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单元测试b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领导农民暴动起义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 b c d3. (2012海南高考)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4.19世纪末,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 b. c. d.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6.“(7月9 日)命各部院堂官督司员将该衙门则例删改(8月2 日)命各省督府整饬吏治,考核属员(8月30 日)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河南总督,及京外大小冗员。”上述所引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的片段,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戊戌政变 d辛亥革命7.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此语说明光绪帝()a.要挽救民族危亡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c.要向西方学习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8.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9.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10.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变法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最高统治者变法的愿望迫切d.变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11.在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12.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二、非选择题(13题16分,14题10分,15题16分,16题10分)1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6分)材料二 下图为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6分)(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请完成:(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6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4分)15.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4分)(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4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参考答案:1.c解析: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一部分先进人士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和文化,所以要想使中国真正富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c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3.b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抵御外来侵略,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其思想不具有“即中即西”的特点,故a项错误。康梁的维新思想一方面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一方面受封建旧思想影响,具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特点,故选b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们的主张主要来自于西方,不具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特点,故可排除c项和d项。4.d解析:19世纪末维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显著发展: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实践上则是从著书立说发展到政治运动。5.d解析:联系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日本政体特点,可知本题选d。6.b解析:从材料信息“考核属员”“裁撤及京外大小冗员”等可判断出材料所叙述事件是戊戌变法。7.c解析:从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补我所未及”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为人民改革政治。8.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9.b解析:从材料信息“所愿者皆虚”可看出谭嗣同此时虽已认识到维新派的一些主张脱离了实际,但也说明了维新派对群众了解甚少。“一无可冀”表明此时谭嗣同的迷茫,为找不到出路而困惑,但材料并没显示出谭嗣同放弃变法、投降或革命,故a、c、d三项错误。10.a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政府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提出许多建议。康有为的叙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11.a解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12.c解析: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康、梁等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3.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6分)(2)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救亡图存;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戊戌变法结果失败;戊戌变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6分)(3)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4分)14.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6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仿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4分)15.答案:(1)中国:主要购买和使用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军事产品。日本: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4分)(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4分)(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4)激发了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