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史话 从石油.doc_第1页
石油史话 从石油.doc_第2页
石油史话 从石油.doc_第3页
石油史话 从石油.doc_第4页
石油史话 从石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史话 从石油“七姐妹”到超级六巨头 从石油“七姐妹 七姐妹”到超级六巨头 石油史话 从石油 七姐妹 到超级六巨头摘自:国际石油经济 王才良 编者按:现代世界石油工业以 1859 年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以自制的 顿钻钻机成功钻出石油为标志,至今年已经 150 周年。150 年来,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重要的能源,在给人们的经济 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一个焦点。石油工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国 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它的发展历程既是石油资本、石油技术、石油市场的发展史,更是石油企业的成长史。以史为镜 知兴衰,以人为镜知得失。从本期起,本刊开辟“石油史话”栏目,以期使石油史学研究为当今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服务。 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把握趋势,为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石油工业实践提供借鉴。 一、“七姐妹”与六巨头 20 世纪 5060 年代,垄断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的,是七家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号称石油“七姐妹”。它们 分别是美国的埃克森(Exxon,原名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Jersey) 、皇家荷兰壳牌石 油公司集团(Royal Dutch/Shell Group of Companies) 、英国石油公司(BP,British Petroleum, Ltd.) 、美孚(Mobil, 原名纽约标准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York) 德士古 、 (Texaco, 原名得克萨斯公司, Texas Company) 、 雪佛龙(Chevron,原名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 of California)和海湾石油公司(Gulf Petroleum Corp.) 。1980 年它们全部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企业 500 强中的前 10 名。不仅如此,它们的触角遍及全世 界,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工业从勘探开发到油气储运再到炼油销售。在 60 年代,世界上除了社会主义 国家和北美洲以外,几乎所有地区的大型油气田和油气管道都是属于石油“七姐妹”的,绝大部分的炼油与销售能力也掌 握在它们手中。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石油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石油“七姐妹”中的埃克森与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 孚(ExxonMobil) ,成为一家遥遥领先于其他石油公司的特大公司。海湾石油公司被雪佛龙兼并。英国石油公司也兼并 了多家大中型石油企业,其中包括“七姐妹”以外的世界最大独立石油公司阿莫科(Amoco,原名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Indiana)和阿科(ARCO,大西洋富田公司,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壳牌继续壮大。法 国的两家国有石油公司道达尔(Total)和埃尔夫(Elf)合并,并兼并了比利时的菲纳(Fina)公司,组成了新的道达尔 公司。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和菲利普斯合并成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 。这六家新的特大国际石油 公司的年营业额均在 1000 亿美元以上,远高于排名于其下的其他公司这些公司中最大的埃尼(Eni) 、雷普索尔 (Repsol)年营业额只有 500 亿600 亿美元。因而,称这六家新的大石油公司为“超级石油巨头”(Super Oil Major) 便顺理成章了。 这六大超级石油巨头中的前四家是由原“石油七姐妹”重组、演化而来的,后两家则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 资产重组的产物。这种重组,即兼并组合的进程,至今仍在继续。此外,一些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也在继续其上下游 一体化、国际化的进程,其中有几家也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内发展壮大成新的“巨头”,乃至“超级巨头”。 这些巨头和超级巨头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核心和骨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有如今这么大的影 响力,它们功不可没。在今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它们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七姐妹”的形成与发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七姐妹”初步形成(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20 年代) 1859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了美国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业。1870 年出现了洛 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 20 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行业垄断性的石油托拉斯 标准石油托拉斯, 也是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19 世纪 8090 年代,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80%, 而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着美国 30%的石油产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 85%以上的石油炼制和油品的生产、出 口。它在美国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区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当初就是标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约州、 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 引起了政界、 媒体界的不满, 19 世纪 90 年代起, 从 标准石油公司不断受到诉讼。 1911 年,在罗斯福总统的主持下,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各自独立经营的 34 家地区性、专业性子公司。 分离出来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继承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资产, 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 它的下游 (炼 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20 世纪 2030 年代,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 (Humble)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 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 60%的股权;在南边它进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 1932 年购买了印第安 纳标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资产。这样,到 30 年代后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成为世 界第一大石油炼制商、第一大油品销售商(营销网络遍及西欧、东南亚、北美) ,而且成为第一大原油生产商,确立了 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本来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子公司,它的灯用煤油很早就进入了中国 市场,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优势在下游,早就在欧洲、亚洲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标准大家庭” 独立出来后,不久便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有下无上”的石油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它收购了当时美国一家 名为马格诺利亚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标准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标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区性的是上下游一 体化的公司。它的优势在上游,1919 年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 26%。 另外两家美国石油巨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纺锤顶(Spindletop)油田。1901 年,这里的高产井喷涌出 的强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只有属于得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萨斯公司(即 后来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依托得州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大量油 气发现,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 壳牌集团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皇家荷兰石油公司,1886 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找到并开发印尼第一个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炼油厂、第一条输油管线和第一座码头。另一家 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靠运输、销售俄国巴库石油起家,1896 年在婆罗洲找到一个油田,建了一座炼油 厂,并在远东有庞大的石油运销体系。1907 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皇家荷兰壳牌集团。20 世纪 20 年代初,它 兼并了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 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 它在委内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 20 年代在马拉开波湖以东发现了大油田,成为委内瑞拉(30 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石油公司;与此同时, 它进入罗马尼亚(当时欧洲第一大产油国) 、美国(当时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 ,最终成为最国际化的上下 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发迹于伊朗。它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于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英国政府在其中 投资,并控股 40%。它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壮大。 到 20 世纪 20 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 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 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第二阶段:“七姐妹”的“联姻”与卡特尔的形成(20 世纪 20 年代末50 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 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 这个卡特尔的“奠基式”是 1928 年由壳牌领导人发起的阿克纳卡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壳牌、BP、新泽西 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 并且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以美国得 克萨斯海湾出口原油的价格加运费为基准。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 何时候都将保证成本高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更多。随后, “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参加了“阿克纳卡里协定”。 同在 1928 年,在美国政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英国政府被迫“开放”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改组土 耳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泽西与美孚(最初还有海湾等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法国石油公司、BP 和壳牌各持有 23.75%的权益, 其余 5%权益留给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本基安。 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个产 油国家联手投资,共享资源。竞争者在这里成了合伙人。根据它们的秘密协定(“红线协定”),在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范 围内,各公司不得独自开发其石油资源。后来,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塔尔、阿联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 独家经营权,从而使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资源。 1932 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并且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萨斯 公司拉进来,双方各持股 50,组成合资公司美国阿拉伯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 。1948 年,经过一 番勾心斗角的争斗,美国另两个巨头新泽西标准和美孚公司撕毁了“红线协定”,加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开发。控制了 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阿美石油公司成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 年,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手,取得覆盖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组成对半合营的科 威特石油公司(KOC) 。 1954 年,美英政府策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主张国有化的伊朗摩萨台政府,取代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统天 下”的是美欧石油公司集团伊朗石油参股者财团。 英国石油公司保留 40%股权和作业者的地位, 壳牌获 14%的股权, 五大美国公司新泽西标准、加利福尼亚标准、德士古、美孚及海湾各得 7%的股权,另外 9 家美国小公司共享 5% 的股权。伊朗保留了“国家所有”的空壳。 除在上述中东地区互相“联姻”之外,1933 年,壳牌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按 5050 比例合资, 组成壳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欧洲开展上游活动。1938 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苏伊士运河 以东地区的石油资产合并,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孚联手,把在印尼的资产合并,组成 Stanvac 公司。为了共同开发尼日利亚资源,壳牌与 BP 组成 Shell-BP 公司。在拉美的委内瑞拉,海湾石油公司把它的 子公司梅因格兰德公司的一半股权让给了主要对手新泽西标准和壳牌公司。 这样,到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经编织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结成了“联姻”式、共为母公司的 亲缘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实实在在的卡特尔。 3第三阶段:“七姐妹”快速发展(20 世纪 5070 年代) 20 世纪 5070 年代,是“七姐妹”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迅速壮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七姐妹”在中东发现了几个大油田,没有来得及开发。中东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是在 50 年代前 后开始的。 伊朗于 1928-1938 年相继发现了加奇萨兰和阿贾加里两个特大油田,并在“二战”后正式投入开发。1958 年 和 1963 年又先后发现阿瓦士和马荣两个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产量不断攀升,1943 年为 1009 万吨,1950 年达到 3226 万吨,1963 年达到 5349 万吨,1970 年达到 1.0545 亿吨,1974 年超过 3 亿吨。 伊拉克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是基尔库克油田,“二战”后才全面开发。1953 年和 1961 年又先后发现鲁迈拉和 北鲁迈拉两个特大油田, 以及一批亿吨级 (可采储量) 大型油田。 伊拉克战前最高年产量约 400 万吨, 1952 年突破 1000 万吨,1954 年跃上 3000 万吨,1963 年突破 5000 万吨,1971 年达到 8327 万吨。 阿联酋 1958 年发现乌姆谢夫大油田,1964 年发现扎库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亿吨级大油田。阿联酋 1959 年开始产油,1968 年产油 2400 万吨,1971 年达到 5000 万吨。 沙特阿拉伯 1938 年到 1972 年相继发现可采储量亿吨以上的大油田 17 个,其中 10 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 7 个, 特别是加瓦尔油田,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 可采储量超过 100 亿吨。 沙特阿拉伯 1945 年产量只有 288 万吨, 1950 年为 2665 万吨,1960 年达到 5000 万吨,1965 年突破 1 亿吨,1970 年已接近 2 亿吨。 整个中东地区 1945 年的石油产量为 2565 万吨,1956 年达到 8600 万吨,1955 年 1.6 亿吨,1960 年 2.6 亿吨,1965 年 4 亿吨,1970 年高达 6.87 亿吨。 中东油田的特点是储量大、油层厚、单井产量高。美国平均单井日产量为 12 桶(1.64 吨) ,委内瑞拉平均单 井日产量为 225 桶(30.8 吨) ,而中东平均单井日产量是 5000 桶(685 吨) 。 1953 年, 来自中东的利润, 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 1.1750 亿美元, 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 6550 万美元,海湾石油公司 7600 万美元,纽约标准石油公司 3559 万美元。 1957 年,来自伊朗的利润,BP 8970 万美元,壳牌 2660 万美元,新泽西等 5 家美国石油公司各 1520 万美 元。 在 1948-1954 年的 7 年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从亚洲(主要是中东)赚得了 6.45 亿美元的利润。其 中,1954 年一年获得利润 1.17 亿美元,而它在亚洲的投资总共只有 1300 万美元。同一时期,它在亚洲的资产累计达 3.85 亿美元,每投入 1 美元,可以积累 29.61 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见一斑。1972 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资产额排名,七姐妹都 在前 11 名以内,其中新泽西标准第一,壳牌第二,资产额分别为 215.58 亿和 200.67 亿美元。按营业额排名,它们全 在前 15 名以内,新泽西标准、壳牌分别位居第二、第四,各为 203.975 亿和 140.6 亿美元。按资产额计,其余五姐妹 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湾、美孚、英国石油、雪佛龙。其中老七雪佛龙的资产为 84.84 亿美元,营业额 为 57.11 亿美元。 三、“七姐妹”体系的瓦解 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对“七姐妹”构成了强烈冲击,以致“七姐妹”巨头体系 瓦解。 1第一次大冲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形成及其活动 第一次冲击是 1960 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到 1970 年加拉加斯会议。欧佩克成员国第一次如此紧密地团 结起来,相互支持,同“七姐妹”为首的外国石油公司斗争,要求原油标价反映汇率变化,提高税率,增加利润分成。 20 世纪 50 年代,中东连续发现特大油田,石油产量增长很快。此时,苏联由于开发“第二巴库”,也把大量 原油投放西方市场,石油市场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意大利在发达国家中率先从苏联大量进口原油。50 年代末,出现了 市价低于标价的情况。1959 年,英国石油公司率先单方面把标价压下来,“七姐妹”立即跟进。1960 年,新泽西再一次 压低标价,“七姐妹”又一次跟进。标价直接关系东道国的收入,“七姐妹”事先不同产油国商量,其我行我素的做法激怒了 产油国。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支持下,五个主要产油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发起组成了石 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此后,欧佩克成员国发展到 13 个。欧佩克的团结、斗争,迫使“七姐妹”卡特尔不得不把标价恢复 到第二次压价前的水平。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前后,中东产油国共同斗争,迫使各国石油公司普遍接受委内瑞拉的“五五分成”原则。 原先石油公司的利润, 大体上产油国政府与公司是“三七开”, 产油国得到 30%, 改为“五五分成”后, 产油国可以拿到 50% 的利润。 1969 年,利比亚发生革命。新上台的卡扎菲政府率先向国际公司发动攻势,要求提高标价,增加税率。它 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迫使在利比亚的 23 家外国公司先后都接受了条件,即标价提高每桶 50 美分,税率提 高 5%,政府同公司的利润分成改为 5545。 由于担心利比亚的做法会引起“多米诺效应”,“七姐妹”把在中东的 23 家外国公司组织成“联合阵线”,共同对 抗欧佩克成员国,国际公司形成一个集团来同欧佩克谈判,各家公司不单独与产油国政府谈。如果哪家公司被产油国减 产乃至停产,其他公司就向它提供原油。但是由于欧佩克加拉加斯会议推广了利比亚的经验,导致这一策略完全失败。 海湾产油国首先迫使国际公司方面在德黑兰协议上签字,利比亚等地中海原油出口国又迫使公司方面接受的黎波里协 议。最后原油标价提高了,税率提高了,“七姐妹”在各产油国的控制地位被动摇,它们控制石油价格的特权也被剥夺。 2第二次大冲击:国有化浪潮 第二轮冲击波国有化,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欧佩克国家采取了一步走(接管)和分步走(参股)两 种方式。 1972 年 10 月 5 日,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大臣亚马尼率领海湾国家石油部长同相关石油公司在纽约签订参股总 协议。总协议规定,从 1973 年 1 月 1 日起,各产油国在相关石油公司中参股 25%,稳定 5 年;1979-1982 年,每年增 加参股 5%,1983 年增加 6%,达到 51%(标志着产油国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 ,然后保持到租借权期满(约 1990-2000 年) 。事实上,各国都加快了进度。科威特首先提前到 1974 年 1 月 1 日参股 60%,1975 年取得科威特石油公司 100% 的股权。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如法炮制。伊朗 1973 年让国际参股财团立即把经营管理权归还伊朗国家石油公 司,完成了国有化。伊拉克于 1972 年接管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所有权,1973 年取得巴士拉石油公司(伊拉克石油公司 在南部的子公司)60%的股权。在此之前,阿尔及利亚首先发难,1968 年 12 月初接管盖蒂石油公司 51%的股权;利比 亚 1970 年 12 月接收萨里尔油田中英国石油公司的一半股权,分别开始它们的国有化进程。委内瑞拉自 1976 年 1 月 1 日起,接收全部 20 多家外国石油公司的石油资产。这样,到 1976 年初,欧佩克成员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 化。 国有化对“七姐妹”的打击十分沉重。第一,几十年来高额利润来源的基础租借权合同全部作废,租借权 这种殖民主义性质的控制权从此消灭。第二,“七姐妹”的上游资产大部损失。除了在美国、加拿大的不受影响外,凡在 发展中国家的上游资产巨大的油气储量、高产量的油田、管道、储油设施、自用炼油厂、码头,统统被东道国收走。 第三,一批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走上舞台,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它们拥有大量的油气储量、巨大的原油生产能力、少 量炼油能力,占有本国油品市场(或成为本国市场的主体) 。“七姐妹”在世界石油工业中“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打破,不再 能肆无忌惮地掠夺产油国的石油、天然气。第四,“七姐妹”之间由于拥有租让权、股权而形成的血缘性的关系破灭了, 它们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巨无霸”,它们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转变为以竞争为主的关系。第五,“七姐妹”同产油国的关系, 不再是带有宗主国色彩的特权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通过产量分成合同或服务合同进行平等、互利 合作的关系。国际石油公司从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得到原油供应,向产油国提供资本、人才、技术帮助。 同 1972 年比较,1980 年“七姐妹”拥有的原油可采储量从 2844 亿桶(398.6 亿吨)减少到 274 亿桶(37.5 亿吨), 减少了 90%;在资本主义世界可采储量中的比重从 50%减少到 5%;它们所掌握的原油供应量,从平均每日 3035 万桶 (415.8 万吨)减少到 2043 万桶(279.86 万吨) ,减少了 32.7%;它们掌握的原油产量,由平均每日 2772 万桶(379.7 万吨)减少到 824 万桶(112.87 万吨) ,减少 70%。 不过,“七姐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于油价大大提高,其营业额和利润大大增加了。1980 年是“七姐妹” 销售收入的高峰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按销售额排序,它们占了前一、二、三、五、六、七、十位,依 次为:埃克森、壳牌、美孚、德士古、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海湾。埃克森的销售额独领风骚,突破 1000 亿美元;“小 妹妹”海湾石油公司为 264.83 亿美元。按资产总额排序,依次是壳牌(685.19 亿美元) 、埃克森(565.7 亿美元) 、BP (423.78 亿美元) 、美孚(327.05 亿美元) 、德士古(264.3 亿美元) 、雪佛龙(221.62 亿美元) 、海湾(186.38 亿美元) 。 按利润排序,名列第一、第二位的是埃克森(56.5 亿美元)和壳牌(51.74 亿美元) ,后面分别是 BP(33.37 亿美元) 、 美孚(32.72 亿美元) 、德士古(26.43 亿美元) 、雪佛龙(24.01 亿美元)和海湾(19.15 亿美元) 。“七姐妹”中,美国占 5 家,欧洲占 2 家,美国资本的优势明显。 四、动荡中产生的超级六巨头 从 1981 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 1“难过的年月”“七姐妹”变为“六姐妹”(20 世纪 80 年代前中期)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70 年代 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采,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 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进入 80 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 1981 年 3 月,油价由每桶 43 美元高峰下落到 29 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 升。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 70 年代得以接 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 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 1980 年到 1985 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 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 37%,原油加工量减少 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 12%,利润减少达 44%。 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采取紧缩措施。海湾石油公司做出决策,放弃国外业务,将业务 范围收缩回美国本土。 1982-1984 年, 它把在欧洲这个大市场的下游业务包括炼油厂、 加油站统统出售。 雪佛龙 1983 年宣布放弃在西欧的下游业务,以加强在美国的业务。埃克森与美孚出售了它们在 70 年代下半期现金购入的大量非油 业务,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规模油砂开发项目和美国科罗拉多的页岩油开发项目。 各公司普遍压缩炼油能力,关停低效高耗的小炼油厂和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 年与 1980 年相比,“七 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的炼油总能力减少了 27%,从平均每日 1605 万桶(219.86 万吨)减少到 1175 万桶(160.96 万吨) 。 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热潮。首先是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 36.5 亿美元并 购了美国的贝尔里奇公司。接着,德士古兼并了盖蒂;美孚兼并苏必利尔;英荷壳牌把美国壳牌变成了全资子公司;雪 佛龙兼并了海湾,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2三次石油价格暴跌与超级六巨头的最终形成(1986-2002 年) 1986-1998 年的 13 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价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这三次油价暴跌对石油 工业和石油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 1998 年的价格暴跌,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公司的兼并与重组浪潮, 促使超级六巨头最终形成。 (1)1986 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86 年,世界发生了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发起者是欧佩克中的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 原因是 1982-1985 年,为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欧佩克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却一直在拼命生 产,结果是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沙特阿拉伯为维护欧佩克的利益,在限产保价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当机动 产油国, 其石油产量从 1981 年的 980 万桶/日降至 1985 年的 318 万桶/日, 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却不严格执行限产纪律, 超配额生产,导致沙特遭受很大损失。1985 年 7 月,沙特宣布不再充当机动产油国,同年 12 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 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转而采取捍卫市场份额的政策。由此,产油国之间开展了油价战,1986 年 7 月阿拉伯轻油的现货 平均价从 1985 年 12 月的 26.92 美元/桶跌至 8.63 美元/桶。油价暴跌使欧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国的阿 莫科取代海湾石油公司)1986 年上游利润比 1985 年猛降 51.9%,营业利润下降 13.1%。 这次油价暴跌并非是世界消费萎缩引起,而是严重供大于求引起的。因此,当欧佩克决定从 1987 年 1 月 1 日起恢复限产保价政策,并确定欧佩克的参考油价为 18 美元/桶以后,油价就开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 年的经济衰退、油价大跌及其影响 1991 年 1 月, 世界发生了经济衰退。 当年世界 GDP 增长率降为 2.2, 其中工业国的 GDP 增长率仅为 0.3。 世界石油消费停滞在 31.35 亿吨的水平上。1992 年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营业额状况空前恶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 降,而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却一直在增加,油价呈频繁波动的状况。 同 1991 年相比, 1992 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下降 18.8%, 不仅是上游, 而且下游连同化工, 都陷入不景气。 1992 年埃克森的利润从上年的 56 亿美元降到 48 亿美元, 下降 14.8%; 美孚从 19.2 亿美元降到 8.6 亿美元, 下降 55.2%; 德士古从 13 亿美元降到 7 亿美元,减少 45%;壳牌从 1990 年的 66 亿美元降到 44 亿美元;BP 则出现几十年来未有 的艰难局面, 从赢利 8 亿美元变成亏损 4.6 亿美元, 导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R霍顿引咎辞职。 六大巨头中, 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1992 年的利润为 22.1 亿美元,比上年的 15.6 亿美元增长 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 资回报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 1992 年初及时分析了形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1993 年,世界 GDP 比上年实际增长 2.9,其中工业国增长 1.8,增长率均低于上年。由于欧佩克和非 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增加产量,1993 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美国 WTI 原油价格最低跌到 14.06 美元/桶。与 1992 年同 品种现货平均价格相比,WTI 下跌 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 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 6.9%。尽管原油和成品油价格 都下跌,但原油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厂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应较大,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来说,下游净收 入带动了总体净收入的增加。 (3)1998 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97 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 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 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而此时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 1997 年 11 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 200 万桶/日(1 亿吨/年) 。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尽管 1998 年欧佩克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减产,但仍未能 扭转油价的暴跌。全年 WTI 平均现货价格跌至 14.39 美元/桶,低点跌至 10.76 美元/桶,剔除物价因素,已跌到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为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实行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例如,1996 年,壳牌会同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 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BP 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 覆盖欧洲 43 个国家, 资产达 50 多亿美元,销售额近 2 亿美元。其中 70%股权属于 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 BP 经营,用 BP 品牌;30%股 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德士古、Star 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 超过 100 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 油能力达到 3850 万吨/年,加油站有 12000 家。壳牌与埃克森合并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 应商,市场份额达 25%。 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兼并。这一次的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显然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例 如, 1998 年, 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 BP 又于 1999 年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 世界 500 强之一的阿科。 1998 年 12 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 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 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 公司。2002 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 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 这样,2003 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 2000 亿美 元,分别达到 2370、2326、2689 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 1000 亿美元,分别是 1200 亿美元、1182 亿美元、1051 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国占 5 家,欧洲占 2 家。现在的六大超级巨头中,美国、欧洲 各 3 家,与“七姐妹”时期相比,欧洲资本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21 世纪以来石油巨头面临的挑战与具备的优势 1六巨头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进入了又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然而新挑战的出现,使六大巨头的日 子在将来也不会轻松。 以 OECD 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大为减少,经济增长速度 平缓(1%3%) 。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全世 界节能降耗呼声很高,这些新兴国家也不会重走高能耗的发展道路。因此,世界石油需求不大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国际石油公司必须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严峻挑战。全世界已经有上百家国家石油公司,其中包括主要石油生 产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它们拥有 70%以上的储量和产量,正在大力发展石化业和油品销售业,它们中的一部分正在国际 化,挤占超级巨头的“地盘”。国际石油公司为了取得原油供应,不得不同它们合作,而合作条件越来越苛刻。首先,产 油国要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实现对资源开发的控制权,体现主权,在与外国公司的合作中国家石油公司的持股要求达到 51%60%,有的国家把这称为新的“国有化”。其次,国际石油公司实行风险勘探,找不到油气时,勘探的损失往往由 公司自身完全承担;找到了油田,公司获利却由于与产油国签订的产品分成协议而减少。第三,利润分成大幅度向产油 国倾斜,产油国通过矿区使用费、所得税、利润油分成等,拿走 80%以上的利润,并且通过征收特别税,拿走大部分高 油价下的超额利润。 即便这样,竞争仍然很激烈。除了六大超级巨头,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还有一批大、中、小石油公司参与 竞争。其中,有实力单独向产油国投标,充当作业者的公司不多,但参股勘探开发项目的不少。还有一些国家石油公司, 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 在资本、技术、人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优势,加上它们比国际石油公司更 具活力,它们的国家同产油国有较好的关系,因此在资源开发中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中国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 国海油,俄罗斯的 Gazprom、Rosneft,印度的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 ,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Petronas) ,巴西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 ,还有越南与泰国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都已经加入了这一行列。 因此,国际石油公司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调整战略。第一,硬着头皮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接受苛 刻条件;第二,到发展中国家以外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去勘探、开发;第三, 向专业化的勘探公司买新增储量,或向别的公司买它们认为不很经济的储量(例如,在某地区孤零零的一个油田,或油 田的一部分股份) 。第四,向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地区或领域投资,如海上深水区、天然气(液化或生产天然气合成油) 、 非常规油气资源(如重油和油砂、煤层气)开发利用等。 2石油巨头仍有优势 虽然超级石油巨头不如当年“七姐妹”那么不可一世,但发展壮大的趋势还在继续。第一,它们拥有巨大的财 力。前面说过,它们拥有上千亿美元的营业额与资产额,每年上百亿美元的投资。第二,它们拥有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的 人才。第三,它们拥有经验。虽然专业技术服务不是它们的,设备制造不是它们的,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丰富实践,使 它们形成了高能力、高效率的团队,善于把世界各地、各企业最佳的技术、设备、器材组合到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里来, 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造价拿下项目。这三方面的优势,大多数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小独立公司是不具备或不足的。即便 是中国石油、Gazprom、Petrobras 这些实力相当雄厚、人才济济、技术有特色的国家石油公司,总体上也不能同它们 匹敌。 超级巨头的更大优势在下游。在这个领域它们拥有难以替代的长期优势。在 2007 年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