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教育会议.ppt_第1页
幼儿健康教育会议.ppt_第2页
幼儿健康教育会议.ppt_第3页
幼儿健康教育会议.ppt_第4页
幼儿健康教育会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10月20日 第八届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fugy 幼儿说谎的几个心理学研究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报告人 傅根跃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心理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 说谎成为研究的热点 皮亚杰开创对说谎研究以来 研究者陆续对说谎展开了探讨 儿童的说谎在父母和老师看来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说谎经常发生伴随我们成长 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问题提出 幼儿说谎的相关研究 策略性说谎的起源研究 承诺与幼儿的违规 说谎行为研究 声誉与幼儿的违规 说谎行为研究 不同奖励条件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 研究一 研究二 研究三 研究四 研究五 幼儿的恭维 面子谎 研究 研究一策略性说谎的起源 达尔文根据对其儿子的自然观察声称一个2岁半的儿童就能进行策略性的说谎 然而 这一观点一直缺乏实验支持 为此 我们先后设计了三个儿童说谎的实验室实验 试图揭示儿童开始进行策略性说谎的最小年龄 所谓策略性说谎要求说谎者的说谎有适应性 即他们在决定说谎还是说真话时既考虑到情景因素又考虑到听者的心理状态 不同目击者条件下儿童的说谎行为 实验1 不同可能性信息条件下儿童说谎行为 实验2 研究一实验研究 Title 实验3 三岁儿童中有策略性说谎者吗 研究一实验1 不同目击者条件下儿童的说谎行为 被试 3岁组儿童74人 平均年龄3 54岁 0 30 岁 4岁组78人 平均年龄4 62 0 28 岁 5岁组76人 平均年龄5 66 0 34 岁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 听声音猜东西 游戏的形式进行 1 无目击者条件 2 目击者在场条件 3 目击者缺席条件 研究一实验1 实验结果 表1 1儿童偷看的人数 百分比 表1 2不同目击者条件下儿童说谎的人数 百分比 研究一实验1 实验结果 研究一实验2 不同可能性信息条件下儿童的说谎行为 研究一实验2 实验结果 表2 1儿童偷看的人数 百分比 表2 2不同可能性信息条件下儿童说谎的人数 百分比 研究一实验2 实验结果 研究一实验3 三岁儿童策略性说谎的再检验 被试 3岁组儿童76人 平均年龄3 65 0 28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 听声音猜东西 游戏的形式进行分别进入不同条件 1 可能信息条件 Informant 2 讹诈信息条件 Bluffing 1偷看人数 60 78 9 2偷看儿童说谎的比例 37 67 图3不同条件下3岁偷看儿童说谎的人数分布 研究一 研究二 承诺与幼儿的违规 说谎行为研究心理科学 2010 33 5 1118 1121 承诺对学前儿童违规及相关行为的影响 承诺对儿童说谎有何影响 影响儿童说谎的因素有哪些 儿童承诺的发展已有研究 语言认知角度词语运用角度承诺判断的发展特点承诺行为的执行 学前儿童能否执行承诺 问题提出 承诺 答应某人在未来完成某事 研究二 实验目的 目的1 目的2 目的3 探讨3 6岁儿童能否履行对成人的承诺 以及随年龄增长 儿童履行承诺的发展趋势 违背承诺与儿童说谎行为的关系 考察不同的承诺水平对儿童履行承诺行为的影响 研究二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实验范式 抵制诱惑情景 听声音猜玩具 游戏承诺水平 高承诺 我不会回头偷看玩具的 低承诺 好的 点头认可无承诺 无任何反应Q1 有没有偷看玩具 考察说谎与否 伴随说谎的行为反应 Q2 你觉得这会是什么玩具 考察说谎有无策略 自变量年级 小班 中班 大班承诺水平 高承诺组 低承诺组 无承诺组3 3被试间设计因变量违规行为的发生说谎行为的发生伴随说谎的行为反应 研究二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研究二 研究结果 研究二 研究结果 承诺对违规行为的影响 违背承诺后的说谎行为 研究二 研究结果 伴随说谎的行为反应 说谎策略 3 5岁组4 5岁组5 5岁组 研究二 讨论 讨论1 讨论2 学前儿童不能很好履行承诺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抵制诱惑情景的能力 3 6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的思维 Piaget 1980 理解承诺的概念问题和道德涵义 Talwar等 2002 违背承诺后的说谎行为 各年龄组儿童的说谎比例都达到了80 以上 且3 5岁组儿童的说谎率接近90 Talwar Lee 2002 4 7岁儿童在违规后大多数都说了谎 而3岁儿童的说谎率低于50 可能的原因 获得心理理论的早晚 讨论3 掩饰行为高承诺组和低承诺组儿童更多地同时使用肢体和语言两种方式来否认自己的违规行为 37 0 36 0 而这一比例在无承诺组儿童中仅为8 3 说谎策略5 5岁组儿童比3 5岁组更多使用有策略性的谎言 讨论4 研究二 讨论 研究二 研究二 教育启示 启示1 启示2 成人在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中若以权威的姿态出现 要求儿童通过承诺来听从成人的要求或命令 可能是难以奏效的 儿童不仅很难将成人的要求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在行动上不能很好履行他们的承诺 很有可能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去 圆 自己的谎 研究三 声誉与幼儿的违规 说谎行为 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2011 7 8 59 63 概念 声誉即声望 名誉 指一个人 一个企业或一个团体在社会公众头脑中所留下的总体印象 研究背景经济学 声誉是一种可以激励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因素 标准理论 发展心理学 声誉调节并约束着儿童的社交行为 国内外相关研究 儿童对声誉的理解声誉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声誉与儿童学业表现的关系研究声誉与儿童行为和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声誉反馈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同伴声誉对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 实验1 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对大班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 实验2 研究三 实验研究 是声誉还是 被发现 的威胁影响儿童的违规行为 实验3 声誉无风险条件下儿童违规行为的变化 实验4 研究三实验1 同伴声誉对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 研究目的 考察同伴声誉对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及其年龄发展特点 被试分布 研究三实验1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两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 声誉条件 同伴声誉 无声誉 x年龄 3岁 4岁 5岁 操作定义 同伴声誉 儿童在同伴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一个好孩子 并被同伴描述为 好孩子 因变量 儿童的违规率 抵制诱惑的时间以及违规后的行为表现 实验范式 抵制诱惑 情境范式 研究三实验1 实验程序 听声音猜玩具 游戏任务 指导语同伴声誉组 小朋友 你是大一班 或大二 大三班 的吧 我认识你们班的一些同学 我听他们说你是一个好孩子 无声誉组不给予有关声誉的描述 主试出门前 我要出去接一个电话 一会儿就回来 你待在这边 听玩具发出的声音 等我回来时告诉我是什么玩具 同伴声誉组 我刚才说过 你班上的同学说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离开的时候 你不要回过头来看玩具 如果被我发现的话 我会告诉你的同学 无声誉组 我离开的时候 你不要回过头来看玩具 研究三实验1 结果分析 1 儿童的违规行为 图1各年龄组儿童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违规率 研究三实验1结果分析 2 儿童违规时抵制诱惑的时间 在不同条件下 3岁组违规儿童在抵制诱惑的时间上没有差异 z 1 389 p 0 05 4岁组 5岁组儿在童抵制诱惑的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z 2 244 p 0 05 z 2 328 p 0 05 研究三实验1结果分析 3 违规儿童说谎时的应答反应 单一反应 肢体或语言 二者兼有 肢体和语言 人数百分比 图2各年龄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二者兼有方式说谎的比例 研究三实验1 结论 实验2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对大班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 研究目的探讨来自教师的良好声誉对大班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以及来自不同人群 同伴 教师 离任教师 的声誉对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之间的差异 被试分布 研究三实验2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 以不同群体对儿童声誉的描述为自变量同伴声誉 教师声誉 离任教师声誉 无声誉 因变量 儿童违规率 抵制诱惑的时间以及违规后行为表现 实验范式 抵制诱惑 情境范式 研究三实验2 实验程序 心理发展水平测试言语智商 PPVT 心理理论 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 数字广度 数字顺背和数字倒背 执行功能 黑白任务 实验准备阶段 在班主任的介绍下 一名成人主试以实习老师的身份进入幼儿园一个大班 扮演教师角色 时间为一周 听声音猜玩具 游戏任务 研究三实验2 结果分析 1 儿童的违规行为 图3儿童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违规率 研究三实验2 结果分析 2 儿童违规时抵制诱惑的时间 声誉组儿童总体上抵制诱惑的时间显著长于无声誉组儿童抵制诱惑的时间 z 3 630 p 0 001 研究三实验2结果分析 3 不同条件下违规儿童说谎时的应答方式 声誉组儿童更多地采用肢体和语言二者兼有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违规行为 研究三实验2结果分析 4 影响儿童违规行为的因素 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试 各条件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没有差异 逻辑回归分析表明 儿童的心理发展能力各因素对儿童是否发生违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三实验2 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对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基本一致 研究三实验3是声誉还是 被发现 的威胁影响儿童的违规行为 研究目的通过改变实验指导语 使声誉组和无声誉组在实验设计上有更为严格的匹配 排除了实验二中无声誉组没有 被发现 字样可能带来的影响 以进一步确认声誉的作用 被试分布 研究三实验3 研究方法 研究三实验3 结果分析 1 儿童的违规行为 声誉组有违规行为的比例显著低于无声誉组儿童的违规比例 2 8 237 df 1 p 0 01 研究三实验3 结果分析 2 儿童违规时抵制诱惑的时间 即使发生违规行为 在声誉的作用下 儿童抵制诱惑的时间更长 而来自不同群体的声誉在对儿童抵制诱惑的时间上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差异 研究三实验3 结果分析 3 各条件下儿童说谎时的应答方式 相比无声誉组 声誉组儿童更多地采用肢体和语言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说谎 各声誉组之间没有区别 研究三实验3 结论 进一步证实声誉对儿童违规行为产生的作用 说明5岁儿童是因为在乎自己的 好孩子 声誉而减少了违规行为 而不是因为害怕被他人得知会受到惩罚而不违规 进一步表明来自教师 同伴和离任教师的声誉对大班幼儿的影响没有区别 研究三实验4 声誉无风险条件下儿童违规行为的变化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结果分析 结论 研究三实验4 研究目的通过改变指导语 探讨仅给予儿童 好孩子 声誉 而不涉及声誉被破坏的风险时儿童行为的变化 被试分布 研究三实验4研究方法 自变量 同伴声誉无风险组 教师声誉无风险组 无声誉组因变量实验指导语声誉组 我刚才说过 你们班的同学说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离开的时候 你不要回过头来看玩具 即去掉 如果被我发现的话 我会告诉你的同学 无声誉组 我离开的时候 你不要回过头来看玩具 研究三实验4结果分析 1 儿童的违规行为 声誉无风险组与无声誉组的违规率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2 2 509 df 1 p 0 05 研究三实验4结果分析 2 儿童违规时抵制诱惑的时间 与声誉有风险条件一样 声誉无风险组儿童抵制诱惑的时间也显著增加 研究三实验4 结果分析 3各条件下儿童说谎时的应答方式 声誉无风险组更多地采用二者兼有的反应方式来说谎 2 14 229 df 1 p 0 001 研究三实验4 结论 仅给予儿童 好孩子 声誉而不涉及声誉被破坏的风险时儿童并不会减少违规行为 无风险下的声誉仍然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儿童抵制诱惑的时间延长 且违规后更多的儿童采取肢体和言语二者兼有的应答方式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 研究三总结论 1 来自同伴的声誉对5岁儿童的违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对3岁儿童的违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对4岁儿童的影响处于过渡阶段 2 来自教师 离任教师的声誉也对5岁儿童的违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3 来自同伴 教师 离任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声誉对5岁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上没有区别 4 声誉无风险条件下5岁儿童并不会减少违规行为 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的违规行为 研究四 不同奖励条件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2007年 7 8期 63 67 研究目的1 试图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 探讨两者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2 试图从奖励诚实行为出发 考察在奖励的诱惑下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特征 进而揭示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规律3 同时通过对儿童诚实动机的分析 初步考察儿童诚实行为的归因模式 研究四 研究方法 被试分布 182 5 73 0 43 女孩72人 男孩110人无奖励组57人物质奖励组50人精神奖励组38人 物质 精神双重奖励组37人 研究四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实验采用经典的 抵制诱惑情境 研究 若儿童承认自己偷看了玩具 研究者就给予儿童奖励自变量 四种不同的奖励水平无奖励物质奖励 2元钱 精神奖励 1个五角星 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2元钱和1个五角星 因变量 偷看儿童的回答 说谎或者诚实行为 研究四 研究结果 对儿童偷看与否的人数分布进行 2检验 2 35 165 df 1 p0 05 研究四 研究结果 对不同奖励条件下说谎和诚实儿童的人数百分比进行 2 2 19 37 df 3 p 0 001 进一步的两两 2检验著差异 结果说明 只要有精神奖励存在 诚实儿童的人数显著多于没有精神奖励条件下的诚实儿童人数 尽管有物质奖励时 相应的诚实比例会增加 说谎比例会降低 但差异并不显著 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作用要显著大于物质奖励的作用 研究四 研究结果 只要有精神奖励 儿童的坦白动机与奖励有关的人数显著多于无奖励和只有物质奖励条件下的人数 在无奖励和只有物质奖励的条件下 儿童的诚实回答多数是因为要诚实 在精神奖励或双重奖励条件下 多数儿童承认其诚实行为主要受奖励的驱使 研究四 实验结论 1 在猜对有奖励的游戏中 大多数儿童发生了违规行为 偷看玩具 2 有精神奖励条件下儿童诚实率要显著高于无精神奖励下的诚实率 物质奖励能提高儿童的诚实比率 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 精神奖励对诚实行为的作用要显著大于物质奖励的作用 3 精神奖励类型能够预测儿童诚实行为的变化 4 不同奖励类型下的儿童诚实行为的心理抉择模式是不同的 在诚实无奖励和诚实只有物质奖励的条件下 多数儿童的坦白是受诚实原因所驱使 在诚实只有精神奖励或兼有物质奖励条件下 多数儿童承认其诚实行为主要受奖励的驱使 研究五 幼儿的恭维 面子谎 研究SocialGroomingintheKindergarten TheEmergenceofflatterybehavior DevelopmentalScience 10 2 2007 pp255 2652003 幼儿面子谎行为和面子意识研究 心理科学 Vol 26 No 6 1039 10422003 6岁儿童面子谎及其熟悉度与权威效应初探 应用心理学 Vol 9No 1 24 28 研究五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 目的 探讨恭维行为 flatterybehavior 在幼儿中的出现以及影响其出现的因素 2 相关概念与成人研究社会性修饰SocialGrooming指社会性动物通过给同伴提供修饰服务 而加强相互关系 促进未来合作关系的现象 Gordon 1996 Higgins Judge Ferris 2003等人研究认为人类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同样使用类似修饰的策略 研究五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这类策略主要有 观点一致 例如 同意他人的观点 投其所好 如 送礼物 自贬的介绍 如表现谦虚 言语或非言语的伪装 如说白谎 恭维 或是更中性的说法 拔高他人 其操作性定义就是在一个个体前过度地拔高这个个体的积极信息 研究五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逢迎行为ingratiationbehavior的目的是为了取悦 安慰接受者 或加强信息接受者的名誉逢迎行为的使用可以使接受者对逢迎者产生积极有效的印象 因此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主要策略 尽管关于成人的逢迎 恭维行为的研究有很多 但研究儿童恭维行为发展的研究却很有限 对于这种行为出现的年龄 随着年龄如何发展 有哪些社会及个人原因影响恭维行为的使用等都知之甚少 3 恭维行为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 它可以提供有关成人印象管理策略起源的知识 第二 学会使用合适的逢迎策略对于儿童的社会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三 研究恭维行为的出现与发展 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来了解儿童协调矛盾的社会交往规则的能力 即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四 研究恭维行为的发展同样能提供关于儿童学习了解和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规则displayrules的信息 4 相关的儿童研究 少量现有的研究间接表明恭维行为可能出现在学前年龄 有关自我表征的发展研究显示4岁之前的儿童已开始理解自我表征的表达能影响他人BanerjeeTalwar和Lee 2002 检验幼儿是否会使用恭维策略 实验1 检验恭维行为是否受到接受者社会地位的影响 实验2 研究五 实验研究 Title 实验3 调查恭维行为是否受到接收者的熟悉度 接受者的社会地位 或是两者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研究五实验1 被试总共159名儿童参与 40名三岁的儿童 M 3 75岁 SD 29 24名男孩 59名4岁的儿童 M 4 75岁 SD 31 32名男孩 以及60名5岁的儿童 M 5 72岁 SD 32 27名男孩 研究五实验1 材料及程序个别实验一组人物画 含实验画与控制画 评画重评实验画与控制画研究的兴趣是 与先前在实验者面前对同一幅画的等级相比 儿童在助手面前是否会提高实验画的评定等级 按现有的成人恭维研究的惯例 儿童在作者面前的第二次评定与作者不在时的第一次评定等级之间的正向的差异分数被作为恭维行为的指标 图1 在作者在场和缺席条件下幼儿二次评画的差异 研究五实验1结果 对差异分数做了一个2 画的类型 控制画和目标画 3 年龄组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年龄效应并不显著 F 2 156 2 64 p 05 画的类型效应显著 F 1 156 5 12 p 05 以及t 58 1 09 p 05 单样本t检验比较差额分数与0的差异 3岁儿童 对于实验画或控制画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评定没有显著的改变 分别为t 39 29 p 05和t 39 1 09 p 05 4岁和5岁儿童 对控制画的评定差异与0几乎相同 分别为t 58 1 19 p 05 和t 59 1 04 p 05 对于实验画 当实验助手在场时的评定要显著高于不在场时的评定 分别为t 58 2 68 p 05 和t 59 4 13 p 001 研究五实验1 结论 3岁儿童 方差分析和单样本t检验都显示了无论实验助手是否在场都没有改变对画的评定 4岁儿童 方差分析与单样本t检验的结果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 可能是一个过渡期 5岁儿童 两种分析结果都一致的表明 当实验助手在场时儿童抬高了对成人的图画的等级 这些改变是正向的差额 和恭维行为的操作性定义相符 因为对于控制画 5岁的儿童没有改变他们的评定等级 研究五实验2恭维行为是否受到接受者社会地位的影响 被试总共有60名六岁的儿童参与 M 6 74岁 SD 42 32名男孩 材料与过程儿童随机分配到两种情景中 成人助手情景的实验过程与实验1相同 要求儿童分别在助手在场或缺席情景中对控制画和实验画进行评定等级 在儿童助手情境中 来自于其他班级的儿童助手代替了成人助手 在实验之前 教了儿童助手怎样实施实验过程 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练习 除了助手的身份之外 其它的实验情境完全相同 图2 实验2在作者在场和缺席条件下幼儿二次评画的差异 研究五实验2 结果 研究五实验2 结果 对评画差额分数作2 图画类别 目标和控制画 2 助手形象 成人和儿童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图画类型对差额分数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F 1 58 11 78 p 05 恭维 至少增加1分 发生率 对于实验画 在实验助手是成年陌生人时 60 的儿童的评定至少增加了1分 而在儿童助手条件下却只有37 的儿童 对两种条件下的百分比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存在边缘显著差异 2 N 60 df 1 3 27 p 07 对于控制画 大多数儿童没有改变他们的评定 即在成人助手条件下有73 在儿童助手条件下有87 研究五实验2 结果 本实验的结果重复验证了实验1的结果 即儿童在成人助手在场时提高了对成年陌生人的图画的评定等级 而当陌生人是一个儿童时 被试同样也提高了他们的等级评定 这一结果表明在实验1和实验2中的儿童提高成人助手作品的等级 并不是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