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教案二】第21课与朱元思书.doc_第1页
教学素材.【教案二】第21课与朱元思书.doc_第2页
教学素材.【教案二】第21课与朱元思书.doc_第3页
教学素材.【教案二】第21课与朱元思书.doc_第4页
教学素材.【教案二】第21课与朱元思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品中考网 第二十一课 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千五百年前,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史学却因私撰齐春秋得罪梁武帝,遭受焚书免官惩罚的文人,在一次游历浙西富春江秀丽多姿的山水之后,挥笔给朋友修书一封。岁月悠悠,书信的完整内容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只留下了看似随兴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而就是这段不足150字的短文,使我们有幸能够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依然感受到千年以前富春江秀丽的美景以及古人纵情山水的清高隐逸的情怀! 这个文人就是吴均,南北朝著名文学家;这段文字就是与朱元思书,脍炙人口的山水小品。面对美文,我们将如何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呢?这类写景抒情的文言散文鉴赏的方法无非两个字:读悟“读”是手段,“悟”是目的。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这是很有道理的,由于我们平时接触到文言文的机会并不多,对文言的字、词、句理解的程度,自然不会像白话那么显而易见,所以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体悟其精妙。这里说的读,不是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不能浮光掠影,而要钻进去,如同是在和作者一道吟味。古代私塾学童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场景,虽常常为现代人所调侃,但未尝不是他们读书进入情境的一种好的方法。与朱元思书这样短小精美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上做文章,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非读不足以发现文章的美妙!在鉴赏的各个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第一步:轻读悟境。初次接触文章,无论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作品熟悉的程度,都不适合我们大声地朗读文章,轻声慢读,疏通字词文意,在此基础上凭借文本,通过联想、想象,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去充实文章给我们营造的意境。把文字的描写转换成画面,从而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富春江上往日的风尘、雾霭全都没有了,有的只是青青一色,仅仅八个字就把清爽的秋天景色描绘出来了,把明净广阔的空间境界展现出来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异,异在何处?“缥碧”的江水 “千丈见底”,游鱼可数、细石可见衬托出江水的清澈明净。游鱼细石一动一静,似乎历历在目。而富春江的激流又是另一番风姿: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头像骏马在奔驰。江水流速之快,浪头之大,气势之雄伟,我们可以从“甚箭”“若奔”中感受得到。这种惊心动魄的美和平静的江面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如果说前四句使人有一种文静妩媚之美感的话,那么这二句是粗犷骠猛之美。在这里,水色、水深、水清、以及它的奔腾的气势都突现了一个异字。奇山,又有何奇?“夹岸高山”让我们看到山势的险峻;山高气冷,一个“寒”字使人顿生寒意,既衬托出山势之高,也写出了林木之繁茂。山之奇,奇在“负势竞上”,奇在“争高直指”。拟人化的描写,更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分明是人间仙境。如此美景,令人视为之止,然而还不够,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真是天籁和鸣,空谷清音,把人们带进大自然的音乐世界!读到这里,我们不妨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构画出这样一幅图景:在山高林密的环境中,有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声声各异,自成天籁,简直就是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作者惜墨如金而又描绘甚工,真是有声有色,美不胜收。秀丽的美景,邈远的意境,不通过反复的诵读,是无法真正体会得到的。第二步:朗读悟情。借助朗读这一有声语言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满怀深情的朗诵,会令我们对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情感产生共鸣。骈文是一种十分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这一特点。本文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连缀成文,而且文章大量运用对偶句,“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本文又不同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表现出了可贵的创新。首先,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次,文章前半部分使用散句,如“自富阳至同庐,一百许里”,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骈散结合、疏密相间,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 这种文章的韵律之美,只有通过大声地朗读,才能领会得到。同时,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面对如画的山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小舟东西飘荡,而人只“从流”,只“任意”,一无挂碍。放舟江上,对景陶醉,山光水色,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涤尽身上所有俗世的尘埃,所有争名夺利和一切忧愁烦恼,皆烟消云散,不足道也。这山水的巨大的诱人魅力,足以使人产生隐居之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作者此中流露出来的回归自然、厌弃俗世的观点,有没有引起你些许的共鸣呢?第三步:默读悟意。通过上述解读,我们感受到了与朱元思书带给我们的如画的视觉美感和如歌的听觉盛宴,然而我们很难就此满足,默默地边读边想可以更好地理解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深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无穷的乐趣。六朝时的山水画家宋炳说,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言为心声,富春江边秀丽的山光水色,在作者心弦上弹奏出的清音,在他心镜上折射出的自然中内含的情韵,需要我们仔细聆听,细心玩味。一向沉湎于山水的吴均,在“风烟俱净”之日,于“天山共色”之中,泛舟于富春江上,恰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然而,山水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使“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吗?如果仅仅把文章的这一写法理解为为文的夸饰,那么不免流于肤浅。山水在六朝人文人心目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他们在山水中寻求身心的解放,人格的净化,山水寄托着他们理想的人格,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奇异独绝的人格会在对奇山异水那独绝之态的描写中转向深化。“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是对固执一己,以身殉物者的批判,正是照应了前文“从流”“任意”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相、无我的理想境界。与其说是山水引发了作者的归隐的感慨,不如说是归隐的愿望,使作者更衷情于这纯净的山水之美。又如:对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的赏析者认为,这几句写不写都可以,为本文的赘笔,果真如此吗?如果纯粹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说,此说似乎有理,已经抒发了议论,最后的写景似乎没有必要,然而仔细琢磨,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却是难以比拟的。如果说,前者的议论,只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厌弃的话,那么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那从小枝罅隙中漏下的一线日光,反衬出老树横柯遮蔽下,夹岸高山的“在昼犹昏”。我们看到一个无垠无际的时空,无终无始中,让人进一步深思:缘何要“任意”,因甚要“息心”。默默读来,细细想来,许多疑问会在思索中豁然开朗。作业:学以致用。游山玩水,人们往往局限于风景名胜,然而大自然中何处不是美,美中哪一点不跳动着生命的律动?你可以从一个院落、一座寻常小丘和一泓细小的泉流中发现你愿意发现的东西。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记述一次旅行,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所感。作家作品: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这篇短文是从南朝梁文学家吴筠写给他的好朋友朱元思的信中摘录的一段。吴筠曾得宠于梁武帝,并任史官,后因直言,一度被贬。虽然后来朝廷也曾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从官场倾轧中悟出了仕途的险恶,于是完全淡泊了功名。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阅读此文,不仅一起随着吴筠观赏了祖国的美好山河,也明白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文体特点: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内容上,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属骈文。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 g ,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集体收集并背诵写富春江的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苏东坡)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 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表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近日,我在教学过程中,品赏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文与朱元思书,我不仅被他那角度多变的手法,灵活精妙的构思,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为他那育人无痕的独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宠辱皆忘的博大胸怀所倾倒。 作者在文中极言了富春江的奇异美景之后,又设想了追名逐利、热衷于官场的人到这里来会引发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为什要这样写?因何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把这篇佳作赠送给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带着种种疑问,查阅了吴均的人生档案得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召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难得的山水游记,更是一篇与友人的书信。细读文句,品尝文章中心,联想作者才华出众,却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们不难推想出他作书和赠书的当时情形:作者赠书给朱元思,可以想见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并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则就与吴均难有共同的语言,更不可说是好友和需要赠书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骚多。“自古文人牢骚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与好友吴均相会与吴府,少不了要饮酒畅谈。酒过三巡,朱元思微带酒意,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叹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针砭时弊,牢骚满腹。几杯酒下怀,更是借酒浇愁,颓废踉跄,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吴均觉得实在是过意不去,想要劝解,觉得朱元思乃满腹经纶,与自己旗鼓相当,不知如何开口。沉吟良久,于是心生一计,返回书斋,挥笔写下了这篇山水游记。天色渐晚,朱元思告辞回家。临别时,吴均将所作书信双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游富春江,偶有所得,随作一文,不知妥否?还望兄台斧正。”朱元思虽醉眼朦胧,但心智尚清,接过书信曰:“岂敢,岂敢。”急切阅读后说:“妙哉!妙哉!真乃山水游记上乘之作也。何谈斧正,愿为珍藏。归去自当细细品赏。”吴均曰:“如此甚好。恕不远送,兄台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吴均赠书之事,随挑灯夜读,更觉得实在写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绝。细一品尝,顿时恍然大悟。自曰:“好你个吴均,你原是借此书劝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沦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当面说明,却要说让我斧正,实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与吴均相比,自觉惭愧。胸中之气,全然散尽。 拜读名篇,联想当时情形,自觉得有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育人需无痕。 结合文章内容,联想作者身世,推断赠书目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吴均劝解友人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助友人改正错误,自己用游记的形式巧妙的让读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点痕迹。这种育人无痕的教育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好好学习吗?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今天,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已经成为历史,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经过去。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师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又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背上个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如果对学生的过错和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教师又会背上玩忽职守的骂名。那么,当今的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尽职尽责,又不背上罪名和骂名呢?吴均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迹,实施和谐育人。正所谓“转化学生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果敢的勇气,还需要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而且需要恰当地把握出奇制胜的战机。”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资源、情景、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心,又能够达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目的。这才是高明之举啊! 启示之二:不要尽信书。 课文后一个练习题为“作者在极言富春江的奇异景色后,为什么要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奇异景色之后,转到抒写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说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期盼仕途腾达的人产生隐居之想。作者触景生情,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 从作者自己悲惨的遭遇、博大的胸怀、巧妙的构思、赠书的行动看,作者的写作目的远非于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众的才华,也不是说明奇异的山水能够让人升华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仅仅是表白自己向往大自然的心理。从中很可能是隐含着励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许是要借此勉励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们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还有可能是歌颂富春江壮丽的山水,表达自己赞美之情。或者说明自己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只按照参考书中的答案,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全面、准确把握中心。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示之三:无需牢骚 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牢骚多”。但是吴均自幼好学而才华超群,像这样一个为大文豪,在遭到罢官免职的遭遇之后,他泰然处之,从来没有半点牢骚,淡泊明志。而且还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怀劝戒自己的朋友忘却名利,回归自然。这难道不足以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吗? 今天的教师,用古人的准则,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半个文人”,但是就是这“半个文人”当中却有不少人爱发牢骚,总觉得自己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