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化工原理 必备课件第五章 吸收.doc_第1页
考研 化工原理 必备课件第五章 吸收.doc_第2页
考研 化工原理 必备课件第五章 吸收.doc_第3页
考研 化工原理 必备课件第五章 吸收.doc_第4页
考研 化工原理 必备课件第五章 吸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 化工原理 必备课件第五章 吸收.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 本文由821240550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五章 吸收 5.1气液平衡 5.2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 5.3吸收塔的计算 5.4吸收系数 5.1气液相平衡 吸收(传质)与传热两个过程的相似处: 传热与吸收过程均由三步构成(解释三步相似),但两个过 程也有不同处:传热的推动力是两流体的温度差,过程的极限是 两流体的温度相等;吸收的推动力不是两相的浓度差,过程的极 限也不是两相的浓度相等。这是由于气液之间的相平衡不同于冷 热流体之间的热平衡,气液相平衡关系是吸收过程的重要基础, 我们将详细讨论它。 1亨利定律 吸收操作最常用于分离低浓度的气体混合物,此时液相的浓 度通常比较低,即常在稀溶液范围内。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通常 近似地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即气液两相的浓度成正比,这一关系 称为亨利定律。气液组成用不同的单位表示时,亨利定律有以下3 种形式 : p* = Ex A pe = Ex A 解题指南 pe = HC 解题指南 解题指南 C* A = Hp A 或 p* A CA = H ye = mx y * = mx 2计算过程的推动力 推动力 ( y ? ye ) 或 ( xe ? x) 注意推动力 ( y ? x )! 5.2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 在分析任一化工过程时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过程的极限和 过程的数率。吸收过程涉及两相间的物质传递,它包括三个步骤: 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质传递; 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界面上发生的 溶解过程 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传递。通常, 第步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很容易进行,其阻力很小 ( 传质推动力 )故认为相界面上的溶解推动力亦很小 传质速率 = 传质阻力 5.2.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费克定律 只要流体内部有浓度梯度,就会产生分子扩散,在恒温恒压 下,一维分子扩散速率可用费克定律表达如下 : J A = ? D AB Kmol m2 ? s m2 s dC A d Kmol m4 dC A 浓度梯度 指向浓度增加的方向,而扩散向浓度降低的方 d 向进行,故式中加负号。为组分A在双组分混合物A、B中的扩 散系数。 5.2.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对双组分混合物,在总浓度(对气相也可说总压)各处相等 及 CM = C A + CB常数的前提下,也有 dC A dC =? B d d J A = ? J B(前提为 C M 常数,对气压为总压 P 不变) 也就是说费克定律中的“ 2 ”为“分子对称面”,A、B两 m CM 组分的分子扩散速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否则就不能保证总浓 P 度 (或总压 )不变。 J A = ? J B = ?(? D AB D AB = DBA = D dC B dC A ) = ? DBA d d 5.2.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与主体流动 气液相界面只允许溶质A溶解穿过,惰性气体B不能溶解穿过, 也不允许溶剂S逆向汽化通过。 由于界面处A组分不断地溶解被吸,cA cAi ,A组分存在浓 dc dc A 度梯度 d ,其方向指向A组分浓度高的方向为正,而A组分的分 子扩散方向与其相反,朝界面扩散 J A 惰性气体B组分由于不能被液体吸收,故B组分在相界处的浓 c 度高于气相主体,Bi cB 组分浓度高的方向为正,而B组分的分子扩散方向与其相反,朝 气相主体扩散, J B dcB B组分存在浓度梯度 dz ,其方向指向B 5.2.2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它在传质中的作用与导热 系数在传热中的作用相类似,但比导热系数更为复杂:一种物质 的扩散总是相对于其他物质而言的,所以它至少要涉及两种物质, 同一组分在不同混合物中的扩散系数是不一样的;扩散系数还与 体系体系的温度、总压(气相)或浓度(液相有关)。目前,扩 散系数可由以下3种途径获得: 由试验测得。试验测定是求物质扩散系数的根本途径,后 面通过例8-2说明试验测定扩散系数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试验 测定法。 从有的手册中查得。 借助某些经验的或半经验的公式进行估算(查不到D又缺 乏进行试验测定的条件时)。 5.2.2扩散系数 (1) 组分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表8-1列出总压在101.3kpa下某些气体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数值,由表可见气体扩散系数的值约为 10?1 1cm 2 / s。 经分子运动论的理论推导与试验修正,可以得到估算气体扩 散系数的半经验式,如式(8-23)所示。该式形式复杂不须记住, 只要能正确使用即可。由该式可知气体扩散系数D与A、B两组分 的性质、体系和温度、压强有关。对一定物系气体D与绝对温度T 的1.81次方成正比,与压强p成反比,式(8-24)须记住。 例8-2,解: 通过静止气体层的扩散为单向扩散,且为一非定态过程,但 因扩散距离z的变化缓慢,故可作为拟定态处理。扩散速率可用 式(8-22)表示 5.2.2扩散系数 NA = Dp p ln B2 RTz pB1 p = 101.3kpa, pA1 = 37.6kpa, pA2 0 pB1 = p ? pA1 = 101.3 ? 37.6 = 63.7 kpa R = 8.314KJ/(KmolgK), T = 321K 求D必须知道,设汽化时间为,则的汽化速率也可用液面高度 变化的速率表示,即 Adz dz NA = L = L M A Ad M A d L = 1540Kg/m3 M A = 154Kg/Kmol 5.2.2扩散系数 所以 L dz Dp pB2 = ln M A d RTz pB1 z z0 zd z = M A Dp pB2 ln L RT pB1 0 d 1 ( z2 ? z02 ) = M A DP ln pB2 L RT pB1 2 5.2.3对流传质 (1)对流传质的贡献 通常传质设备中的流体都是流动的,流动流体与相界面之间的物质 传递称为对流传质(如前述溶质由气相主体传到相界面及由相界面传到 液相主体)。流体的流动加快了相内的物质传递,层流及湍流两种流动 加快传质的原因如下: 层流流动 此时溶质A组分再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传质机理仍为分子扩散,但流动改 变了横截面MN上的浓度分布,以气相于相界面的传质为例,组分A的浓度 分布由静止气体的直线1变为曲线2,根据分子扩散速率方程式: dc ? JA = ?D ? A ? ? dz ? W J 由于相界面出浓度梯度 (dcA dz ) W 变大,A , N A 强化了传质。 5.2.3对流传质 湍流流动 大多数传质设备中流体的流动都属于湍流。湍流主体中流体产生大 量的漩涡,引起流体质点间的剧烈混合,促进了横向(传质方向)的物 质传递,流体主体的浓度分布被均化,浓度分布如曲线3所示。界面处的 浓度梯度进一步变大,在主体浓度与界面浓度差相等的情况下,传质速 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传质速率 对流传质现象极为复杂,以湍流流动为例:在湍流主体中存在大量 漩涡,传质只要靠涡流扩散;靠近界面附近有一层很薄的层流底层,传 质主要靠分子扩散;在湍流主体和层流底层之间的过渡区漩涡扩散和分 子扩散都存在。对流扩散速率可仿照分子扩散的速率写成: J AT = ? ( D + DE ) dcA dz 5.2.3对流传质 DE 不像 D那样是物性参数,它与流体的湍动程度有关,也与流体 质点的位置有关,难于用试验的方法测定,故的表达式形式好看 但不好用,因而不能将代入的表达式中积分求出对流传质速率、 怎么办?目前一般是仿照对流给热,将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写成类 似于牛顿冷却定律 Q = A(T ? TW ) 或 q = (T ? TW ) 的形式,即认 为N A 正比于流体主体浓度与界面浓度之差,但与对流传热不同的 是气液两相的浓度都可用不同的单位表示,所以 N A 可写成多种形 式: 气相与界面间的 N A 式中: N A = kG ( pA ? pA i ) kmol kG ? 2 以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传质系数 m ? s ? kpa 5.2.3对流传质 或 式中: N A = k y ( y ? yi ) ky ? 界面与液相间的 kmol m2 ? s NA 以摩尔分数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传质系数 N A = kL (cAi ? cA ) 以浓度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传质系数 式中: 或 kmol m kL ? 2 = m ? s ? kpa s N A = k x ( xi ? x) 式中: kx ? kmol m2 ? s 以摩尔分数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传质系数 注意: kG , k y , kL各有与相应的推动力一一对应,他们的单位是什么? , kx 5.2.3对流传质 比较以上各式可得出: k y = pkG kx = cM kL 5.2.4 相际传质 溶质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称为相际传质或两相间的传质。吸收 过程的相际传质是由气相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界面上溶质组分的溶解、 液相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三个过程串联而成。解决吸收过程相际传质速 率问题目前是用双膜模型。 (1)双膜模型 双膜模型的要点如下: 在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 存在着一个很薄的有效层流气膜和液膜,被吸收的溶质组分只能 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这两层膜,气相和液相的浓度变化(即推动 力)及阻力均分别几种在这两层膜中,故 气相与界相 界面与液相 y ? yi 气相传质推动力/气相传质阻力 1/ k y x ?x N A = k x ( xi ? x) = i 液相传质推动力/液相传质阻力 1/ k x N A = k y ( y ? yi ) = 5.2.4 相际传质 相界面上不存在传质阻力,所需传质推动力等零,即在界面上 气、液两相浓度成平衡, 。 y = f (x ) i i 对稀溶液: yi = mxi (通过原点的直线) (图8-19) 或在计算范围内平衡线近似为直线: yi = mxi + a 5.2.4 相际传质 (2)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以上求 N 的两个式子中可通过试验测定求得,但两式中 kx , k y 的界面 组成 yi , xi 难求,实际使用时须设法从式中消去 yi , xi 。如何消去呢?既 然我们讨论的是定态传质问题,气相与界面间的传质速率应等于界面与 液相的传质速率,即 A NA = y ? yi xi ? x = 1/ k y 1/ k x 为消去界面浓度,上式最右端分子分母均乘以m,并将串联过程的推动力 加和以及阻力加即得: NA ( y ? yi ) + ( xi ? x ) m = 1 m + ky kx 5.2.4 相际传质 对稀溶液 ,则 yi = mxi , ye = mx NA = ,故上式成为: m( xi ? x) = yi ? ye y ? ye = 吸收总推动力/吸收总阻力 1/ k y + m / kx 令 Ky = 1 1/ ky + m/ kx 1 1 m = + (总阻力气膜阻力液膜阻力,符合双膜模型) K y k y kx N A = K y ( y ? ye )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 ( y ? ye )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kmol 。 m2 ? s 5.3 吸收塔的计算 5.3.1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 (1)操作线与推动力的变化规律(平衡线为直线) 为了积分求出N OG、N OL,必须找到推动力 ?y = ( y ? y ) 和 ?x =(x ?x) e e 分别随气液组成y和x的变化规律。在吸收塔内推动力的变化规律式由 操作线与平衡线共同决定的。以低含量逆流吸收塔为例,操作线AB为 直线,若平衡线亦为直线,则?y和 ?x 随y和x呈线性变化,其变化率 为常数,可用塔底和塔顶的端值表示,即: d( ?y ) ?y1 ? ?y2 d(?x) ?x1 ? ?x2 = , = dy y1 ? y2 dx x1 ? x2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 ye = (2)平衡线为直线( mx或ye = mx + b )时的对数平均 推动力法yy N OG = ym = 1 2 y1 ? y2 ?y1 d( ?y ) y ? y2 ?y dy = = 1 ln 1 y ? ye ?y1 ? ?y2 ?y2 ?y ?y1 ? ?y2 ?y2 令 N OG y1 ? ?y2 ?y ln 1 ?y2 y1 ? y2 = ?ym x1 x2 y1 = y1 ? ye1 , ye1 = mx1或ye1 = mx1 + b ?y2 = y2 ? ye2 , ye2 = mx2或ye2 = mx2 + b S 1 N OL = x1 ? x2 ?x1 d(?x) x ?x ?x dx = = 1 2 ln 1 x ? xe ?x1 ? ?x2 ?x2 ?x ?x1 ? ?x2 ?x2 5.3.2 吸收剂用量的决定 5.3.3塔径的计算 塔径的计算 5.3.4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5.3.5 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5.4 吸收系数 5.4.1 吸收系数的测定 5.4.2 吸收系数的经验公式 5.4.3 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5.5 脱吸及其它条件下的吸收 解吸塔计算 解吸推动力与吸收相反,操作线位于平衡线下发。 注意:解题指南p275解吸部分 x = x , y = y , x = x , y = y a 1 a 1 b 2 b 2 (1)全塔物料衡算 (2)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