饭店的设计 ,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 ,体现出 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如何在全球化趋势中保持民族特色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 ,只有在国际的大舞台上 ,民族性才更有意 义 . 如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是 2008 北京奥运会标志 “中国印”. 篆体的 “京”字 ,把汉字的意形美 、书法的气韵美 、印章的古拙美 、纹样的意象美 、哲理的永恒美 ,多元并存地灵活运 用在标志设计中 ,使标志设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有极强烈的民族精神和 独特的魅力 ,通过舞动的北京 ,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倡导中国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提高民族认同的最 好方法 ,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 ,创造出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文化. 以本土文化为底蕴 ,施展擅长求 变创新的“中国功夫”,才能在设计活动越来越全球化和同质化中立于不败之地.2 “鸡尾酒式”的多层互渗中国艺术界在完成自身的清理后实施了由前期的“风格形态学”向“社会形态学的转向”,从而迈上了“当代艺术”之路 ,这是因为在经过一段形式主义的模仿和操练后 ,人们发现在艺术本体的层面上 “,形式的审美并不能解决当代的精神问题 不接触文化问题 ,我们可能始终只能在视觉审美上兜圈子 ,人们发 现 ,决定艺术影响力的最终是文化而不是形式语言”. 2 于是 ,人们开始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 ,对历史 积淀式地接受 ,即重新创造 . 如装修设计中的“古木新做”,就是对古木做透彻的领会并赋予新做的意蕴 ,即 对老材料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 ,又对怀旧情绪进行了诠释 ,这就是“鸡尾酒式”的多层互渗 . 新中式风格装 修的流行就是对逝去岁月的一种追忆 、对传统的向往 、对古老的怀念 .新中式风格是在后现代建筑基础之上适用于现代居住理念的中国风格 ,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 ,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 .“新中式”装饰风格的住宅 ,空间 装饰多采用简洁 ,硬朗的直线条. 直线装饰在空间中的运用 ,不仅反映出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居住要求 , 更迎合了中式家具追求内敛 、质朴的设计风格 ,使“新中式”更加实用 、更富现代感. 新中式风格的家具搭配 以古典家具或现代家具与古典家具相结合为特色 ,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为代表 ,在新中式风格家具配 饰上多以线条简练的明式家具为主 .“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 ,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将 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 ,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 ,让传统艺术的脉络传 承下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 .但是 ,回归“中国情”并不是复古 ,而是融合 . 融合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是吐故纳新 ,是兼 收并蓄 ,是对各种文化观念的吸收和统一 ,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 在设计中如果不遵循国际标准及 现代普遍的审美趣味 ,就不会有广泛的市场 ,就无法生存 ;如果抛弃本民族的深厚传统 ,就会失去设计形成 的根基.3 “盐糖水式”的融合无痕意溶于心 ,了然无痕 . 当传统文化以意境的方式体现在现代设计中时 ,就如盐糖溶于水般了然无痕.第 5 期林 伟 ,等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设计 39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并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中国两千年来的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 . 中国艺术的意境理论 ,是一种超象审美理论 . 蒲震元给意境下了个定义 “: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 、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 . ” 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的设想就是以意境来体现传承的方法 . 所谓“抽象继承”,一是指把传统的设计哲学 、设计理论加以发展 ,运用到现实设计中来 . 二是指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 取出来 ,经过抽象 、集中提高 ,作为母题 ,蕴以新意 ,以启发当前的设计创作. 既求神似 ,也并不排斥某种程 度的形似 3 . 吴良镛先生对北京菊儿胡同旧城改造工程的设计就体现了“抽象继承”的概念 ,既保留了北京 古城传统的院落体系 ,又成功地处理了居住的私密性和邻里关系 .再如中国的民族丝绸服装设计 ,早期大多只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没有贯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设计 的作品流于平庸. 总离不开“中国元素”的组合 ,去刻意表现中国印记. 比如款式不外乎对襟 、大襟 、盘扣和 立领 ,说到图案就把传统的盘花 、团花 、补花一成不变地拿来 ,颜色也总跳不出传统五色的影子 ,跟不上流 行的步伐 . 整体表现出来的所谓的委婉含蓄 、清新典雅的风格都有矫揉造作之嫌 .经过长时间对西方服饰的盲目追随 ,中国服装业开始反思 ,并深入研究服饰流行及其成败的原因 ,越 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明白仅靠单纯的模仿难以达到全方位的超越 ,于是就有了许多民族化的探讨 . 但是 ,在 实际设计中却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民族服饰的生搬硬套 、守旧和缺乏创新 ,作品既没有把 时代的精神融入民族化设计中去 ,又没有把中华服饰那种飘逸 、自然 、随意 、含蓄的精髓体现出来.在 2003 年的上海时装周上 ,设计师谭玉燕的作品贯穿她一贯的恬适雅致的设计风格 ,没有刻意去堆 砌中国元素 ,整体设计简洁大方 ,有现代感 . 用色简洁 ,不外乎白 、黑 、米黄几种 ,以更好地表现其对佛家和 道家宁静 、淡泊 、怡然思想的热衷 . 整体来看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服饰 ,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中国风格 . 这种不 拘一格的设计手法 ,在描述令人神往的民族风格的同时 ,又突出自己品牌的个性特点 ,取得了成功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已经开始了对民族的 、人性的 、文化的和历史的认真反思 ,试图从民族性审美 切入 ,从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 ,寻求艺术及美学的根基 ,以强调各自的民族认同 ,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日本和 德国在设计上取得的成就. 德国的设计现代 、理性 、充满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但其民族化的设计语汇仍然清 晰可见 ,日尔曼民族生性理性 、讲实效 、善思辩的特性依然存在 . 日本的设计则是东西方美感兼备 ,洋溢着 浓郁的东洋风韵. 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在全球化语境中 ,对民族传统我们要在继承中回归 ,在 融合中创造 ,要在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语汇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契合点 ,将传统艺术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理 念中 ,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时代元素.4 结束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积淀深厚 ,独具风采 ,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远 ,但中国的 设计在很多领域没能形成中国风格 ,久而久之 ,在全球语境下 ,就很难找到中国特色了 . 尤其是在日益全球 化进程中 ,中国设计已被置入西方的设计文化格局 ,无论是设计方法 ,设计教育 、设计思想还是设计话语都 深深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人们纷纷呼吁要倡导“中国情”,要回归“人本主义”,要寻找“中国元素”,因为对传 统的尊重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 人自身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 ,也是 能够为设计所用的 ,设计师了解人 、把握文化 ,也是为了创造出优秀的设计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 ,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动摇着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 因此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 ,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 清朝纪昀有云 “:国弈不废旧谱 ,而不执旧谱 ; 国医不泥古方 ,而不离古方 . 4 ”人们不可能抛开现有的文化体系去创造全新的学说 ,但也不能固守“旧谱”“、古方”.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使“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 永恒 、智慧 、神秘 、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 新时代新技术赋予人们新观念 ,传统文化至今仍充盈 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对于设计而言 ,不管是形而上的设计思想 ,还是形而下的设计元素 , 都是中国文化精髓中的沧海一粟 . 要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 ,这样 ,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 ,而且有助于 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40 青 岛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第 28 卷参考文献 : 1 季羡林. 季羡林回忆文集 M .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6 . 2 高名潞. 当代中国美术史 ( 1985 1986)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 3 吴良镛. 关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 . 建筑学报 ,1999 ( 4) :39 . 4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M . 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4 . 5 于东明 ,李学良. 合情合理看设计J .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6 ( 3) :37241 . 6 王润生 ,陈雳 ,徐飞鹏. 浅谈中国传统园林之人文内涵J .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5 ( 3) : 39241 .Idea f rom tra ditional culture to modern design ingL IN Wei ,L IU Xiao2ho ng( The A rt s and De sign College of Fuzho u U niver sit y , Xia men 361002 ,China)Abstract : Tho ugh t he Chi ne se t ra ditio nal c ult ure i s a bu nda nt a nd u nique , t he t ra ditio nal p hilo sop hic t he2 o r y ha s great i nf l ue nce o n t he wo rl d a s well , it wa snt well a b so r bed i n t he mo der n de si gni ng. The re2 fo re , t he p ro ble m a new ge ne ratio n of de si gner s f aci ng no w i s ho w to reco gnize t he relatio n ship bet wee n t he t ra ditio nal c ult ure a nd mo de r n de si gn , ho w to i n herit t he o ut st a ndi ng t ra ditio nal c ult ure so a s to ma ke it wi del y a nd deep ly u sed i n mo de r n de si gni ng . In o r der to st re ngt he n t he se n se of t ra ditio nal c ul2t ure a nd to e xt e nd t he de si gni ng co ncep t , we sho ul d set up a p l urali stic de signi ng co ncep t f ro m va rio u s a ngle s a nd all di rectio n s.Key words :t ra ditio nal c ult ure ; p ro duct de si gn ; melti ng a nd creative作者简介 :林 伟 (19662 ) ,男 ,福建龙岩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产品开发与设计 . (上接第 22 页)Study on anchorage mechan ism in underg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