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经》养生.doc_第1页
浅谈《内经》养生.doc_第2页
浅谈《内经》养生.doc_第3页
浅谈《内经》养生.doc_第4页
浅谈《内经》养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内经养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内经中“五谷为养”、“四时养生”、以及“动静相宜”等养生观点的见解,然而现代环境下的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观点,实际上内经中的养生观念之于现代生活仍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五谷为养” “四时养生” “动静相宜”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成书的医学典籍,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医疗经验和理论于一体,囊括了经络学、脏象学、养生等诸多方面,融合了先民的智慧和传统哲学思想,是传统医学的根基和源泉。时至今日,仍然在医学的海洋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内经之中一些关于养生的篇章确实令人感到受益匪浅,其中,“五谷为养”、“四时养生”、以及“动静相宜”等养生观念给予现代养生极大的启示。首先,我想谈谈我对“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认识。根据灵枢五味中的记载,“五谷”所指的是杭米、芝麻、大豆、麦、黄黍这五种谷物,“五谷为养”是指以这些谷物供养、滋养人类;“五果”则是指枣、李、栗、杏、桃,“五果为助”说的是在养生方面应当发挥果类协助、辅助的功效;“五畜”,就是牛、犬、猪、羊、鸡,“五畜为益”,则是突出肉类增益、增加的作用;“五菜”,指葵、韭、霍、薤、葱,“五菜为充”意在传达蔬菜补充、充足的功能。其实我们的现代生活当中的细粮粗粮、蔬菜瓜果、鱼禽蛋肉当然上文提及不止五种,内经成书的时候农作物的种类远比现代作物少得多,“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说法可以当做举例。我们通过这些需要领会的是内经中注重膳食结构平衡的观点。“五谷”排在首位,起到了滋养供养的作用,应当是我们获得能量的首要而基本的来源,其余的“五果”、“五畜”、“五菜”则是发挥辅助、增益、补充的作用,最终达到“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目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饮食结构中“五畜”的比重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人们更愿意食用煎炸烤烹后香气扑鼻的肉类,这使得原本有增益效果的“五畜”过度补充,却造成了过犹不及,甚至是物极必反的效应,引发了诸如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现代常见病症。【1】这在近几年备受推崇的“地中海膳食结构”中也得到了印证。地中海膳食结构强调每天食用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全谷类、豆类、水果、蔬菜和坚果等,每周食用少量适量鱼、禽肉和蛋,每月只食用几次红肉,并且主要食用当季和当地产的食物,这种实践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五畜”过度补充的同时,陆离光怪的现代社会也上演着各种过度节食减肥的闹剧。不少瘦身食谱都建议不要食用含淀粉的各种谷类,更不要食用肉类,以蔬菜水果代替,一些获得所谓“成功”的人却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结构而患上各种疾病。试想,不食用谷类,则失去了滋养生命的源头,不食用肉类,就遏制了增益肌体的泉流,如何能获得健康的体魄? 其次,我想说说对“四时养生”的理解。提到“四时养生”,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相应”的观点。不论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还是庄子的“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天道),都体现了人间万物共存于世,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态下,人的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只有顺应季节、昼夜、晴雨的千变万化,才能达到自身状况的调和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也明确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内经中的“四时养生”正是承袭了古代哲学“天人相应”的理论依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这一原则,历史上的各代医家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但他们一致认同的是:人必须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不断调节自身,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契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在春季阳气发生之时顺应的补充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并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经常融入自然来采集自然之气,以达到舒养肝气的目的,促进气血通畅和郁滞疏散,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夏季正是阳气生长之际,气候炎热,常常大汗淋漓,但人体和外界都呈现外热内寒之象,切忌因为贪图凉爽而招致湿邪侵袭,可以多吃酸味的食物来起收敛的作用,以固肌表,多吃咸味的食物补充盐分,防止汗多损心气,要注意顺应蓬勃的阳气来怡养心气;秋季天气渐渐转凉,阴气渐盛,人体呈现阴气外盛而内虚,要做到早睡,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有发散功效的食品,这样做是为了顺应天地间收敛之势,此外养生的重点应该放在防燥,多吃些酸味果蔬,以达到舒养肺气、防止秋燥伤津的目的;冬季万物凋敝,应当行闭藏以养肾气,要尽量避免过汗、劳作、发泄阳气,生活起居应当早睡晚起,饮食应当多吃谷类、鸡肉、葱椒等辛味食物,促进气理的通畅、化生津液使得肾气闭藏。倘若能够把握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的不同物候特点,及时调整自身,积极适应外界,对获得强健的身体和心灵必定有所裨益。【2】记得曾经流行过一阵究竟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的争论,当有一天看到“动静相宜”的观点时,觉得豁然开朗,不论是“动”还是“静”,都是养生所必不可少的,以动养形,以静养神,最后达到形神共养的和谐统一状态。所谓养生,诚如其中灵枢本神中指出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仅是要合理平衡膳食结构,顺应四时变化,还应该注重对心性的调和。人们的精神总是易动,却难以清静,而且极易损耗,而我们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精神的支配,所以清静养神在养生修性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清心静气,才能保持神气、元气的固守和闭藏,正是“静则神藏”之道。而内经总是强调万事万物应当保持在一定的变动范围内,所以绝对的“静以养神”并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心神必须适度使用,开拓思维,才能达到精神内守而又旺盛的境界。否则,过度静止的心神会使人缺乏思考的灵气和生活的动力,形如死灰槁木。“动以养形”同样也是内经中“动静相宜”这一养生原则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就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应当参与一定量的体力劳动的观念,只有参加适度的运动,才能使得机体的气理通畅,周身循环四通八达,五脏六腑的功能得到加强。同样的,内经从来没有忘记提醒我们反方面过度的操劳和太少的运动都不利于形体的健康。“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这样过度的操劳容易损耗和消磨机体自不必说。“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得凝结气血,久则损寿”,则是说运动量太少亦会导致身体的损害,血气周游不畅,久而久之必然致使寿命折损。总之,养生必须依从形体“动”与精神“静”的特性,通过“动静相宜”的原则来调节自身的活动。【3】环顾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的竞争压力增大,还常常受到忧虑、恐惧、惊喜等等各种情绪的困扰,心神难以镇静,元神难以得到固守;加之一些不良生活起居习惯,以及对合理运动的忽视,城市中长寿者鲜见。反而是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出现大量的长寿者,深山里的人们循着祖辈的足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有些枯燥但却很质朴,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绘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这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奇书,可以从中汲取古典医学文化中的多个方面,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参尽,只愿尽我所能来学习。参考文献:1孙松辉.内经“五谷为养”与现代养生J.中医药学刊,2005,23(5)2彭锦.论内经四时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3李益生.论内经“动静相宜”、“因人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J.江苏中医药,2003,24(5)1李益生.论内经动静相宜、因人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J.江苏中医药,2003,24(5)1夏清华,曹勇,程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1孙松辉.内经五谷为养与现代养生J.中医药学刊,2005,23(5)1董良泰.关于内经中养生益寿理论方法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5)1彭锦.论内经四时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