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四)(明、清文学史)绪论明清文学史发展的新面貌(中国古代小说在明代走向繁荣,至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从焦循、王国维到胡小石先生。阐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认清纯文学的范围,建立文学的信史时代,注重文体的盛衰演变)。明清文学史研究的新方向:走向过程的文学史(从作品本身出发。注意梳理文学史发展的轨迹和过程,揭示文学现象形成和文学史演进的内在原因和规律)。明代文学史讲义甲、明代诗文的发展一、明代前期的诗文1、 明初的诗文A、杨维桢:明代诗文发展的起点於诗长於古乐府,根柢李白、李贺,纵横排奡,矫元末柔媚旖旎之风,当时影响甚大。然亦务骋才力,过於新奇,不免有流弊。明初文士多由元入明。B、“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的高启好谋略、议论多出人意料。与张士诚的关系(“惧直道之坠”)。与明廷的关系(“惊折危柯殒巢卵”)。吴中四杰(杨基、徐贲、张羽)独庵集序:“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略)故必兼师众长,随时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高太史凫藻集卷二)学汉魏似汉魏,学六朝似六朝,学唐似唐。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乗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争誇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黄金,佳氣蔥蔥至今王。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坐覺蒼茫萬古意,逺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羣誰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横江未為固。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宫闕何蕭蕭。英雄來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高太史大全集卷十一)振元末纤秾缛丽诗风而返之於古,变铁崖体之怪奇粗俗而趋於雅。C、并为一代文章之宗:宋濂与刘基宋氏宗春秋、祖述朱学,然亦学术不纯。论文主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徐教授文集序曰:“文者,道之所寓也。道無形也,其能致不朽也宜哉。是故天地未判,道在天地;天地既分,道在聖賢;聖賢之殁,道在六經。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皇極賴之以建,彞倫賴之以敘,人心賴之以正,此豈細故也哉。後之立言者必期無背於經,始可以言文,不然不足以與此也。”(文宪集卷七)然又认为诗皆出於一心,因事感触而成,非智力所能增损。为文应有所悟入。其文如送东阳马生序、秦士录、王冕传等,简洁生动。送東陽馬生序:“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徧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徳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寳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緼袍弊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葢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歳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徳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譔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文宪集卷八)刘基的寓言集郁离子。卖柑者言:“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渉寒暑不潰,出之煜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争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賔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頼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臯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峩大冠、拖長紳者,昂昻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臯之業耶。盗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姦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髙堂,騎大馬,醉醇醲,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予黙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诚意伯文集卷八)托事以讽,亦简洁质朴。2、“以其和平易直之心发为治世之音”:明前期文坛的“台阁体”(洪武三年1370江西人刘仔肩已编有雅颂正音,专收京师文人创作,宋濂作序,代表作家有江西吴伯宗)台阁体是永乐成化年间主导文坛风尚的一种文体特征和风格,其特点是雍容典雅、纡徐平易,主要代表作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解缙、胡广、胡俨、倪谦、王鏊、丘浚等内阁大臣,多为南方人。其文学思想受理学影响,讲文以载道,诗道性情之正,温柔敦厚。其文推崇欧阳修、曾巩等江西文学家,诗尊盛唐(受高氏品汇影响。闽中十子,包括林鸿、郑定、王褒等),提倡学李杜。其题材多为应制唱酬,如永乐十二年(1414)邹辑、胡广、胡俨、杨荣等咏燕山八景,正统二年(1437)杨荣、王直等杏园雅集诗等。然像杨荣也提出诗写天趣之真,肯定民间诗歌天真自然,有些诗中还表现出对商人的同情(如杨士奇、丘濬)。台阁体在明代文学史上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其流弊不免冗沓肤廓。3、李东阳及其“茶陵派”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官五十年,入内阁十八年,有怀麓堂集(内有诗话一卷)。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李东阳明哲保身,同时不免忧心忡忡。以台阁重臣主持文苑,影响甚大,派中人有杨一清、吴宽、程敏政、谢铎、马中锡、何孟春等。在文学上对台阁体有因有革,在理论上提出诗学汉唐,强调法度声调。他论诗从辨体入手,强调诗文各有体,六经中已有分别,人各擅其长。他推原诗的产生,认为诗与乐合,诗陶写性情,感发意志,通过音律而显示,诗不能离开音律。於是着重阐述声律问题。声律体现在句式和音节上,如何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之成调就有讲究了。 “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他从三方面具体论述了:(1)不同的诗歌体裁有不同的声调,律诗比古诗明确,乐府又有不同。(2)平仄相同,但音调有高下清浊长短缓急之分,所谓“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即如何运用平仄声律有学问。不同时代、地区各有不同。(3)声调有宫商角徵羽之分,至少有具其一格才能算成调之诗。(4)强调反复吟诵,自然得之。李氏之诗题材较台阁作家为广,咏史怀古拟写乐府民歌较好。然并未完全改变台阁习气。其时亦尚理不尚辞。二、“力追雅音”: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1、“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主要活动於明孝宗弘治、武宗正德年间(1488-1521)。集团成员为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以复古为主张,然李、何在如何学古等方面,看法有不同,且李氏的看法前後亦有变化。(李梦阳(1473-1503),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官户部郎中,上书劾刘瑾下狱,以气节震动一时。有空同集六十六卷,明史有传)李东阳弘治间主盟文坛,李梦阳已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认为:“文必有法式,然後中谐音度,如方圆之於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盖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答周子书)“古人之作,其法虽多端,大抵前疏者後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此予之所谓法,圆规而方矩者也。”(再与何氏书)“仲默曰:夫为文有不可易之法,辞断而意属,联物而比类。(略)故辞断而意属者,其体也,文之势也。联而比之者,事也。柔淡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而发於辞。辞之畅者,其气也。中和者,气之最也。夫然,又华之以色,永之以味,溢之以香。是以古之文者,一挥而众善具也,然其翕闢顿挫,尺尺而寸寸之,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者也。”(驳何氏论文书)李氏晚年撰诗集自序,引山东王叔武的看法,以为真诗乃在民间,“音之发而情之原也”,而不在於雅俗,对照自己的诗作,觉“予之诗,非真也,王子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略)每自欲改之以求其真,然今老矣。曾子曰:时有所弗用,学之谓哉。”已触及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又,亦有意於杜诗句法的顿挫变化。(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弘治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集三十八卷,明史有传)何氏认为,“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学古的方法,是“富於积材,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也,达岸则舍筏矣”。学古的目的,是“自创一堂室,开一户牖,成一家之言,以传不朽者”(与李空同论诗书)。李何的诗歌创作并非全都拟古,亦有写时事较好者。李氏文章中亦有写市井人物和商人者。前七子中徐祯卿与李梦阳之间亦有文论之争(徐(1479-1511),吴县人,七子中独为南人,与祝、唐、文合称吴中四才子,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博士,有徐昌榖全集十六卷、谈艺录等,作诗有似王昌龄处)。其论诗曰:“诗以言其情,故名因象昭。合是而观,则情之体备矣。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譬如写物绘色,倩盼各以其状;随规逐矩,圆方巧获其则。此乃因情立格,持守圜环之大略也。”前七子中的王廷相论诗亦与徐氏相近。2、“後七子”的复古理论後七子主要活跃於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主要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其中谢榛最初提出论诗主张,他主张出入盛唐诸家,博采其长,以自成一家,有四溟诗话。李攀龙主要编古今诗删,流传颇广,然不取宋元两代,观点有偏颇。(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弇州山人,太仓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学问淹博,晚年不弃宋诗,渐造平淡,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七卷,读书後八卷,明史有传)王世贞的诗论主要见於其诗话艺苑卮言中,他一如前七子,亦力主复古,认为东汉以後文皆不足道,说宋文陋,元无文等。不过他以为一切文字都可看作历史,也就是说是表现生活的,文是史之华,文学作品有一个华与实、文与质的关系问题,陶渊明太朴质,曹植太华丽,都不理想。艺苑卮言曰:“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卷一)“阮公咏怀,远近之间,遇境即际,兴穷即止,坐不着论宗佳耳。人乃谓陈子昂胜之,何必,子昂宁无感兴乎?”(卷三)“乐府之所贵者,事与情而已。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徵事,而境皆不佳。”(卷四)“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卷一)“极自有法,无阶级可寻”,能融化一切材料,但要看不出融化之痕迹。务求其尽便不能佳。这比之前七子又进了一步。“前後七子”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然格调在语言中,古先之文,不易把握)3、 “唐宋派”的改弦更张唐宋派大致与後七子同时,主要成员有王慎中(1509-1559)、唐顺之(1507-1560)、茅坤(1512-1601)和归有光(1506-1571)。诸人皆严厉批评前後七子,甚而称其为妄庸。其实,他们也是复古派,只不过其思想来源、学习的对象、途径与前後七子不同。唐宋派深受宋明以来理学影响(如王慎中),尤其又受阳明学派的影响(如唐顺之),所以论文强调洗涤心源,发明圣贤之蕴,说三代以下,文无过於曾巩,诗无过於邵雍,而且其文学观还有一层阳明学派影响的痕迹,如说“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应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答茅鹿门知县二,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仍要求与理相合)。其次,七子论文重格调,格调是体现在语言文字中的,秦汉时代离明太远,语言隔阂太大,不易把握,而唐宋人之文则离明代更近,较易体会。再次,所谓法也较灵活。唐宋人作文之法,其首尾开合,经纬错综的好处,也易於体会。唐以下文,“以有法为法”,汉以前文,“法寓於无法之中”,“然而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则不容异也”(董中峰侍郎文集序)。这似乎也与道家思想、与阳明学派的影响有关。又,此说对桐城派有影响。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人,嘉靖进士,因忤逆当权,落职乡居五十年,有茅鹿门先生文集等)论文主要体现在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中。此书的编选,首先在昭示文统。在其序中,提出,古文所以为古文,因其能发明儒道,然儒学又不等於古文之学,二者必须结合,才符合孔子的旨远辞文的要求。这样,以八家为宗。上窥西汉和孔门文学之科,就建立起了文统。其次,茅坤认为古文是与道相盛衰的,而不是与时相高下。这是很通达的。再次,以八家为宗,指示门径,易於学习。“明文第一”:归有光的文学创作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晚年中进士,授长兴令,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有震川先生集)雍里先生文集序:“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於五脏之情也。”并希望於六经中求其心(可见与王阳明心与理合的关系),读书而得其神。归有光创作成就甚高。他在经解、序跋、赠序、墓志、祭文、论议等文体的创作中,以朴素简洁之笔写世态人情,风韵疏淡,多有成就。如西王母图序、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沈贞甫墓志铭、水利化、御倭议等。其写日常人伦,使览者恻然有隐,尤有佳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祭外姑文、尚书别解序等:嘉靖辛卯,余自南都下第歸。閉門掃軌,朋舊少過。家無閒室,晝居于内,日抱小女兒以嬉。兒欲睡,或乳于母,即讀尚書。兒亦愛弄書,見書輙以指循行,口作聲,若甚觧者。故余讀常不廢,時有所見,用著于録。意到即筆不得留,昔人所謂兎起鶻落時也。無暇為文章,留之箱筥,以備温故。章分句析,有古之諸家在,不敢以比擬,號曰别觧。余甞謂觀書若畫工之有畫耳目口鼻,大小肥瘠,無不似者,而人見之不以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讀書也,不敢謂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震川集卷二尚书别解序)其长实在情理相合。三、晚明诗文1、“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袁宏道与“公安派”李贽的童心说(与三袁有交往,李的焚书为袁氏熟知,三袁在文章中多有推崇。理论基础,思想启迪。另,商品活跃,市井风俗熏陶,佛学、小说戏曲等亦对其影响)。文学上则有唐宋派的影响(如直抒胸臆,本色,神理,以意役法等,口吻一致)。袁宗道(1560-1600,万历十四年进士1586,官至右庶子,有白苏斋集)、宏道(1568-1610,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稽勋郎中,有袁中郎集)、中道(1570-1623,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有珂雪斋集)。公安一派实自袁宗道发轫,宗道有论文(上下),反对七子及其末流一味模仿古人,认为七子无识无理,强调“从学生理,从理生文”,推崇唐顺之、归有光的文章。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将。其诗论的主要之点在於讲性灵和“变”,尚今尚俗,在叙小修诗中明确提出“性灵说”,其曰:“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又,雪涛阁集序曰:“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於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隄其隤而通其所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其诗文创作大致写其闲适之生活,如竹枝词、西湖、吴游记(万历二十四年写)等,皆清新洒脱。晚年袁宏道对自己的诗论有纠正,提出:“画有工似,有工意。工似者亲而近俗,工意者远而近雅。作诗亦然。余此诗从似而入意者也。”(风林纤月落四首题後)袁中道论文主中和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浑融蕴藉。对宋诗亦有肯定(有宋元诗序)。其作诗如李白祠、游百泉、游居柿录、三湖杂咏等,文如西山十记、游岳阳楼记、游清溪记等,如诗如画,轻灵有趣。总之,其诗文有一定成就,有纠正七子之功,然弊病是鄙俗轻率,极肤极熟。2、“幽深孤峭”:锺惺、谭元春与“竟陵派”锺字伯敬(1574-1624),竟陵人(今天门),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有隐秀轩集,与谭元春合编古诗归、唐诗归。谭元春,字友夏(1586-1637),有谭友夏合集。锺是公安派人雷思霈的弟子,其与谭曾受公安派独抒性灵和尚今尚俗观念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二者也有一个重合的时期。然二人都曾卷入晚明党争,是其在文学上转而追求幽深孤峭的动因之一。锺氏个性如含冰霜,不与世俗人交,谭氏科举屡不得意,死於应试途中,其生性居心托意,本自孤迥。二者编书主张在精神上求变,七子、公安都失在不求古人真诗,因提出矫正的办法是“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於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於寥廓之外”(诗归序)。覃思苦心,寻味古人微言奥旨,开我之眼界,求奇趣别理,走向以凄声寒魄为致,以噍音促节为能。此举锺惺夏梅说为例: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於无花之时者也。纺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於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於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於叶。何者,舍叶无所为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春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於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辨焉。此咏夏梅意也。(隐秀轩集卷三十六)再如谭元春的再游乌龙潭记: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宾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河荡。旋近钓矶,系筏垂下下,雨霏霏湿幔,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罗蔑无所惜,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飞雨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相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後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八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於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是时风物倏至,耳不及於谈笑,视不及於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至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处,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韦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为七。(谭友夏合集卷十一)3、晚明小品文A、林泉高致(山水园林如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祁彪佳寓山注等、游记如徐霞客游记等)B、逸韵闲情(如高濂遵生八笺等)C、谐谑之风(如冯梦龙笑府、广笑府、古今谭概等)D、悲怆之音(如傅占衡吴陈二子选文糊壁记)4、“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复社、几社与陈子龙、夏完淳的诗歌创作明代社团可考者三百多家。崇祯末,张溥、张采建复社。初属文人社团,操持选政,批评文章,诗文唱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倡复古学,後亦卷入政治斗争,以东林後继自任,抨击对抗魏忠贤、阮大铖,其成员众多,影响甚大。清兵入关,或奋起反抗,或隐居山林,不与合作,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陈子龙、夏完淳等则成立几社,後并入复社。此社亦兼有文社和政治社团的特色。复社所谓复兴古学,就是指的尊经重史之学。张溥等经史著述甚多。陈子龙、宋徵璧编皇明经世文编、皇明诗选等,讲究经世致用。开启了有清一代的学风。在文学方面,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并作题辞。推崇屈原、司马迁,承继前後七子,又直接受竟陵派影响,复倡汉唐诗文,主张性情与才学统一。这对清初诗文的发展有直接影响。陈、夏皆殉明,壮志未酬。陈子龙的一生,朱东润先生以为可分三个阶段:名士(崇汉唐)、志士(中进士後,有责任感)和战士(乘时而动,遇时而发)(陈子龙及其时代),其创作也大致可分三段,早期多诗酒唱酬,中期多言志,忧时忧志,後期多表现其在艰难困苦中的战斗精神。举凡时事政治、民生疾苦、征夫思妇、男女恋情、友朋唱酬等,无不涉及。少过浮艳,中年老成,苍劲浑雅,如辽事杂诗八首,感怀八首,秋日杂感十首等。陈子龙为云间派之首,李雯、宋徵舆与夏完淳号称“云间三子”。夏完淳亦与其师相近,诗抒写其志,痛悼亡国,慷慨悲壮,凄怆感人。其馀如瞿式耜、张煌言等皆多悲壮之诗。云间派影响下尚有毛先舒、陆圻等“西泠十子”(毛有诗辩坻,大致尊汉魏盛唐和明七子)。四、八股文的意义 八股文或称制义、制艺、时艺、经义、时文等。八股文的兴起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定於明初,专取四书五经命题,仿宋经义,以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制义。初无定式,成化以後,更多地吸收骈文的体制,格式趋严。汉代对策不切实用,唐代以诗赋取士流於浮华,宋代兼之以诗赋经义策论,仍不免肤廓,故八股文的产生有它的理由) 八股文的格式。起承转合。起:破题(点明题意,主题,两或三句);承:承题(副标题,三句,承上启下),起讲(内容大意,进一说明题目用意。以上又总称为冒子。起讲之尾,有出题、过接或入手)。转:起股(虚比、起比)、中股(中比)、後股(後比)、束股(转合则寓於其中)。 八股文两例: 明金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题目出自论语学而:“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朱熹注: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於人者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也): 原圣人之闻政,有道焉以得之也(破题)。夫夫子之温良恭让,非以示人国而欲其政也,而人则自此感矣,权固在夫子哉。(承题)今夫国有大政,其君若臣相与商度於朝堂庙槛之上,非其亲贵,不得预也,而况异国羁旅之臣乎?今之诸侯,即好问周诹,不应至是,不应尽夫子所至之邦而皆若是。则尝於宾主相见之时,而观其感应不爽之机,其愿得奉教君子而就正有道者,非邦君之能与,而邦君之不能不与也。(起讲)夫子殆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者也。(过接)天下之震惊夫子,而以为异人,非一日也。初不料其意象乃在若近若远之间,及身亲之,而殆忘其为圣人也,忘则其心夷。(第一股)天下之想望夫子,而各以私度,非一人也。初不知其精神迥出言思拟议之外,比目接之,而始见有真圣人也,真则其神夺。(第二股,合则为虚比或起股)今之诸侯大抵多骄,既已令莫予反、行莫予违矣,从未见有草芥之人有身兼三才、气备四时之盛如吾夫子者,岂不厌薄而以为不足与谋,而要不能不大服吾圣人於一望之际,立锄其予智自雄之习。(第三股)今之诸侯大抵多忌,亦既各君其国、各子其民矣,从未见有四方之士具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之概若吾夫子者,岂不猜虞而以为未可与言,而要不能不深言吾圣人於立谈之顷,遽化其分疆绝界之心。(第四股,以上两股为中比或中股)盖其道大,则天下莫能容。往往心知其圣,终不能奉国以从,故貌合情疏,虽以父母之邦,不获自适其易世变国之心。(第五股)其诚至,则万物无不动。往往一见其人,则莫不输诚以献,故删诗修史,即以托迹之所,而亦深悉其兴衰治乱之故。(第六股,以上合为後比或後股)故若游说之士,探大人之意旨,而怵之以利害。(第七股)智谋之臣,窥人国之浅深,而获之以计数。此皆衰世之风,或得或失,岂足以语大圣过化存神之妙哉。(第八股,合为束股,以散句收结)(启祯名文简摩集卷一)清尤侗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破题)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焉哉。(承题)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锺情者正於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起讲)有如双文者乎?(领题或出题)最可念者,啭莺声於花外,半晌方言,而今馀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第一股)更可恋者,衬玉趾於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第二股)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於临去时遇之。(领题或出题)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於庭轩,纵观於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於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於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第三股)吾不知既去之後,秋波何往。意者凝眸於深院,掩泪於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於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於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第四股)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第五股)此一转也,以为多情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馀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第六股)噫嘻!(过接)招楚客於三年,似曾相识;(第七股)倾汉宫於一顾,无可奈何。(第八股)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於此下一转语。(收结)(载西堂杂俎)八股文的形式结构符合文章思维的一般规律。它又是各种文体和技艺的综合体(揣摩上意,类战国游士之说辞;指事说理,类似策论;代人立言,类似杂剧;讲说道理,类似经义;讲究对偶用韵,又兼有诗赋、四六的特点;起承转合,律诗中已隐含其意。其要将无甚高论的题目做得冠冕堂皇,对写应酬文、章表书记有帮助)。其讲究章法、句法,对明清的文学批评也有影响。五、明代的时调小曲北曲与南曲(明中期前七子中的北方的王九思、康海,南方的王磐、陈铎,北方的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尤其是後者,爽朗豪迈,成就较高。南方的金銮、梁辰鱼等)成化弘治兴起,嘉靖以後繁荣。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万历年间冯梦龙编挂枝儿和山歌。收录了当时流行的很多时调小曲(如锁南枝风情、急催玉等)。附:清代乾隆九年(1744)刊行的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是清代较早的时调小曲选集。乾隆六十年王廷绍刊行霓裳续谱,道光八年(1828)华广生编白雪遗音(其中马头调最多)。这些作品以抒情为主,反映的多是女性的爱情婚姻生活,有欢乐也有痛苦,往往新鲜活泼,真切感人。乙、三国水浒西游记:以下层民众理想中的英雄为叙述核心的明代长篇章回小说一、三国历史的通俗化和风教性:三国志通俗演义1、演义:演言与演事章太炎先生(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序:“演义之萌芽,盖远起於战国。今观晚周诸子说上世故事,多根本经典,而以己意饰增,或言或事,率多数倍。若六韬之出於太公,则演其事者也;若素问之托於歧伯,则演其言者也。演言者,宋明诸儒因之,如大学衍义;演事者,则小说家之能事,根据旧史,观其会通,察其情伪,推己意以明古人之用心,而附之以街谈巷议,亦使田家妇子知有秦汉至今帝王师相之业,不然,则中夏齐民之不知故国,将与印度同列。然则演事者虽多皮傅,而存古之功亦大矣。”范晔後汉书卷八十三周党传:“(周)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唐苏鹗苏氏演义考订名物。宋人真德秀大学衍义、钱时尚书演义等。元张性杜律演义(即後人嫁名虞集之杜诗虞注。注释语词,提示诗意)。明梁寅诗演义(申明诗集传)。演义:演言,对经义、经典的阐释。唐代变文。宋代说话(讲史)。将通俗小说称为“演义”始於三国志通俗演义。修髯子(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囤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隐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不待研精覃思,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是是非非,了然於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演义:按鉴演义,对正史或现实人物的通俗化叙述并吸收民间文学的成果。通俗性,风教性(治乱兴衰、人心性命,以佐经史)。演义与小说(演义在明代已成为一种文体概念。不限於篇帙长短皆可称演义。小说一词的使用普遍化。小说和演义皆指称通俗小说)。2、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与成书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提供了基本的史料。後汉书、世说新语等也为其提供了史料。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朱熹通鉴纲目也对成书产生了影响。大业拾遗记。李商隐娇儿诗。苏轼志林。霍四究。元英宗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卷(为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所取材,由史实、传说、民间说话向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过渡)。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藏日本天理图书馆,更简略)。金元时期三国戏甚多(赤壁鏖战、刺董卓、襄阳会、单刀会等约有六十多种)。嘉靖元年(152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240则,不分回,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後学罗本贯中编次”。万历二十年(1592)余氏双峰堂等刊本三国志传。明建阳等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叶昼所为)一百二十回。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清康熙刊本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评改本(修改、增删。贬曹。如曹后助兄斥献帝改为助汉而斥丕,增孙夫人投江而死,删诸葛瞻大战邓艾等。又整顿回目,修正文辞,削除论赞)。关於罗贯中。贾仲明续录鬼簿:“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王圻稗史汇编:“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罗又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儒家思想的下渗与市民阶层的情趣。七实三虚的格局。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处理。以蜀汉为中心、以魏蜀斗争为主线。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3、“七实三虚”:从三国志看三国志通俗演义A、情节结构: 由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到天下三分再到三国归晋,所叙大事与史实略合,一些具体的情节也多为有据。历史教科书。B、主要创作倾向:拥刘反曹与仁孝节义历史的积淀。三国志对太祖曹操、先主刘备和孙权的称谓。东晋习凿齿临终上疏有曰:“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略)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於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於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略)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起汉光武,终於晋愍帝,於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晋书卷八十二习凿齿传)通鉴纲目以蜀继汉祚。刘备总是仁厚谦让,礼贤下士,爱民如子,而曹操则阴险狡诈。如鞭打督邮原为刘备改为张飞(然亦有过处,如为关羽报仇事),曹操杀吕伯奢、杀王垢。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王昶传引王昶戒子书:“夫人为子之道,莫大於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於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於内,名著於外者矣。”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三国演义中写刘备、关羽、诸葛亮。C、战争描写 斗智斗勇,如赤壁之战。全景式战争描写。各具特色。军事著作。D、人物形象4、“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三国演义带来了明清历史演义的兴盛。余邵鱼列国志传(八卷226则,现存最早刊本为万历三十四年1606余象斗重刻本,全名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又有陈继儒评点十二卷本,内容相同。此书写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近八百年历史,主要依据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同时吸收民间传说及宋元以来话本小说和杂剧故事而成。是书文字简略,承袭三国演义处也不少,如管仲天柱峰灭戎草人借箭袭草船借箭。然它是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平话到孙庞演义的过渡)和冯梦龙新列国传(一百零八回。集中写春秋战国时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写齐桓公称霸,写信陵君窃符救赵,围下宫程婴救孤,蔺相如两屈秦王等抗暴御侮的故事,写了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等重大战役,郑文公掘地见母、烛之武退秦师、苏秦合纵六国等故事。清蔡元放又修改润色评注,成东周列国志)。“熊大木现象”:书坊主参与创作对通俗小说创作和传播的影响(三国演义嘉靖前仅有抄本流传。扩大了传播范围,以普通大众者为主要读者,调节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对通俗小说创作和评点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当然亦有负面影响。余邵鱼、余象斗皆书坊主)。说唐、说岳和杨家将系统的小说。熊福镇,字大木,号钟谷,福建建阳人,书坊忠正堂主。编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八卷89节(存嘉靖三十二年刊本,1553,题“金陵薛居士的本,螯峰熊仲谷编集”。主要叙隋亡唐兴数十年间的历史)。又(罗贯中原编)林瀚重编隋唐两朝志传十二卷120回(比熊氏书多了三十几回,叙贞观至唐末历史)。大唐秦王词话八卷64回(明万历间诸圣邻编,已接近散体小说)。隋炀帝艳史八卷14回(齐东野人编演,有崇祯三年1630年刊本。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等小说撰成)。隋史遗文十二卷60回(袁于令撰,有崇祯刊本。写秦琼和瓦岗寨等乱世英雄)。二书艺术成就有所提高。清康熙年间褚人获编四雪草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二十卷(叙隋文帝伐陈至唐明皇自蜀还都之事),甚为流行。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八卷80则(刊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王本传行状之实迹,按通鉴纲目取义”,反映南宋历史全貌,吸收传说、野史、戏曲中有关故事,多方面刻划了岳飞忠孝义勇的性格。是书多仿三国演义,如撰写宗旨,语言,引述奏章诏旨等,插入诗歌评论。此书还用评注形式刊行)。清乾隆年间钱彩有说岳全传,突出岳飞的事迹,成就超过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秦淮墨客(纪振伦)校阅、烟波钓叟参订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杨家将演义)(北宋时杨家将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继业有子延昭,(略)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儿野竖,皆能道之。”七虚三实。忠君爱国,攘夷,揭露权奸。小说整体较粗糙,然写穆桂英活捉杨宗保并强其成亲,大破天门阵等,写杨继业撞李陵碑壮烈自尽,十二寡妇征西等。在一般民众中影响极大)。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二十卷一百回,北宋志传十卷,熊大木编撰,与杨家将演义有参差。南宋志传陈继儒编撰。熊大木还有全汉志传十二卷,甄伟有西汉通俗演义,谢诏有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等。二、“史记而下,便是此书”:忠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A、本事、传说与大宋宣和遗事及水浒戏: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记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李若水捕盗偶成:“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忠愍集卷二)龚开宋江三十六赞并序:“宋江事见於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其事实,不敢轻为。及异时见东都事略中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略)余然後知江辈真有闻於时者。於是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盖其本拨矣,将使一归於正。义勇不相戾,此诗人忠厚之心也。余尝以江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超卓有过人者,立号既不僭侈,名称俨然,犹循轨辙,虽托之记载可也。古称柳盗跖为盗贼之圣,以其守壹至於极处。能出类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几乎?”其三十六人名依次为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学究、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尺八腿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火儿张横、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大致与後来水浒传中人物同(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罗烨醉翁谈录所记说话名目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夷坚乙志六载蔡居厚曾於宣和六年杀梁山泊降兵五百人。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元代水浒戏。明初杂剧五虎大劫牢。水浒传较大宋宣和遗事及水浒戏有很大的发展。B、作者:明高儒百川书志等著录水浒传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等谓罗贯中撰。亦有认为二人皆非水浒传作者的看法。C、繁本与简本:繁本今存较早较完整的百回本是万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汪道昆)序康熙五年重刊本,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本,无平田虎、王庆内容。一百二十回本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则增加了这些内容。金圣叹删改评点七十回本。简本有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刊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传评林102回。明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崇祯年间雄飞馆“英雄谱”本等,回目不一。简本与繁本的关系:两个系统,简先繁後(简本大约产生於元末明初)。因简本上图下文;简本回数不一而繁本皆百回本;回目不同,简繁文字有文野不同(如英雄谱本回目:豹子头判陆谦富安,林冲投王庄客向火,郓哥投知武松,武松杀西门庆;天都外臣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情节不同;文字有雅俗不同(如二十九回武松戏弄蒋门神妾,简本作:“便是主人家娘子相伴吃酒也不打紧,我终不然强奸他。”繁本作:“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繁本较简本忠奸主旨更突出。繁简之外,似仍有它本。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的吴从先的小窗自纪中有读水浒传一文,所载内容与繁简两本多有不同。D、版本流传的复杂性: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余偶阅一小说序,称施某尝入市肆,紬阅故书,於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味,十数载来为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实,中间游词馀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遂几不堪覆瓿。复数十年无原本印证,此书将永废矣。余因叹是编初出之日,不知当更何如也。”胡氏所见当为嘉靖本。万历年间天都外臣序水浒传又谓:“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各以妖异之语引於其首,以为之艳。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余犹及见灯花婆婆数种,极其蒜酪,馀皆散佚,既已可恨,自此版者渐多,复为村学究所损益。盖损其科诨形容之妙,而益以淮西、河北二事。赭豹之文,而画蛇之足,岂非此书之再厄乎?”(繁本百回本七十一回排座次真可图王霸业的话,百二十回繁本中改作早愿瞻依廊庙)。 水浒传是在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基础上,由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创作水平的提高有一个过程。2、江湖好汉梁山聚义性质的分析:各寨强人:少华山(朱武、杨春等)、黄门山(欧鹏、陶宗旺等)、清风山(燕顺、王矮虎等)、白虎山(孔明、孔亮)、桃花山(李忠、王通)等下层官吏:宋江、花荣、林冲、杨志、戴宗、鲁智深、等江湖游士:张青、孙二娘、时迁等富豪与失势贵族:卢俊义、柴进、地方势力:揭阳三霸(穆弘穆春、李俊李立、张横张顺)、晁盖、施恩、史进等折本商贾:吕方、郭盛等吃官司被逼上梁山者:武松、解珍、解宝、石秀、石勇、李逵等与梁山好汉有瓜葛、讲义气之人:燕青等被梁山好汉计赚入伙将领:秦明、徐宁等被俘官军将领:黄信、呼延灼、扈三娘、关胜、董平等3、“替天行道”与“忠义双全”的创作主旨所谓替天行道主要是指扶危济困、仗义疏财,即惩治权豪势要,捉拿奸夫淫妇,主持公道,保护孝子节妇,正风俗明教化。七十回後指征辽,平田虎王庆,平方腊。有积极意义。水浒传中前七十回写义,後则写忠(七十一回改聚义厅为忠义堂等);写义多精采,写忠则逊之(战争场面描写亦拙)。4、 关於招安招安的背景。宋太宗时柳开行招安奏效。宋真宗时曾下诏招安王均。南宋辛弃疾曾招安茶商军赖文政。终有宋一朝,各类民众武装反抗者有近三分之一被招安。在小说中也并非宋江一人要招安。宋江起兵被招安并去打方腊既为史实,则施氏等不必去改此结局,而只须将宋江等所为纳入忠义双全、替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 acm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4江西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中国石化玉溪澄江石油分公司加油员招聘3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山东职业学院第一批高技能人才招聘10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三类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植物学唇形科
- 2025年马鞍山当涂县中小学校银龄讲学教师招募81名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万得AI专项校园招聘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注册监理工程师模拟习题及答案
-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一章医学分子生物学绪论
- DB11T 1794-2020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技术规范
- 应急信息报送规章制度
- 商务专员培训
- 某港池航道疏浚和吹填造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质量为纲-华为公司质量理念与实践
-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新媒体视频节目制作全套教学课件
- 矿山企业采掘作业规程
-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背诵内容完整版
- CloudFabric云数据中心网解决方案-Underlay网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