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doc_第1页
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doc_第2页
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doc_第3页
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doc_第4页
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我来自上虞,语文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对我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我的故乡有许多教育界名人。搞语文的人一定知道有一个人叫夏尊,夏尊先生,文心的作者,“我的语感教学思想”就是夏尊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他是个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陈鹤琴先生,搞学前教育,搞幼儿教育的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典型,搞“活的教育”理论和实验。这是第二个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第三个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他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后来回到上虞创办了春晖中学,解放以前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南有春晖,北有南开”。春晖中学和南开中学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中学。这是第三位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第四教育家是竺可桢先生,他是原来我们浙江大学的校长,是中国人文生物史观理论的创始人,第四位教育家也是我们上虞人。如果往小里说,还有很多小的教育家,我就不再展开说。因为有那么多的教育家都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跟我们相距的时间也并不会太远,前后也不过100年时间,所以这个文化的熏染和文化的血脉自然能影响到生活在这个家园的人们。然而,我还有另外一个家园,那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把我的精神家园建筑在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上,所以我的标题的后半句是,“在语文的家园安身立命”。作为敏感的老师就已经能看出将人生,生命跟我的语文融合在一起。当这个标题一打出来,我就发现有的老师在窃笑,因为还有个“剑气合一”,“剑气合一”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小语界有人戏称有“三剑客”,网上有人说:一个是江苏的孙双金老师,一个是北京的窦桂梅老师,还有就是浙江的我。戏称“三剑客”。我今天的“剑气合一”是受卢真金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型的影响。今年暑假,我请卢教授到我学校讲课,请他谈教师的专业成长。他打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三角形,立足篇,理论篇,实践篇,把理论篇富有创意地称为作为“气宗”,把实践篇称为“剑宗”,认为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名师的成长,当他通过了立足篇的发展之后,一定有一方面的偏向,有的是走“剑宗”的发展,有的是走“气宗”的发展,还有就是特殊的“剑气合一”的发展。后来,我又重温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实际上“剑宗”和“气宗”是华山派来的,岳不群讲“剑宗”和“气宗”恩怨的时候,有一段话,我把岳不群这段话抄下来,念给大家听听,我整理了下,一共四句:第一句,“我派上代前辈之中,有些人练功时误入歧途,一味勤练剑法,忽略了气功。”这是第一句话,什么叫误入歧途,一味勤练剑法,忽略了气功。第二句话,他说:“殊不知天下上乘武功,无不以气功为根基,倘若气功练不到家,剑法再精,终究不能登峰造极。”很明显看出他是偏向于“剑宗”还是偏向于“气宗”。华山派把岳不群作为“气宗”的代表,风清扬是“剑宗”的代表。“独孤九剑”是“剑宗”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很显然,岳不群是看不起“剑宗”的。第三句话:“可叹这些前辈们执迷不悟,自行其是,居然自成一宗,称为华山剑宗,而指我正宗功夫为华山气宗”。这句话的后面,他并不主张把华山派分为“剑宗”和“气宗”,真正意义上就是气宗。(岳不群的这个看法就好比王尚文认为语文就应该是人文性的。)最后一句话,他说:“气宗和剑宗之争,迁延数十年,大大阻挠了我派的发扬光大,实堪浩叹。”他很遗憾,他为这种分门别类的,对这种分类感到实在很遗憾,他认为这样做,会极大影响华山派的发展。把岳不群这样的话仔细一琢磨一体会,很有道理,真正获得发展的往往是练“气宗”的人,练剑中的人大概十五年处在一个高原期,如果他没有转换自己的发展思路,他可能就永远难以突破,有的人可能在高原期徘徊一辈子,有的人可能耐力不足在高原期掉了下来,从此默默无闻。但是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完成立足之后,走的往往是“剑气合一”的人,但是第一,这样的人很少,第二,这样的成长依然还有他的局限,尽管走得是“剑气合一”的道路。我当时听了卢博士的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式,我心头一颤,我反思自己成长过程,我84年开始工作,到今年,我整整工作了20年,我在回想自己专业成长,我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如果用卢教授这个模型来解读的话,我想我没有单独走“剑宗”,也不是“气宗”,我走的路就是典型的“剑气合一”。现在的教育研究有个比较时髦比较前卫的方法就是教育的叙事研究,所以下面我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来简单说说我的教育成长。正好前不久北京教育报的记者雷玲女士来专访我,她在做一个专题就是:名师教育成长访谈。她给我列了采访的提纲,雷玲一共给我15个问题,要我一一交代。因为前段时间,我非常忙,所以她急了,连着给我发了两个邮件,叫我答复。前几天,我把这个提纲做好了。我发现其中有7、8个问题是涉及到我自己成长,所以我的叙事研究采用雷玲女士采访我,我回答。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这20年的成长历程。雷玲女士为我的采访起了个题目叫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朝圣者。下面是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您是怎么样走向教师岗位的,您想当教师吗?如果不当教师您想当什么?我回答,答:我是糊里糊涂走向教师岗位,1981年我初中毕业的时候,考上了诸暨师范学校,三年毕业以后就参加工作,当时才19岁,我走向师范,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纯粹是因为家境的贫寒,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我那个时候读师范两个好处,第一是不要钱,不但不要钱而且还能拿到5块钱,这五块钱正好可以满足早餐,我们每天早上买油条,那时候我印象当中这五块钱正好可以买油条,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师范毕业不存在就业问题,这个的确不用担心,我1984年毕业,我记得我们班的同学分配都非常好。一开始,临毕业之前,我初中的一个英语老师,他在下面一个叫冰雁学校做校长,他找我,他说:崧舟啊,你要没有地方去就到我这里来。他觉得我还可以,比较听话,我说:“好的好的好的。”我正愁没地方可去,我家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父母都是一介布衣。我暑假的时候还在学校参加绍兴市书画作品比赛的准备。回到家以后,我父亲告诉我:“你不得了,你被分到百官。”我那时候对百官是什么概念也不是很清楚,被分配到上虞市师范附小。一家人乐的,没有任何关系。想想那时候教育局长真是清正廉洁。(笑声加掌声。)把我分配那么好的学校,到了县城,到了上虞师范附小,所以我就那么稀里糊涂的,当时我父亲也和我说啊,“因为家里穷啊,你早点出去吧。”当时班主任也说:“可以的,可以的。”于是就考到了诸暨师范。但是现在回头看,我觉得当教师就是我的天命。中庸开头的三句话:第一句是天命之谓性,第二句是率性之谓道,第三句是修道之谓教。这中庸就这三句,我回头看,做老师,特别是做语文老师绝对是我的天命,我认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是四十而知天命,比他早十年。呵呵。(掌声)认识我人都认为我是做教师的料,当老师。殊不知,我在读初中的时候,读师范的时候,是很木讷的人。君子讷于言敏于行。所以不当教师的假设是不存在,这是历史的逻辑,或说这是命运的归宿,你想抗争也抗争不了。教育,教语文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一开始,我跟语文谈恋爱,后来就是语文跟我谈恋爱,现在紧紧跟我缠在一起,我想离也离不了。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现在回忆您的从教经历,哪一个阶段对你的影响最大,为什么?哪一个阶段让你最感自豪,为什么?哪一个阶段或哪件事让你最失望,为什么?请回忆几件记忆深刻的事。这个记者很厉害,采访过周国平,采访过季羡林,很厉害,出的问题很刁钻,一针见血。我说你可以说没有哪一个阶段不重要,哪一个阶段最重要,因为在我看来,生命是一条河,时间是一股流。上游的一切他都会罗集内在到中游和下游,而上游中游的一切都会罗集内在到下流。这是不可分的,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所以我说截取你生命当中的任何一瓢,你截取生命之流的任何一瓢。任何一瓢都是你生命的全息境象。一朵野花是一个世界,一粒沙是一个世界。你的整体你的全息都在这个世界中,但是生命本身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因为有节律,所以人对生命的感知有两种状态,第一是渐进的状态,第二是突变的状态,所谓渐进的状态,那是一种人不需要有意识去对待调整你的生命状态,不需要你充分升起你的意识和警觉来,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渐进的状态是平稳的,平淡的,平常的,所以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我们并不感到我们在变化,但是事实上在变化,有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把青蛙在水里煮慢慢煮,等到青蛙发现温度受不了想跳出来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面临死亡。把青蛙放在烧开的水里,青蛙就“迸”地跳出来。前面一个就是渐进状态,渐进状态当中的人最容易麻木,最容易忘记,最容易在生命场当中不出场。而后面的突变状态,因为突如其来,突飞猛进,突出重围,所以就是常常让人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石中英先生在讲“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时候,他认为人的发展存在突变状态,他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的突变就是他初中老师给他看手相,他的初中老师给他看了手相后说:“说你将来必成大器。”就这么一句话在他那成长历程中是一次突变,彻底改变了他的自我评价,使他对自我生命的价值作出了重新的认识。那么我发现我毕业以后,在成长当中有几件事情带有突变的行为。第一件事情就是85年的4月份,我才工作一年,我闯五关斩六将,我连着被评为百官镇的教坛新秀,上虞市教坛新秀,绍兴市的教坛新秀。特别是在评绍兴市教坛新秀的时候,我上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那时候用了一个还很时髦的方法就是“中心突破法”,就是抓住“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一句话。上好课,专家、同行都刮目相看,当时我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上好后,人们都傻了,为什么都傻了?因为第一:听说这个人不教语文。(下面老师窃窃私语。)我当时不教语文,我分配上虞的时候,不教语文,叫我干什么呢?叫我当大队辅导员,教什么呢?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等等,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下三滥的课,然后时刻准备为别人代课。(笑声)哪个老师生病了,去,哪个语文老师生小孩了,去,代一个月的课。我就是这么个角色,但是那时候校长就是特别看好我。他说:要参加教坛新秀评比,非你莫属。(掌声)就这么一步一步上来了,这是第一。第二:这个人教书时间一年也不到。却拿了绍兴市教坛新秀,而且在当时,百官师范附小还是比较差的学校。所以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就是那一次教坛新秀的评比,却给了我工作成长中的一个激励,一个极大的震撼,使我猛然意识到教学经历教学经验在教师成长当中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你只要是有心人,只要你肯学习肯钻研肯思考,一句诗我不知道,是完全可以实现,这件事情,到现在讲起,我还引以为荣。第二件事情,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我因为健康的原因,没有参加绍兴市首届小学语文青年阅读的赛课,但是绍兴市教研组最终还是决定让我去代表绍兴参加浙江省第一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很多人都不服阿,人家不服阿,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是参加赛课,合了结果,你们都不能参加,我上飞夺泸定桥,这节课前半堂是非常顺,非常亮,但是后半堂课因为一个小小的环节,僵持了六分钟,一败涂地。我记得很清,当时我有一个我认为极有亮点去思考,就是红军为什么非夺不可?当时讲究语言训练阿,我用了:只有怎么样,才有怎么样,让学生说,学生说得很好,第二个就是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学生也说得好。我说,把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如果怎么样,只有怎么样,就怎么样,才能怎么样,结果完了。(笑声)纠缠来纠缠去,纠缠到最后谁也说不清,当时总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眼花了,腿也软了,恨不得前面有个地洞钻进去。(笑声)最后宣布结果,我拿了三等奖,三等奖是什么概念呢?三等奖就是所有参赛的人都有奖。(笑声)我当时压力不小,你想想我的后面,谁望着我阿?上虞的父老乡亲望着你,(笑声),绍兴市人民望着我阿,还有那批参加比赛的人望着我,那是什么样的望,那是虎视眈眈的望。(笑声)我不仅没有拿到奖,等于就是没有拿到奖,还丢绍兴人的脸那。后来才知道先前上课的班级被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给调换了,大概组委会调换的就是那个退休的,我还知道,我当时抽到的班级是当时金华环城小学最好的班级,而调的那个班级是小学五年级里最差的班级,而且那个学期那个老师还请产假。我当时气得,那个火阿,我真他*的想揍他一顿。(这样想有男人味道,如果这样做就是不明智了。)后来一想:算了,算了,结果都出来了。事后,我反思:千怪万怪怪自己功夫不到家。你遇到这样的学生就不教了吗?你有水平化险为夷吗?你没这个水平阿,说明我还需要努力阿。所以这个课很好刹住我的傲气,让我心静起来,沉潜下去。那一刻与我同台献技拿第一名的就是虞大明,(笑声。)这是第二件事情。第三件就是在98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我真的没有想到,那时我才32岁,成了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而且还进了教育报,怎么回事,我到现在还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笑声)省厅规定小高必须满三年,我那时才两年零八个月,我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后来听说报上来的人年纪大,xx提出45周岁以下的人要有一定比例,当时我也算一个,我是充数的料,报上去后,于是就报上去了。谁也不知道,结果成为特级教师,结果出来后,很多人说:他怎么就成了特级教师哪?王崧舟是谁,他怎么可以评特级,他才32岁阿。这落差太大了,98年前评上特级的都是白发苍苍,大名鼎鼎的人阿。这件事情,确确实实做梦没有想到。后面紧接着一个事情还是做梦没有想到。就那一年,我应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邀请上课万里长城,没有想到我这个课是12个特级教师中最受欢迎的课。上完课马上有桂林的老师,温州的老师邀请我上课,我生平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欣喜若狂,受宠若惊。所以这个课是我的成名课,那一刻万里长城开始一炮走红。这个课深深落在了我专业成长的生命历程上。第四件事情发生在2004年,在上海浦东,我应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邀请,在庆祝这个创刊200期的大会上,我做课一夜的工作,上完这课台上台下一片哭声,我也哭,这一幕终身难忘,因为就是这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周总理无限的人格魅力,我体认到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的确可以永恒存在的,时光流逝20年,流逝50年,流逝100年。有人担心我们的孩子还会不会知道周恩来,我说不用担心这个。这一课的独特体验让我体会到他的精神的确像宇宙一样浩气长存,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同时也是这一刻开始让我开始走进诗意语文,诗意课堂,诗意人生。那个课堂上的高峰体验,全然进入,人课一体,人课为一。那种感觉非常幸福又非常美妙。这里我反思语文已经成为我精神生命的图腾,正是那时开始我扯起了中国小学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当我们在网络发了这个帖子,短短两个月,这个帖子的点击数超过了3万人。这是第四件事情。第五件事情就发生在前不久,又是应中国小学语文邀请,在江苏无锡上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上长相思,这是人教社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一课,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张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很喜欢纳兰性德,因为我非常喜欢红楼梦,红学里的索引派,其中有一派是认为贾宝玉原型是纳兰性德。我非常喜欢,我做课,引起全场轰动,当时就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在网上,有人誉为当代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第二座高峰,其实,我们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这个教案没有就是意味着没有思路。我接到任务是放暑假之前,7月份,接下任务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琢磨,说老实话,一直到去无锡之前,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思路。那天晚上,主办方请我吃饭,吃完后,广东几个老师请我喝茶,我说:我累了。其实我不是累了,我是担心,我明天上课,还没有备好教案。我回到房间,我傻乎乎地想,就睡着了,醒来,还没有脱衣服,于是赶紧脱衣服,洗澡,洗好再想。第二天上午,大会主持人说:“下面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大家做精彩的献课长相思。”就是在没有连成一贯的思路当中,我走向舞台开始教学,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课上着上着这个课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教学体验,以前我每一堂课都会做非常细致的准备,我的设想我可能遇到的总总问题,我都统统写下来,这一课没有,思路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且是那么畅,那么亮,那么活。事后,我回想,我还是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怀胎三月,尽管像难产,其实这三个月我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比如说我写了文本细读。等会我会讲到这一招,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我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旁批,我写了大量旁批。第二,我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只有一等侍卫才能*近康熙皇帝,可见这个人非常了得,武功非常好,才情横溢,纳兰性德的词是继北宋之后古典诗词的第二个高峰。尽管他是一满人,还有就是他有一个特殊的经历,他的妻子卢静若在19岁和他结婚,生活了五年,24岁因为难产而死。所以他和他的妻子感情特别深厚。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是当时清朝大学士,是明珠的长子,过着物质生活非常优裕极尽奢侈豪华的生活,钟鸣鼎食、金阶玉堂之家。但是他轻视那种俗世的功名,视富贵如浮云,他寄情于山水,这一点很像贾宝玉,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第三查找大量的资料,我认真研读了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诗论,到最后什么感觉呢?就是想法很多,思路很多,感受很多,就是理不出思路来,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可是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体验,于是我惊奇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变化,我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我过去需要强有力驾驭的课堂模式和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整体生命之中的自然教学行为。所以,那一刻,标志着我由教学习性走向了教学率性,这样印象很深刻。一共五件事情,想想也可怜,活了20年也就这么五件事情。下面一个问题,总结您作为名师的历程,您的主要是什么因素起主导作用,您付出了哪些努力,背地里流泪流汗的经历当中,有哪些事情还记忆犹新。我答:事实上不同的成长阶段,其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不相同,我回忆自己从教的20年,粗粗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是每五年一个阶段,前后大概误差一两年。第一个五年,我叫“崭露头角”阶段。在这个阶段,你想,绍兴市教坛新秀也拿到了,我第二年就去实验小学做教导主任。靠什么?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机遇,主要靠机遇。实际上这不是我的个案,全省都是这样的情况,全省普师毕业的前三届,84届,85届,86届,这批人现在都非常好,那么是不是后面毕业的都不行呢?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我们仅仅比他们早先,这是机遇,没有办法,那个时候前面是民办的老师,他们必定先天不足,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初中毕业后最好的学生考到诸暨,以后都是读重点大学的料,而且读师范的三年,我非常荣幸诸暨师范的三年里有那么好的老师来教我们,投了那么好的师资,比如说我的班主任xx老师,现在是浙江省xxx。还有又一个班主任xx老师,我毕业后,他成了诸暨的教育局局长书记,我的xxx老师xxx老师是大名鼎鼎,德高望重的人物。我们的文学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才生,xxx先生,都厉害到什么程度,他们一口气把背给你听,(笑声)他现场背给我们听,把我们唬得一愣一愣的,(笑声)。还有很多老师,诸暨师范把最好的老师都融入在这里,我们这些就是这样被熏陶的,被感染的,你想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黑也得黑。(笑声)又是当时最好的人在这里读,我们毕业的时候,各界都在抢这批人。所以当时分配都是非常好的学校,不要“研究研究”的,都是进入最好的学校,这是机遇。85年是浙江省第一届评教坛新秀被我赶上了,第二年我到实验小学做教导主任,当时实验小学的老师说:我们学校的人死光了,也轮不到他来做教导主任。(笑声)但是没办法,教导主任硬是把我拉到学校,这一切是什么,机遇,当然和自己水平有关系,但是没有机遇统统白搭,这是我成长的第一阶段。第二个五年我把它叫就是“孤独沉潜”阶段。这个成长的阶段是我最低迷最孤独的阶段,生命的成长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你有高潮必然有低潮,所以你对生命的成长完全可以看淡,一切都没有意义,我从90年到95年,我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除了埋头课题研究,我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自己一直处在都在徘徊彷徨的阶段,而且有那么一两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我甚至动过弃教从政,弃教经商的念头,什么原因,穷,房子买不起,老婆也讨不起。(笑声)你说教什么呢?度过这两年,但是后来作罢,我想这五年对我的发展起主导因素的是什么?我想是志趣。因为事实上,这五年我干了什么,这五年我读了大量的书,没有干扰,没有诱惑,心静下来,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书都读,当时读书的动机也非常单纯,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文凭,读书只是为了读书。我读什么书?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可能现在年轻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老三论新三论”的书。当时“老三论新三论”的书是最最时髦的教育理论。老三论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就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读人物传记类的书,读种种红学的书甚至读中国古代素数类的书。什么奇门遁甲阿,周易看相啊,什么书我都读。而且这样读书不携带任何功利,任何外在的干扰,纯粹是自己志趣所致,因为我从小就爱读书,小时候,我家里穷,母亲给我两分钱,五分钱,我不买零食,我省下来买聊斋志异阿,买三国演义,后来买儿女英雄传,买薛仁贵征东。(我小时候看薛刚反唐,呵呵。)我特别喜欢看这些书。而且这五年我听了大量的课,各种各样的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课我都做到有记录有反思,这是职务所逼。因为我是教导主任,你去听课不能没有交流阿,我现在已经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听一边写反思,我反应很快的,我现在也是这样。听完了马上就和你交流意见,这一半也是被逼的。一半也是我喜欢思考的缘故,包括当时听名师的课,我不喜欢跟风,人家说好,我不一定说好,人家说坏我也不一定说坏,我很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无论多么稚嫩多么肤浅,我都记下来。所以那时候,我一年听两百节课就这么记录的,于是我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没有人逼你,纯粹是自己的喜欢。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而且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当时都发表在浙江教育上,可惜现在浙江教育没有了。所以你想阿,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成千上百的课,慢慢发酵,慢慢融入你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所以表面的确很平静,没有一次抛头露面,没有谁来关注你,但是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贯注不断加大。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五年时间的沉潜,那么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一鸣惊人。第三个五年我叫“一鸣惊人”阶段。就在这个阶段,我以我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艺术教育展示周”的活动,搞了整整一个星期。面向全市老师开放。这个阶段,我成了全省的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我的万里长城一炮走红,声名远播。那么这个阶段,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气的因素,我认为是才情阿,因为听过我的课我的讲座我的报告的老师都认为我特别有才情。我这个人生性孤独,我到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我讲的是在灵魂层面上的朋友。我很孤独,高处不胜寒。我喜欢孤独,我喜欢独立,我喜欢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万里长城,我前前后后不下于12次改动,大家可以看小学语文教师给我出的一个专期,记录了这个改动。我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儿,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是这样流着,我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创新开拓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剑,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不断出新出奇出彩。这是第三个阶段。第四阶段,我把它叫做“开创流派”阶段,这个阶段,我跑遍了全国二三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除了的确很穷的那些省,比如像西藏,青海,宁夏等等。开过观摩课500多课,讲座120多个场次,在实践里逐渐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前不久我们刚刚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诗意语文教学观摩大会”。那么这个阶段,机遇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因为机遇太多,我现在都害怕机遇光顾我。(笑声,下面有老师曰:分我一点吧。呵呵)这个阶段发展主导因素是使命。天使的使,天命的命。我对语文的感言,写过这样的话: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语速加快。)这种使命,有来自外界的期待,赏识和苛求。都在期待我为中国小语教学别开天地,能够扯起语文教学的另一番天地,包括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对你有苛求,你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但是这种期待,赏识和苛求,更是来自于内在的转化为使命,而是内在的抱负,内在的感恩和追求完美。所以这个阶段开始,我对语文有了庄重的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以及浪漫的追寻。所以我的标题是“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你生命的发展走到了这一步,你自然就会出来。下面她又问,她说:你在2001年十月份参加了华东师大国家骨干教师的培训,曾经答过一个问卷,今天再答一次。呵呵,很厉害,这个记者,叫我再次作答。下面是我在2001年的华师大所做的问题和答案。第一个问题,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三句话?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现场作答,我当时写下的三句话是:第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第二句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是第二句。第三句是:心无挂碍。来自般若波罗密多的心经。她问我改不改,没变,不改,依然这样。第二个问题,它说:在您的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哪三部书对您的影响最深?我列了三部书,第一部是孔子的礼记学记。我说:一切教学论思想,迄今无出其右。我们有些老师不熟悉学记,学记到底什么玩样儿?其实礼记是四书五经,五经中的一记。四书里就有两部书出自礼记,大学和中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庸刚才说过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两篇都是出自礼记,实际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篇就是学记,实际上学记在我看来,包含着现代教学论学习论的全部思想,比如说,我们耳闻目熟的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呢?学记,人不学,不知道。那时候所讲的知道和现在所讲的知道是不一样,那个知是知道,掌握,领悟,了解,道是举重天地之根本,所以你不要轻易说我知道,实际上你根本就是不知道。(笑声)在比如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谁说的?学记。再比如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谁说的?学记,你看这些思想是在两千年以前说的。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观摩会,观摩哪里来的?学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它说:相观而善之谓摩。什么意思呢?就是同道之人相互学习,学人家的长处,好的地方,这就是摩,摩者,切磋之意也。相互切磋,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思想,叫师道尊严,师道尊严哪里来的?学记来的,但是实际上,后人无知阿,数典忘祖阿,师道尊严,绝对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肤浅的理解的师道尊严,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学记上是这样说的:为学之难,严师也。这是第一句话,为学之难,严师也。严什么意思?就是尊敬,就是一个人求学,最难的就是对老师的尊重。后面第二句话就是:师严然后道可以尊。就是尊敬了老师,你才会尊敬那个大道。第三句话: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就那个道就是知识,知识受到尊重,老百姓才会敬学。我们不是建学习型组织吗?所以儒家的文化在农村叫跟读全家。所以师道尊严是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他让学生从尊重老师开始,然后推及到尊重学风,推及到让民众都来尊敬教学。所以学记都得看。第二部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真正的实践教育学,所以我到拱宸桥小学送给老师的第一份见面礼就是人手一本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跟老师说:“这个学期我和你们一起读这本教育书籍。”实际上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第三本书是叶圣陶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