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若臧武仲之知 b闻义不能徙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富而可求也 【解析】a项“知”通“智”,c项“要”通“约”,d项“而”通“如”。【答案】b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都是并列、紧靠的意思。a项,讨厌/满足;b项,危难/端正;d项,好的东西/好好地。【答案】c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都是介词,用。a项,即使/虽然;b项,通“如”,表假设/表方式;d项,代词/主谓间的结构助词,不译。【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如不可求,从吾所好b饭疏食饮水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d非其鬼而祭之【解析】b项,“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吃”。 【答案】b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b见义不为,无勇也c是吾忧也d文之以礼乐【解析】d项是状语后置句,a、b、c三项都是判断句。【答案】d6名句默写。(1)富而可求也,_,_。(2)_,人不厌其笑;_,人不厌其取。(3)不义而富且贵,_。(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_,_。(5)君子之于天下也,_,_,_。(6)_,学之不讲,_,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答案】(1)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2)乐然后笑义然后取(3)于我如浮云(4)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5)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6)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徙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0题。(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不虚。b饭疏食饮水疏食:粗糙的饭。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成名:树立名声;得名于世。d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处所。【解析】d项,处:安居,可以理解为接受。【答案】d8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而可(以义)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b以(之)告者过也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d(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亦可以为成人矣【解析】d项省略的应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又文之以礼乐者”。【答案】d9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他在精神上也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解析】a项,“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错;c项,“鄙视富贵功名”错;d项,“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错。【答案】b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译文:_(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译文:_(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译文:_【答案】(1)吃粗糙的饭食,喝白开水,弯着胳膊枕着它,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2)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3)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无缺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服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服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注】桡:弱。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政廷:执法官。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c还车而返 还:退回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解析】还,应读xun,作“掉转”讲。【答案】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上句“辞”作“辞别”讲;下句“辞”作“拒绝”讲。b项上句“则”意为“那么”,连词;下句“则”加强判断,副词。c项上句“复”是动词,意为“告白”;下句“复”意为“仍旧”。d项两个“之”字,均为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13给画波浪线句子补充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解析】b项省略主语“子囊”。【答案】b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其节操不单单激勉于一代人臣。d选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解析】b项中“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错误。【答案】b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译文:_(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译文:_【答案】(1)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2)一国之主的忧虑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参考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名声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队到达都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荆王说:“允许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予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治理国家已有四十二代,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单单激勉于一代人臣。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正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执法官。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宫殿上说:“杀人的人,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