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八 现代生物科技 第1讲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课件.ppt_第1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八 现代生物科技 第1讲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课件.ppt_第2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八 现代生物科技 第1讲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课件.ppt_第3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八 现代生物科技 第1讲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课件.ppt_第4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八 现代生物科技 第1讲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016高考导航 适用于全国卷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考回放 1 2015 高考全国卷 t40 15分 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 p 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 由305个氨基酸组成 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 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 改变后的蛋白质 p1 不但保留p的功能 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 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上述资料可知 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 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 进行改造 氨基酸序列 或结构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 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 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 基因或合成 基因 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 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 的复制 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 即 3 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 通过 和 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据此获得基因 再经表达 纯化获得蛋白质 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 进行鉴定 p p1 dna和rna 或遗传物质 dna rna rna dna rna 蛋白质 或转录 逆转录 翻译 设计蛋白质的结构 推测氨基酸序列 功能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 2014 高考全国卷 t40 15分 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 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 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 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 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 理论上 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 基因 而cdna文库中含有生物的 基因 2 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 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 再从中 出所需的耐旱基因 全部 部分 筛选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 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 的体细胞中 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 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 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 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是否得到提高 4 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 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 1时 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 填 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或 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乙 表达产物 耐旱性 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 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 子代中耐旱和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 1 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说明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为杂合子 因此可推测该耐旱基因只整合到了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2013 高考全国卷 t40 15分 甲 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 甲含有效成分a 乙含有效成分b 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 可取甲和乙的叶片 先用 酶和 酶去除细胞壁 获得具有活力的 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 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 组织 然后经过 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这种培养技术称为 纤维素 果胶 原生质体 愈伤 再分化 或分化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 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 多倍体是指 假设甲和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 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3 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 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 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 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胚状体 不定芽 顶芽 腋芽 答对其中一个即可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细胞内含有原物种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够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产生可育的配子 3 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 不定芽 顶芽 腋芽等 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文库 较小基因 逆转录酶 耐热的dna聚合酶 启动子 终止子 rna聚合酶 终止转录 3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农杆菌转化 花粉管通道 显微注射 感受态细胞 mrna 抗原 抗体杂交 dna分子杂交 2 细胞工程的几个流程图比较 细胞 接触 原代 传代 原生质体 脱分化 愈伤 有丝 早期胚胎 b淋巴细胞 杂交瘤 命题点1基因工程及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目的基因的获取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农杆菌转化法 细胞质 染色体dna t dna片段 内部 植物组织培养 黏性 磷酸二酯键 b 1 目的基因应插入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的部位 2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没有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3 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 繁殖快 多为单细胞 遗传物质相对较少等 4 一般情况下 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含有目的基因的片段 但有时可用两种限制酶分别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 以避免质粒和质粒之间 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 5 标记基因的作用 筛选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6 受体细胞常用植物受精卵或体细胞 经组织培养 动物受精卵 一般不用体细胞 微生物 大肠杆菌 酵母菌 等 7 启动子 dna片段 起始密码子 rna 终止子 dna片段 终止密码子 rna 1 2015 吉林长春市高三监测 t40 2 4 d作为除草剂在农田中大量使用 研究认为它是某种淋巴癌的致病因子 为降低2 4 d的危害 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能高效降解2 4 d的基因工程菌 请回答 1 在农业生产上常会使用 浓度2 4 d进行麦田除草 在杀死杂草的同时却不会对小麦生长造成损害 原因是 高 不同植物对2 4 d敏感程度不同 2 从被2 4 d污染的土壤中得到能降解2 4 d的细菌 从该菌中提取rna 构建 文库 进一步获得目的基因 3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是 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 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 然后在 酶作用下进行延伸 如此重复循环多次 使目的基因的量呈 形式扩增 4 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中要有标记基因 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 欲知基因工程成功与否 需要进行 水平的检测 有时还需进行 水平的鉴定 cdna 部分基因 taqdna聚合 指数 2n 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分子 个体生物学 个体 2 2015 广西南宁 桂林 柳州 玉林高三适应性检测 t40 下图是获得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流程图 请据图回答 1 图示获得大量目的基因的方法是 2 图中过程 采用的方法是 为使过程 中的受体生理状况适宜 可用激素对受体进行 处理 pcr 显微注射法 同期发情 3 构建重组ti质粒的过程 中需要用到的dna连接酶 根据来源分为两类 t4dna连接酶和e colidna连接酶 但这两种酶的作用有所差别 只能连接双链dna的黏性末端 而 既可以连接双链dna的黏性末端 又可以 缝合 双链dna的平末端 4 若过程 导入莴苣的体细胞中 则需要通过 技术才能获得转基因莴苣 该技术的原理是 5 检测转基因莴苣中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所采用的分子水平检测方法是 e colidna连接酶 t4dna连接酶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抗原 抗体杂交 命题点2克隆技术及伦理道德问题 流动性 获能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促性腺激素 细胞壁 纤维素酶和果胶 离心 振动 电刺激 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植物组织培养 生长素 杂交瘤 特异性抗体 选择 3 d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密码子 人工合成 dna分子杂交 纤维素酶和果胶 聚乙二醇 脱分化和再分化 植物 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 激素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打破生殖隔离 灰 胚胎移植 冷冻 低温 液氮 内细胞团 体 乳腺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药物生产 优良种畜的培育与扩大 治疗性克隆 拯救濒危动物 答案合理 不与前一空答案重复即可 骨髓瘤细胞 抗原刺激过的b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