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Op14No2第一乐章音乐分析.doc_第1页
贝多芬Op14No2第一乐章音乐分析.doc_第2页
贝多芬Op14No2第一乐章音乐分析.doc_第3页
贝多芬Op14No2第一乐章音乐分析.doc_第4页
贝多芬Op14No2第一乐章音乐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郭志山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内容摘要: 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No2)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早期作品,是一首优雅可亲的奏鸣曲。作为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没有典型贝多芬式的感情激荡、汹涌澎湃、激烈的冲突与斗争,而充满了温情和亲昵的对话。曲中无论是和声的建构,曲式的结构,还是力度、速度的逻辑对比,都蕴含着贝多芬音乐形象的标题性。关键词:贝多芬 ; 第一乐章; 曲式结构伟大的西方音乐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不仅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音乐的整幅版图上,也具有闪亮的位置,常被钢琴家奉为钢琴艺术的“圣经”。那么,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的和声、曲式进行音乐分析,或更深层次的音乐学分析,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这不但能使作者进一步理解、深悟其音乐内涵,而且还能以音乐的文论与同行讨论交流,共同进步。贝多芬的G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可能起草于1795年,和E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姊妹篇,是献给约瑟菲娜冯布劳恩男爵夫人两首作品的第二首,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该作品虽然技巧简练,但却蕴含了贝多芬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是贝多芬个性形成重要阶段的精准阐释,是一首“情韵兼具、优雅可亲”的奏鸣曲。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如下:2作者简介:郭志山(1979)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呈示部 (第163小节)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1 8 925 2647 4863 4 + 4 12 + 5 7 + 14 16【G】 【D】: 【D】 【D】 D.P展开部 (第64124小节)引入部分 中 回归部分(6373) (74 106) (107124) 10 7 18 8 9 + 9 【g】 【bB】 bAgfbB 【bE】 D.P 再现部 (第125200小节)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Coda (124132) (133152) (153173) (174187) (188200)8 19 20 13 124+4 10+9 10+10 13 12【G】 【G】 这首作品的呈示部(163)主要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与结束部四个部分。主部主体(18小节)是富有歌唱性的方整型乐句,以跳跃型、问答式的主题动机在G大调开始,结束在G大调主和弦的完满收拢终止上。主部八小节的乐句包含有三个动机,其中前四小节(含三、四小节的模进)是核心动机,也是始终贯穿与整个乐章的核心动机,第五小节是副部的缩型。连接部(925小节)一开始就逐渐向下属方向离调(C大调),选用了新的材料,连接部可细分为两部分,(820小节)为第一部分,(2125小节)为第二部分,从第十四小节向主调的属方向过渡。结束在副部D大调的属功能和弦上,为副部进入做准备。副部主题(2646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主题(2632小节)是主部动机(第5小节)的扩展,采用模进的手法加以深化,第二主题(3347小节)则采用了重复和音阶式旋律的扩充手法行发展,形成了呈示部中音乐的高潮。副部主题较平稳的旋律进行与主部主题的跳跃式的音程形成了对比,推动了旋律的行进,副部主题最后收拢完全终止,结束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部(4863小节)运用副部第二主题的材料并进行了展开,在第五十四小节采用四六和弦延搁了完满的完全终止,通过D大调终止式的重复和音乐材料的补充加固了副部调性,结束了呈示部。展开部(64124小节)由主部主题核心材料从主调的同名小调g小调上引入,在经过十小节主题核心动机在高声部陈述和低声部的压缩模仿后,在bB大调引出展开的中心部分。中心展开部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7480小节)是对副部第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要采用模进的发展手法,而后在bA大调进入第二部分(8198小节),主部核心动机在低声部呈现,经g小调、f小调之后进入第三部分(98106小节),第三部分在bE大调再现主部主题,是假再现,历经了八小节的假再现之后,进入展开部的回归部分。再现部的回归部分(107124)一开始,就采用扩大的手法对主部核心动机在低声部进行呈示,在主调的属音上引向再现部延续的持续音由此开始,为再现做准备。紧接着,又以分裂的手法多次重复主要主题,暗示着主部主题的到来,历经十小节对主部核心动机的反复后,进入整个乐章的再现部。再现部(125200小节)的主部(125132小节)主题与呈示部相同,采用在G大调上完全再现。连接部(133152小节)的第一部分(133147小节)采用模进的手法进行了扩充,第二部分(147157小节)采用模仿手法提高四度对呈示部副部主题第二部分进行再现。连接部与呈示部的连接部除了在材料上进行适当的扩充外,在调性方面无大的变化。副部(153173小节)主题在主调G大调上再现,实现了副部调性和主部调性的附和与统一。其结构与呈示部相同,同样分为两个部分,采用了模进、重复和扩充的发展手法。结束部(174187小节与呈示部的结束部分相比,在写法上将主部、副部的动机进行纯化、组合,将材料进行了紧缩,拉宽了两个声部间的距离,进行再现,在一百八十六小节完满终止,对主调进行了加固。Coda(188200小节)建立在主调核心动机的基础上,G大调,对主调核心动机进行了陈述,最后完满结束在主调主和弦上。Op14.No2第一乐章从主体对比和调性布局上均体现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十三小节的Coda则再次呈示了本乐章的主要主题,对主调再一次进行了深化。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一乐章基本上是在主部的三个主题上展开的,其中前四小节作为本乐章的主要主题(或核心主题)则始终贯穿于整个乐章,不论是呈示部主部主题、展开部的引入,还是再现部开始、Coda的结束。整个乐章虽有文本材料的展开和对比,但始终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没有典型贝多芬式的感情激荡、汹涌澎湃、激烈的冲突与斗争。虽然也有调性的一系列变化,但在情感上却是线条型的、上下承传的。正如L.肯特纳所感“作品十四之二G大调奏鸣曲是最少被人诠释的作品之一,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乐章开头好像是一对男女在对话,这种比喻除了这首奏鸣曲外,在分析他的其他作品时也常用到,不过这一首是首先被强调的。郑兴三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一书中也有此阐释:这是表现了丈夫和妻子或相恋人的会话,不论作曲家用何种语言陈述,听众又以何种辞藻描绘,主部主题的语境都是以呈示部、整个乐章为语境的,而主部主题的亲切、和蔼、抒情甚至温柔,对整个乐章的始终贯穿,都深刻影响甚至主导着本乐章的整体风格。马修斯在听赏演奏家里希特此曲时有这样的描述:里希特就是这样演奏了他们,他那亲切的风格适合于这两首曲子,因为他们抵制任何庄重风格的尝试,G大调则包含一首回旋曲式的、不折不扣的谐谑曲。因此,本乐章的整体风格是抒情的、温暖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在结构上规整的。是“对话式”乐章。注释:为笔者听后感受。参考文献:1.贝多芬论(译文集)M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书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