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望江南》和《武陵春》.doc_第1页
品读《望江南》和《武陵春》.doc_第2页
品读《望江南》和《武陵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江南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意。2、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二)过程与方法1、立足于学生的朗读指导,充分体验诗歌精粹的语言。2、充分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引导学生渐入诗境。3、结合诗词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两首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反复诵读,从词的写作手法、重点字词着手,体会词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二)教学方法:诵读法 理解品味法(三)学情分析学生平时较少接触诗词,且爱好诗词的学生不多,所以学生对于诗词的赏析知之甚少,一般只能知其意,却不能入其境、感其情。将两首婉约派的代表作放在一起,通过鼓励想象来丰富学生对诗词的感受,也加深对这一风格的诗词的印象。(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我们今天虽然远离了诗歌,但是,诗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体裁中纯粹的、最凝练的,如果把文学比作项链的话,诗歌呢,就是项链上镶嵌的熠熠生辉的宝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下这颗美丽的宝石。二、 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诗词特点及代表作家三、 了解望江南作者及创作背景(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望江南的作者温庭筠)作者温庭筠(晚唐人),原名岐,字飞卿。是诗人,也兼工词,是晚唐文人中第一个写大量词的人,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风格清丽脱俗。中晚唐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看看词人,作为一个男人,他是怎样来表达一个思妇的情怀的?) 四、 整体感知1、 请一学生朗读诗歌(预习任务二:准确朗读诗歌,并揣摩诗歌的主要情感),提一个基本要求: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做到不误读、不加字、不漏字。2、 识记生字生词倚( y )( ) 斜晖( ) 脉脉( )( ) 悠悠( ) 肠断( ) 白蘋洲( ) 3、在此基础上,怎样读得更好?读出感情,什么样的感情?愁情(孤独,寂寞,失望)为什么呢?等爱人等不到(多媒体示范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抽查学生两个个别读,自愿最好,否则随机)适当点评,读出节奏和重音。五、 品读诗歌,读出图画美1、同学们,知道诗歌最美在哪里吗?美在意境。意境是什么?通俗来讲,就是它能够让人穿越时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文字在你脑海里变成一幅幅唯美的图画,人美,景美,情更美。所以现在让我们来尝试一下,60多位同学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文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画。(预习任务三: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描绘出图画美)总结点评,再以范作示例。2、同学们的想象丰富,很精彩。其实这对以后我们写作也很有启示。那就是要“舍大取小绘细节”。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全诗,梳理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六、从字词句的赏析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七、总结全诗武陵春一、 导入回顾李清照前两个时期的作品如梦令醉花阴,介绍武陵春的凄惨遭遇。二、 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三、 个别朗读,指出需要注意的个别字词,听示范朗读,初步把握感情。集体跟读、自由读、个别朗读,读出音律美。四、 品读诗歌,读出图画美1、先结合图画,说说诗歌的大概内容。2、要求学生自主合作,相互分享诗歌中最喜欢的一句诗。(3分钟)自由发言(1)大家看看这首词和望江南有没有相类似的描写。 都写了女子梳头(2)大家思考一下,她为何 “日晚倦梳头。” 呢?李清照因为内心哀愁,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所以,“日晚倦梳头。” 3、文中有句隐含了她哀愁的原因,是哪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丈夫去世),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5、可结果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绪本是抽象,但作者却用船都载不动让我们感觉到了她哀愁的心思有多重,真是想象新奇啊。 6、从表面上看,李清照的“愁”是因为丈夫去世,看看下面这则材料,你说她还为什么发愁?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去世,9月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然而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却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