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doc_第1页
最后一课教案.doc_第2页
最后一课教案.doc_第3页
最后一课教案.doc_第4页
最后一课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改人:王珊 20101110242最后一课教案都德一、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 为什么在作者众多的作品中教材唯独选取了这一篇文章?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它究竟有什么样的艺术魅力会获得人们如此的青睐呢?这个问题将会在我们学完这篇小说以后得到答案。二、背景介绍1870年7月19日,柏林。法国代办向普鲁士外交部递交宣战书。那则俾斯麦版的电文激怒了全德意志。人们也在高呼:“打到巴黎去!”原来还存二心的南德各邦,现在开始总动员。巴伐利亚、巴登和符登堡向柏林保证,月底前可有50万军队开往边境。各大国首都情报表明,奥意俄都认为法国太过分了,英国却持事不关己的态度。英国记者查尔兹劳莱从柏林报道说:“7月中,德意志国民奋起的悲壮情景恐怕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他们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燃烧着立即出征的欲望,充满着勇往直前的信念,忘却了前不久的内讧,抛弃了种族、宗教、政见的区别。北从波罗的海,南到黑山林地,东起柯尼斯堡,西至科隆莱茵。到处都燃烧着条顿民族十字军骑士的那种热情,他们齐集于普鲁士国旗周围。法兰西进军号声,被激起的德意志千万人齐声迸发出守望莱茵河的歌声狂涛而吞没。”三、整体感知1、给学生10分钟的默读时间,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并尽量理清文章思路。之后请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跟读。生字词主要有:郝ho叟su 懊o悔 字帖ti强qing迫 踱du步 哽咽gng y2、小组讨论尝试划分文章结构,归纳总结段落大意。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分出文章段落层次和段落大意,同时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段)上学途中,是故事的序幕。以乐写哀,为韩麦尔的出场提供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气氛,巧妙交代了背景。第二部分(自然段)上课之前,是情节的开端。写学校不同往日的景像,进一步造成悬念,为下文“最后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三部分(自然段)最后一课,是情节的发展。前面的伏笔揭晓,韩麦尔的性格特征得到充分展示。第四部分(自然段)下课之时,是情节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是小说主题的升华和结晶。3、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储备点:1我走过镇公所时,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又出了什么事啦?”(如何理解画线句?)2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可怜的人!(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3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如何理解这一句话?)4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这样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如何认识的?)5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6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字帖好像许多面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_、_和_的热爱,请填空)7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来唱歌吧!(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8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如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学生讨论后,明确:1这句话中有“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布告牌仿佛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使“最后一课”这一情节显得水到渠成。2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讲法语。辛勤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可怜的人”中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直拖延,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文字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4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强烈爱国这情的集中体现,并非真的“最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从赞美自己的母语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来谈。5“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亡了国的人,只要牢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求得民族解放。6铁杆上挂上字帖,形状与小旗子相似,而且由于字帖上写的都是法语,所以联想到国旗。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文字、祖国语言和对祖国的热爱。7这一句话表达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8这两个字表示了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牢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样改不好,因为此时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四、研习课文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明确: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后边几排板凳的情况也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3、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难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五、重点讲解让同学接着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他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是万分悲痛的,但他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3、“小弗郎士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讨论并归纳:这是他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他对这周围的一切,对这些天真无知的孩子,对最明白、最精确的法语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他多么舍不得离开这里。然而普鲁士侵略者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学德语并赶走他,这些侵略者多么可恶!这使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怀着强烈的愤怒之情。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在这里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而采用动作描写,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找一位学生为同学们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明确: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六、课堂小结写作技巧:、通过描写言行,表达人物感情。、运用心理描写,揭示内心世界。3、前后照应,层次井然,推动情节发展。、个性化的语言:小说的人物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上,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的,在表现人物性格的诸多的因素中,一般认为语言是第一位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尤其个性化的语言更是人物性格的集中表现。如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之前,感情深沉,柔和而又严肃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样一番开场白式的语言,既揭示了时代背景,也反映了教师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一个“最后”一个“多多”,既表现了韩麦尔对最后一课的珍视,也表现了对孩子们的期望,而珍视与期望都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的谈话也好,对过去的自责也好,尤其是对法国语言的精辟见解,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而表现的最终目的则可以这样认为:在最后一课上,他向学生,向听众,向每一个人心里播了一颗爱国主义的种子。5、衬托,渲染气氛:衬托,渲染气氛。当全班学生都在专心习字时,韩麦尔长时间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当儿“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的脚步声,一定增长了他的愁绪,像一把铁锤敲打着他的心,最后一课就要结束时,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经难以言状,那轮番的钟声和敌军的号声,使他眷恋国土的赤心更为痛楚,更激愤,这两处衬笔,着墨不多,起着偌大的激化作用,特别是后者所创造的氛围,是人物和主题升华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中心思想: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和韩麦尔先生的爱火来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收复国土的愿望。启示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