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单元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4份单元综合检测(三).doc_第1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单元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4份单元综合检测(三).doc_第2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单元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4份单元综合检测(三).doc_第3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单元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4份单元综合检测(三).doc_第4页
2014-2015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单元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4份单元综合检测(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三)本试卷分为卷(选择题)和卷(综合题)两部分,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1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不正确的是()A华北平原旱灾多发B台湾省地震多发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解析黄淮海平原主要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和地震,不是低温冷害。答案D2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B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D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解析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成正比,但防抗灾能力与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成反比。答案C3我国东南沿海灾害点位多,西北内陆灾害点位稀少,其主要原因是()A东南沿海防灾意识强,西北内陆减灾能力强B东南沿海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内陆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C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内陆受灾体少D东南沿海为季风气候,西北内陆为大陆性气候解析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故灾害点位多;西北内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受灾体少,故灾害点位稀少。答案C4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但低温灾害和雪灾比较严重的大洲是()A南美洲 B非洲C大洋洲 D欧洲解析欧洲的自然灾害以洪水和地震为主,类型较少,因其所处纬度位置较高,多低温和雪灾。答案D如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完成56题。5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A BC D6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A地震破坏 B滑坡C海潮侵袭 D暴雨56.解析第5题,处为浅海、沙滩,适合发展海水养殖业。第6题,从图中可知甲处为冲积、海积平原,地势低洼,且濒临海洋,所以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海潮侵袭。答案5.D6.C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根据表格判断79题。年代1950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重大自然灾害次数2027476382经济损失(亿美元,折算为1998年水平)3856901 2421 9295 3857.关于20世纪后50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叙述是()A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B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死亡的人数也越多C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D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820世纪后50年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大的是()A暴雨造成的水灾B台风形成的风暴潮C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D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9关于20世纪后50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几率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A BC D79.解析第7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增大。随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现在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以前增大,死亡人数较以前减少。第8题,干旱是危害范围最大,造成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第9题,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人类活动不仅能诱发自然灾害,增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也增大了其强度。答案7.C8.C9.D读19502008年世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分类统计表,回答1012题。年代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8年气象类131629447283非气象类7111819172010.由表中数据可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是()A增长变慢 B逐步减少C保持不变 D加速增长11气象类和非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A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加速增长,而非气象类近30年变化不大B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变化不大,而非气象类在逐渐减少C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缓,而非气象类基本不变D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不大,而非气象类加速增长12导致气象类和非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增长趋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活动进入平静期,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B全球变暖,气象类灾害的发生频率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C工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导致酸雨肆虐D人类填海造陆,导致海洋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1012.解析第10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气象类非气象类)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越来越大。第11题,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呈加速增长趋势,而非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在近30年(19691999年)间变化不大。第1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并且不断加速增长;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形成的灾害属于气象灾害;非气象灾害,如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比较稳定。答案10.D11.A12.B13自原始社会至今始终是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 B病虫害C海冰 D旱灾解析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有差异。在农业社会,人们主要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凡是对上述资源和农业生产构成危害的自然变异就属于自然灾害,B、D两项就属于这一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海上运输逐渐发展深入,近代海上石油钻井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海冰就逐渐成为自然灾害。地震除了破坏工程建设外,对人类的生命和房屋建筑影响特别大,自有人类以来就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答案A14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伏旱严重A BC D解析黄淮海平原春旱威胁农业生产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有时春旱连着夏季干旱。伏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普遍的气象灾害。答案D1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C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解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类抗灾减灾的能力和经济密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灾害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人类抗灾减灾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二者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片面地说原始社会抗灾能力弱,灾情比工业社会大,也不能说工业社会抗灾能力强,灾情比农业社会小。答案C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1617题。16图中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A BC D17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稀疏多沟壑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1617.解析第16题,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山上的松散堆积物被洪水携带形成的泥石流,很容易影响地。第17题,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山区,降水持续多暴雨是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答案16.A17.C下图为我国某年夏季等温线和盛行风向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暴雨洪水严重地区)。读图完成1820题。18东部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海岸线一致,说明()A受纬度位置影响明显B不受地形地势影响C受海洋影响明显D夏季我国南北温差较大19同时受暴雨、洪涝、风沙、春旱影响的地区是()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C华北平原地区 D四川盆地地区20华北平原暴雨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是()A降水多 B降水集中、洼地积水C人口稠密 D经济发达1820.解析第18题,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夏季风,受海洋水汽的调节,南北温差小,等温线走向基本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第19、20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降水又少,故容易形成春旱风沙天气,夏季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另外审题要细,看清第20题题干要求是自然原因。答案18.C19.C20.B二、综合题(共50分)21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潮;而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一般年份中国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台风、风暴潮2.55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2.552030风沙和沙漠化2.552030(1)表中所列的灾害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的有哪些?(2)把表中的灾害用所学知识分类。(3)从表中看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答案(1)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风沙和沙漠化。(2)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洪涝;气象灾害:干旱、台风、风暴潮、冰雹、低温、风沙和沙漠化;生物灾害;森林火灾。(3)干旱与洪涝灾害。原因: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22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面积不大,但自然灾害多发,台风、旱涝、寒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是影响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灾害类型。如图是浙江省级重点防治某种灾害隐患点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判断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指出该自然灾害在这些地区多发的自然原因。(2)简要分析该自然灾害的危害。答案(1)滑坡、泥石流灾害浙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丰富,尤其夏季受台风影响明显,在局部山区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2)滑坡、泥石流发生时,容易损坏房屋和交通设施;对农田造成破坏;容易阻塞河道,诱发洪灾。2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中国泥石流分布图。材料二中国泥石流成因地域差异。区域成因类型特点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冰川泥石流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川滇山地降雨泥石流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黄土高原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华北和东北地区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频率低,但规模大且凶猛(1)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应对措施。答案(1)西南地区(2)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较低。(3)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加强管理。24读2011年8月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据图概括2011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2011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3)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争取哪些措施?答案(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到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