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作业集(必做).doc_第1页
刑法总论作业集(必做).doc_第2页
刑法总论作业集(必做).doc_第3页
刑法总论作业集(必做).doc_第4页
刑法总论作业集(必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总论作业集(必做部分)第一章 刑法概述一、判断题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是1979年7月1日通过并施行的。( )2刑法是对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 )3附属刑法就是刑法典的附则。( )4司法解释,就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5在对刑法某一条款进行解释时,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方法。( )1立法机关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 )2在我国,判例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 )3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立法原则,但不是司法原则。( )4罪刑相适用原则是适用人们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 )5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 )1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适用大陆刑法。( )2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者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再适用。( )3对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所审理的犯罪,其实体法的适用根据是国际条约,而不同国内刑法。( )4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5适用新法对被告人更有利时,如果案件未经判决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可溯及既往。( )1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即为犯罪。( )2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 )3大陆法系确立了犯罪的三个特征,即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4如果某种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该行为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5只要某种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中的一个或几个要件,该行为就符合犯罪构成,构成犯罪。1客体的基本含义就是对象,因而,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 )2根据犯罪客体的层次不同,可将其分为一般客体、直接客体和间接客体。( )3伪造货币罪的犯罪对象是伪币,行为人通过伪币所获得的非法收入是犯罪所得之物。( )4犯罪客体要件是选择要件,可有可无的。( )5法益实际上就是犯罪客体,二者只是称谓不同,并无实际变化。( )1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故意导致他人死亡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2危害行为必然造成危害结果。( )3遗弃行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构成遗弃罪的结果加重犯。( )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和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5认定因果关系则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 )1没有辨认能力一定没有控制能力,没有控制能力也必然没有辨认能力。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故意杀人等特定的犯罪应负刑事责任。3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犯罪主体是否具备特殊身份,只对定罪有意义,对量刑没有意义。5根据刑法规定,单位犯罪一律适用双罚制。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意志因素不同。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意志因素是相同的,区别在于认识因素不同。3不可抗力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在于行为人能否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4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在于行为人能否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5法律认识错误,通常不影响行为性质的认定。1抢劫罪已经既遂,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的,属于事后防卫。( )2凡是超过必要限度的,都是防卫过当。( )3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而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罪名。( )4正当防卫的条件比紧急避险的条件更严格。( )5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 )1只要为了犯罪,实施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就成立犯罪预备。( )2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只要犯罪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出现,都是犯罪未遂。( )3在犯罪过程中,如行为人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成立犯罪中止。( )4犯罪中止不可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 )5被告人胡某与邹某有私仇,某天胡某突然拿刀朝邹的腰部刺去,因邹闪过未刺中,胡某的行为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6某甲为毁坏某乙的名誉而公然诽谤某乙,但当场遭到众人驳斥和指责,某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7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存在成立与否的问题,但不存在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8犯意表示也是一种犯罪预备行为。( )9未遂犯都是危险犯。( )10犯罪行为引起了危害结果即为犯罪既遂。( )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其实际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2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教唆他人犯罪的,一律按主犯处罚。( )4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加重处罚。( )5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7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8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犯罪单位成立共同犯罪。( )9团伙犯罪是一种独立的共同犯罪形式。( )10犯罪集团中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1数罪是指数人犯数罪,而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情况。( )2区分一罪与数罪应以行为人的行为个数为标准,行为人实施一个行为的为一罪,行为人实施数个行为的为数罪。( )3区分一罪与数罪应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标准。( )4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而同时触犯数个法律条文的情况。( )5某甲基于杀死某乙一家老小的故意,连续实施了数次杀人行为,将某乙一家三口全部杀死,某甲的行为构成数罪。( )1刑罚只能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代表国家适用。( )2刑罚适用的对象主要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 )。3惩罚犯罪是我国刑罚的目的之一。( )4刑罚的目的是我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5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犯罪道路。( )1对于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判处一个主刑,不能同时判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刑。( )2管制的执行机关是劳改机关。( )3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服刑期间每月可以回家一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情发给报酬。( )4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5对犯罪的时候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6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适用对象是不应该判处死刑的人。( )7死缓是我国刑罚中的一种独立刑种。( )8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一律不享有政治权利。( )9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人向被害人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 )10驱逐出境是适用犯罪的外国人的一种主刑。( )1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 )2减刑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内选择比较重的刑种或比较长的刑期处罚。( )3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数罪并罚只是指主刑间的并罚,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不必执行。( )6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对量刑有一定的影响。( )7关于量刑情节,刑法条文分别规定为“应当”或者“可以”,前者属法定情节,后者属于酌定情节。()8免除处罚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免除其刑罚处罚。()9送子女或亲友归案,如果不是出于犯罪分子的主动,而是由家长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就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10自首是量刑情节中的法定从宽情节,坦白则属于量刑情节中的酌定从宽情节。1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可以由执行机关向任何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2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或假释。( )3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假释可以不受已实际执行刑期的限制。( )4我国刑法上的时效即是指追诉时效。( )5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期限为五年。( )6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7我国宪法规定的赦免,实际上是指特赦。( )8特赦的效力及于罪与刑两个方面。( )9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特赦,由全国人大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特赦令。( )10在追诉期限以内犯罪,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二、单选题1刑法是国家的( )。 A根本大法 B基本法律 C一般法律 D重要法规2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于1997年3月14日通过并颁布,其开始施行的日期是( )。 A1998年1月1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3月14日 D1997年10月1日3我国刑法由( )组成。 A罪状与法定刑 B犯罪与刑罚 C总则与分则 D十章犯罪4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战斗性 C严厉性 D调整维护计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处罚方法的严厉性5刑法解释,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可以分为( )。 A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B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C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 D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6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 A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B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 C维护社会治安 D维护社会秩序71997年3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 A一个单行刑法和六个修正案 B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C两个单行刑法和六个修正案 D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8狭义刑法是指( ) A治安处罚条例 B刑法典 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D研究刑法的科学9刑法的解释方法分为( ) A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 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 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 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10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 ) A强制性 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 D阶级性1下列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B教育与改造相结合 C改造与教育相结合 D罪刑法定2罪刑法定原则排斥的司法解释是( )。 A限制解释 B类推解释 C文理解释 D扩张解释3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罪刑原则的是 ( ) A人权宣言 B法国刑法典 C意大利刑法典 D德国刑法典4我国刑法分则中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了比虐待罪更高的法定刑,这体现了刑法的( )。 A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罪责自负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5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6不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不意味着处罚范围的合理性 B刑罚的明确性即体现了刑法的合理性 C刑罚的明确性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D刑法的合理性要求禁止溯及既往7下列哪一项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 A类推解释 B扩大解释 C缩小解释 D重罪轻判8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惩办与改造相结合原则 D教育与改造相结合原则9下列不属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积极要求的是( ) A罪刑法定化 B罪刑实定化 C罪刑明确化 D禁止有罪类推10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在定罪量刑上应当( ) A区别对待 B地位高、功劳大的人从宽论处 C不论身份、地位的高低,所有的人一律平等 D通常情况下应平等对待,但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例外处理1.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 B保护原则 C普遍原则 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在一定范围内也兼采普遍原则2我国民航飞机在飞越日本领空时,机上一美国公民杀死一巴西乘客,犯了故意杀人罪,对这一犯罪的美国公民应适用( )。 A美国刑法 B中国刑法 C日本刑法 D巴西刑法3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一规定体现了( )原则。 A属地 B属人 C保护 D普遍4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在外国己经受过刑罚处罚的( )。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处罚5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适用我国刑法,必须是( )。 A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B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 C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 D犯罪地国家未对其处罚的6新刑法第12条规定的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7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下列何种途径解决( ) A免刑 B外交途径 C无罪 D政治途径 8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公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此内容是下列何原则的体现( ) A保护原则 B属人原则 C属地原则 D普遍原则9我国刑法规定的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 )。 A犯罪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B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C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10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采用了( )。 A犯罪的形式概念 B犯罪的实质概念 C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D中国式的犯罪概念3下列哪一个不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 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处罚性 D主观恶性4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 )。 A违反法律 B违反刑法的规定 C违反一切行为规范 D违反社会公共利益5犯罪构成要件分为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两类,下列各要件中属于必要要件的有( )。 A犯罪时间 B犯罪地点 C犯罪目的 D犯罪行为6刑法理论上,根据犯罪构成在形态方面的特点将犯罪构成分为( )。 A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 B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 C简单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 D叙述的犯罪构成和空白的犯罪构成7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 A修正的构成 B派生的构成 C复杂的构成 D简单的构成8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的阶级性9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 )。 危害了社会 损害了国家利益 损害了公民利益 违反了刑法10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是( )。 主观罪过性 阶级性 刑事违法性 犯罪概念1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有( )。 A诬告陷害罪 B故意杀人罪 C盗窃罪 D诈骗罪2犯罪对象是指( )。 A犯罪客体 B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物 C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 D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3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 A直接客体 B同类客体 C犯罪对象 D一般客体4根据犯罪侵犯直接客体的不同类型,直接客体可以分为( )。 A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B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 C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D单一客体和复杂客体5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 )。 A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B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C全部的社会关系D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6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 )。 A简单客体 B复杂客体 C同类客体 D一般客体7根据客体的单复性可将直接客体分为( ) A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B物质性客体与非物质性客体 C一般客体与特殊客体 D同类客体与异类客体8犯罪客体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要要件 B次要要件 C必备要件 D选择要件9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B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者物 D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10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 ) A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关系 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D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1犯罪行为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即(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2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B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C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 D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3危害结果是( )。 A任何犯罪的必备要件 B过失犯罪的选择要件 C既可以是选择要件也可以是必要要件 D是故意犯罪的必要要件4下面关于不作为犯罪正确的是( )。 A不可能是过失 B可能是过失 C不可能是故意 D只能是故意5甲带邻居家的4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法律的直接规定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6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 )。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 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 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 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7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是( )。 A抢劫罪 B遗弃罪 C绑架罪 D敲诈勒索罪8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因果关系是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B因果关系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C因果关系是解决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D因果关系是体现主客观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的主要依据9在以下情况中,危害行为方面具有刑法意义的是:( )。 A甲某因精神病发作用刀砍死了自己的丈夫 B仓库保管员甲某被歹徒捆绑并堵住嘴,眼看歹徒偷走巨额物资 C甲某梦游中打伤了夜晚赶路的行人 D甲菜农在公共汽车秘密窃取邻座的钱包,内有人民币2000元10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1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是( )。 A重婚罪 B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C破坏军人婚姻罪 D虐待罪2醉酒的人犯罪(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不负刑事责任 C 应当负刑事责任 D减轻刑事责任3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 D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4又聋又哑的人犯罪( )。 A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处罚5某甲在犯故意杀人罪时刚满15岁,按照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某甲属于( )。 A相对负刑事责任阶段 B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 C完全负刑事责任阶段 D免除刑事责任阶段6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 )自己的行为的,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A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B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C不能控制 D不能辨认7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处罚。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D可以从轻或者免除8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 A10周岁以下 B不满14周岁 C18周岁以下 D不满16周岁9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 ) A构成走私毒品罪 B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构成贩卖毒品罪 D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10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1某甲与某乙有仇,欲置某乙于死地。某甲趁某乙熟睡,用性能良好子弹上膛之手枪对准其脑后贴近射击。某甲的心理态度是( )。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2行为人误用空枪射杀他人,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属于( )。 A因果关系的错误 B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 C犯罪对象的错误 D犯罪工具的错误3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A没有影响 B有影响 C一般的影响是从宽处理 D有的有影响有的无影响4某甲与某乙有仇,欲杀害某乙,而在夜间误认某丙为某乙加以杀害,未造成某丙死亡。对某甲( )。 A应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 C构成犯罪,但因无实际危害,应免除刑事责任 D因无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5犯罪动机的作用主要在于( )。 A影响量刑 B影响定罪 C决定犯罪的目标和侵害程度 D影响定罪与量刑6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 )负刑事责任。 A法律有规定 B必须 C应当 D可以7李某持猎枪上山打猎,见草丛中响动,以为是野兔。急忙开枪,将一上山采药的少年打死,李某的行为是:( )。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间接故意杀人罪 C直接故意杀人罪 D无罪8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9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10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井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11甲男明知乙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 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12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 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13甲和乙是某工厂的油漆工,一日下工休息时,甲说,这油漆不知道能不能燃烧,乙说,试试就知道了,就用火柴去点,结果引起了大火,将整个车间烧毁。乙对此事的主观心态是什么? (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14谢某在深夜听到家犬狂吠,就怀疑有小偷,即起身拿起自制猎枪出去察看。夜色中发现有一人走来,就向其开枪,将其当场击毙。但是此人并不是小偷,而是同村村民小谢。谢某在主观上届于(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15甲某酒醉后在街上被人撞了一下,话不投机,就拔出刀子向对方刺去,对方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则甲某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意外事件 D过于自信的过失16王某带邻居小孩小明去公园玩,在假山顶上,王果想吓唬一下小明就提起他的双脚将其倒悬,不料手一滑,小明摔地而亡。王某对小明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意外事件17警察甲某和好友乙某开玩笑,随手拿起执勤用的手枪向乙某瞄准,戏称“我一枪打死你”,甲某不慎触动扳机,不料枪中有子弹,乙某被当场打死。甲某的行为是( )。 A故意犯罪 B意外事件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18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A可能,希望 B可能,放任 C必然,希望 D必然,放任19甲某贩运假酒,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张某登车检查,甲某为摆脱张某,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疾驶后又突然刹车,导致张某头部摔地而死。甲某对张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20某深夜,甲抢劫乙,乙全力反击,此时便衣警察丙正好路过,以为是双方斗殴,就上前来制止。乙见丙抓住自己的于,以为丙是甲的同伙,就猛打丙,致丙重伤。此案中,乙对丙的重伤在心理态度上是( )。 A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无罪过1某农村少妇只身居家,深夜时一男子闯入其居家,以暴力相威胁欲强奸,少妇口头答应,男子正做准备,她从炕头上抓起一把剪刀,反身猛刺男子胸腹部两下,致男子死亡。少妇捅死男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故意伤害致死2甲殴打乙,乙受伤昏迷倒地,甲扬长而去,乙苏醒后,捡起石块,追上甲并将甲打伤。乙的行为属于( )。 A防卫过当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假想防卫3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在于( )。 A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 B防卫行为造成重大损失 C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D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失4正当防卫的对象是( )。 A不法侵害者本人 B第三人 C财产和法人 D没有限制的任何人5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当理解为 ( )。 A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 B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性质手段强度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适应 C原则上应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准,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方面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 D防卫行为应于不法侵害互为对等6紧急避险保护的合法权益与牺牲的合法权益的关系是( )。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后者大于前者 D前者大于或者等于后者7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 )的合法权益。 A第三者 B不法侵害者 C公民 D单位8如果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臆想中的侵害者进行防卫,属于( )。 A假想防卫 B事前防卫 C事后防卫 D防卫挑拨9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剌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 ) 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10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A故意伤害罪 B正当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三、多选题1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是( )。 A必须有危害社会的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B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 C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D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损害2假想防卫的罪过形式只能是( )。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3在实践中,下列情形一般均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 )。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C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4下列行为不能以正当防卫论的是 ( )。 A防卫挑拨 B互相斗殴 C故意挑衅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 D互相斗殴,一方逃跑,另一方继续加害,放弃侵害的一方进行防卫5对下列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 ( )。 A行凶 B抢劫 C强奸 D绑架6刑法中的“避险不适时”是指( )。 A事后避险 B事中避险 C假想避险 D事先避险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避险过当的,应当( )。 A从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从轻或减轻处罚8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A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险的威胁 B危险必须是正在发生的 C避险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遭损害而实施 D避险行为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9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是( )。 A危害的来源不同 B行为的对象不同 C行为的限制不同 D行为的限度不同10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关于刑法对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 A对于正在进行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没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能称为正当防卫 B“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表述,不仅说明其前面列举的抢劫强奸绑架必须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而且说明只要列举之外的暴力犯罪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也应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 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D由于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可以杀死不法侵害人,所以,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当场杀死不法侵害人的,也属于特殊正当防卫1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 )的停止形态。 A过失犯罪 B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2故意的结果犯以( )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A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B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造成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 D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3甲尾随乙,正欲抢劫乙的钱包时,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因而未能抢劫乙的钱包。甲的行为( )。 A是抢劫罪(犯罪预备) B是抢劫罪(犯罪未遂) C是抢劫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4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此过程中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为避免罪行暴露,甲乃匆匆离去。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 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5甲为了强奸乙而尾随乙后。此后,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男子,因而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6甲尾随乙后,欲强奸乙。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其熟人,于是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7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 8甲盗得某单位价值100万元的汽车一辆,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汽车还给该单位。甲的行为( )。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B构成盗窃罪(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可以参照犯罪中止处理 9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