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8课 张居正改革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8课 张居正改革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8课 张居正改革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8课 张居正改革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8课 张居正改革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8课张居正改革 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 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2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内容。3正确认识张居正改革的作用。 一、背景1时代的呼唤。明朝中期以来,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和社会矛盾尖锐。其中,外患主要表现在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的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2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大权在握,推行新法。二、内容1整顿吏治。(1)措施。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2加强边防。(1)内容。“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2)作用。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清丈田地。(1)原因:明中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4“一条鞭法”。(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2)内容: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3)作用。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简化手续,限制地主和官吏舞弊。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稳定了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三、结果:失败1表现: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2原因。(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张居正的劝教约束早怀不满。(2)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以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3)张居正策略失当,结怨太多。3平反昭雪。张居正执政的十年,确为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至明末天启、崇祯朝统治濒临瓦解之际,朝廷为他平反昭雪,重新恢复名誉。 命题视角一对张居正改革结果的思考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a bc d解析:张居正死后遭保守派反扑,法令被废,改革毁于一旦。但至明末,朝廷终于想起这位当年的“救时宰相”,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答案:a点评:对于改革的评价是重要的考查内容,既考查了对改革措施所起作用的掌握,又考查了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方法。考查基础知识和考查历史相结合,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顺应课程改革时代趋势。命题视角二对张居正改革内容和失败原因的理解穿越时空,你主持面对面节目,采访张居正。主持人:张首辅您好!您辉煌的成就在于您的改革。当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百病丛生、步履蹒跚的危难之际,作为治国能臣的您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力挽狂澜,一度使大明王朝出现中兴之象。您能简单谈谈您是如何做的吗?张居正:针对当时内外交困的危局,我主要从政治、边防、经济三大方面入手变革。(1) 在政治方面:_(2) 针对边防残破:_(3) 针对土地兼并:_主持人:可惜的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您的鞠躬尽瘁毕竟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改革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在您看来,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4) 我认为:_ (5) 主持人:在我们后人看来,您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_。解析:前三问结合张居正改革的措施作答,注意要简练概括,并要简要叙述影响,第(4)、第(5)问结合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作答,而且要注意限于阶级局限,张居正不可能分析出失败的根本原因。答案:(1)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严格奖罚,主张唯贤是用,坚决裁减冗员。(2)“内修守备”,增强军事力量、完善防御体系;“外示羁縻”,节省大量军费、增进蒙汉交融。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3)清丈土地,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各项杂税合并,增加财政收入。(4)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他们的反攻倒算;明神宗的蜕变,日益昏庸腐化,下诏废弃新法这是主要原因。(5)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吏治的腐败又与封建君主专制密切相关,所以您的改革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d)蒙古族不断南下劫掠政府财政危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葡萄牙侵占澳门a b c d解析:明朝中期面临内外交困的危机,是外部危机,是内部危机。2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根本着眼点是(a)a尊主权 b课吏职 c信赏罚 d一号令解析:尊主权就是要树立朝廷的尊严,这是改革的前提基础。3下列符合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情况的有(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在试行后向全国推行在推行过程中克服了重重阻力 一条鞭法成效显著a bc d解析:本题的考查点是一条鞭法,目的在于考查其显性与隐性知识,如就是隐性知识,而就是教材明显体现出的知识,答案为b项。4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之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d)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行商而致富,这与d项密切相联。5下图为根据明代时期名相张居正的历史事实改编的古装政治题材大戏张居正剧照。在剧中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因为(c)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没起到应有的作用c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张居正的去世解析:张居正变法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6下列各项属于张居正改革内容的是 (c)实施边防新政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整顿军队与科举a b c d解析:整顿军队与科举属于王安石变法内容。7据张居正传(第三册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a)a农商并重 b重商抑农c扶持商业 d重农抑商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材料二明代中期,各地书院兴起,士大夫讲学之风日兴,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天下书院”的行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一条鞭法”的表现,由“李贽”可判断新思潮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第(2)问结合“一条鞭法”的影响和“禁讲学、毁天下书院”的消极影响回答。答案:(1)表现:合并赋役项目,统一征收银两;以田亩多少为主要征收标准;允许纳银代役。新思潮:批判传统僵化的儒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2)“一条鞭法”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兴盛的现实,放松了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但其“禁讲学、毁天下书院”的行为,钳制和阻挠新思潮的兴起,强化了思想专制。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史张居正传说:“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请回答:结合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分析明史张居正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否真实。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即可。答案: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三个方面:整顿吏治,颁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政令畅通。实施边防新政,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改善了汉蒙关系,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明史张居正的评价是真实的。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万历六年(1578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万历七年(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正税)、派办(附加)京库岁需与存留(留置地方)、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述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2)张居正为赋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判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的赋役制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组织答案。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一回答。第(2)问阅读材料可得。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1578年(万历六年)”可判断“万历九年”指1581年。答案:(1)重点:整顿赋税制度。措施:丈量土地。效果:比较彻底,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2)政策:一条鞭法。(3)时间:1581年。 影响:新法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的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1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17岁时就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559年,戚继光从浙江义乌一带招募了3 000余人,主要以农民和矿工为主,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戚家军”。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后率戚家军南下福建,与福建总兵俞大猷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危害已久的倭患逐渐被荡平。1568年,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务,领兵镇守北部边关。他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创建了以火绳枪炮为主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辎重营,并使各营成为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协同作战的合成军。同时,在旧长城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在重要地段修筑重城重墙。并在长城沿线创建了空心敌台,从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坚固防线。他在北方御边的16年,“边备修饬,蓟门安然”。张居正改革失败后,遭到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158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