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1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重点)2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讨论,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难点)3组织学生开展对乡镇、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使用说明】1. 依据大成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2-66页,勾画知识点,思考重难点,发现疑难点。2、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预习情况。3、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两个重难点问题。4、课时:1课时。基础案(5分钟)课前精读课本,规范书写,10分钟认真完成,课中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要点。一、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标出疑点1、服饰变迁:由拘谨、保守 、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男子服装的变化是,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后来西装传入,中山装形成。女子服装的变化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心潮女性的日常着装;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亲睐。2、婚丧习俗: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即1912年以后),开展“废止缠足”活动。婚姻习俗的变化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转变。3、居室建筑: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区开始出现欧式住宅,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4、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d)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 “衣,身之章也”5、下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业志愿者服装系列,你认为这些服装吸收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哪些元素?(a)“青花瓷”系列 宝蓝系列 “玉脂白”系列 升旗手服装 陶瓷艺术 刺绣艺术 服装艺术 书法艺术a b c d6、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c)温馨提示:把握图示材料寓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社会变革的推动 “欧风美雨”的影响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 b c d升华案(20分钟)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由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探究一:结合本课内容,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温馨提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综合分析。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领袖人物的影响也可归纳为: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二:分析慨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巩固案(10分钟)巩固强化,b、c类问题独立完成,a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一选择题a类题1 1840年初,王韬到上海时惊叹道:“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飘渺云外。”这反映了中国 aa.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地区 b. 北方城市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c.南方城市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d. 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出现a b c d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羊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ca. 服饰的变化 b. 洋货倾销中国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点拨: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注意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b类题4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b )时期 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 b c d5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式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了(b)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c类题6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7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b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8在清末民国初年,在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是(a)a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自称“朕” 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照片 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英国人阿绮德立德在蓝色长袍的国度一书中叙述过这样两段话;在福州的一次集会上,许多女士都说见到过一个女孩,因为裹脚而失去双脚。一位中国海军军官的妻子说:“何止一两个,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一双脚从坏死到脱落,其间的痛苦简直难以想象。此次集会上,有47位女士加入天足会,有一位还介绍了她如何拆了裹脚布。在当地一家主要的华文报馆里,一位年轻小伙子向我鞠了一躬,说:“我妻子和姐妹都不裹脚了。”温馨提示:分析原因思路开阔,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请回答:1缠足的陋习给妇女带来了哪些痛苦和不便? 缠足的陋习使妇女行动不方便,肉体极度痛苦,甚至可能使人致残、致死。2封建制度下,女性地位低下,请再举出两例说明这种情况。 丧夫的妇女不能再婚,普通妇女不能接受教育和做官等。3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在缠足问题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什么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缠足的危害,已经开始反对缠足。这种变化发生在清末民初,民国时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4请分析当时社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西俗、西政逐渐被国人接受;加上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推动了西俗在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