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游戏、文学场——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pdf_第1页
焦虑、游戏、文学场——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pdf_第2页
焦虑、游戏、文学场——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pdf_第3页
焦虑、游戏、文学场——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pdf_第4页
焦虑、游戏、文学场——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9 年5 月 第3 0 卷第3 期 内蒙古社套科学 汉文版 I N N E RM O N G O I 从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M a y 2 0 0 9 V 0 1 3 0 3 焦虑 游戏 文学场 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 谭善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聊城2 5 2 0 5 9 摘要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 抑或文学场 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 中 今人与前人 读者与作者 读者与文本 文学与经济 文学与政治 等等 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 建构了经 典并使之青春常在 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 而是一个生成问题 即文学经典 是处在建构的途中 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关键词 焦虑 游戏 文学场 经典 生成 中图分类号 的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5 2 8 1 2 0 0 9 0 3 0 1 4 0 0 5 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经典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以至于经典似乎成为具有真理标准的永恒存在物 这就使得对经典的动态性考察极为必要 即经典建 构是如何像造神运动一样确立了文学中那些最光 辉灿烂的形象的 荷马 但丁 莎士比亚 歌德是如 何成为西方文学不可逾越的高峰的 离 骚 红楼梦 是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不朽诗篇 的 一 影响的焦虑与自我经典化 布鲁姆认为 没有文学影响的过程就不会有感 染力强烈的经典作品出现 在 影响的焦虑 一书 中 布鲁姆把当代诗人看成是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 儿子 面对着 诗的传统 这一父亲形象 两者处于 对立之中 父亲企图压抑和毁灭儿子 儿子则试图 用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误读来贬低父亲 从而开 拓自己生存的空间 布鲁姆指出 诗的影响已经 成了一种忧郁症或焦虑原则 P 在 西方正 典 一书中 他将经典视为文学的 记忆艺 术 2 文学的忧郁症和记忆之间有着什么样 的联系 它们又是如何导致经典的产生 文学中的焦虑是对生存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 惧 从弗洛依德的著名定义 焦虑的预期 出发 布 鲁姆将文学看做是一个充满着痛苦与欣喜的竞赛 和斗争的场所 在这里 诗人中的强者以坚忍不拔 的毅力对威名显赫的前辈进行至死不休的挑战 与一般的竞赛和斗争不同 诗人并不是将父辈们彻 底消灭 而是 取前人之所有为己用 P 于是 就因为受人恩惠而产生了负债之焦虑 从中可以 看到 忧郁症与记忆之间的联系 挥之不去的对前 人的记忆使诗人患上了忧郁症 忧郁症又强化了文 学记忆 经典也就在这一矛盾中产生了 记忆中的 文学遗产因为被理想化或在现实中得以转化而获 得了权威性 后来的诗人或作品为了进入记忆而本 能地企求经典性 经典化的过程由此可以分为两 个方面 即对前人的经典化和后人的自我经典化 但实际上 布鲁姆的逻辑是前人必然已经自我经典 化 方能使后人产生影响的焦虑 布鲁姆要考察的 重点是 当下的经典是如何在忧郁症中与前人搏斗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项目编号 C 0 5 0 8 1 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 0 0 9 0 1 2 0 作者简介 谭善明 男 文学博士 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 1 4 0 万方数据 淘宝网 亚洲最大网络零售商圈 致力于创造全球首选网淘宝网 亚洲最大网络零售商圈 致力于创造全球首选网 络零售商络零售商 圈圈 由阿里巴巴集团于由阿里巴巴集团于 2003200320032003 年年 5 5 5 5 月月 10101010 日投资创办日投资创办 淘宝网目前淘宝网目前 的业务范围跨越的业务范围跨越 C2CC2CC2CC2C 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 B2CB2CB2CB2C 商家对个人商家对个人 两大两大 部分 淘宝商城的支付方式有 网上支付 信用卡支付以及货部分 淘宝商城的支付方式有 网上支付 信用卡支付以及货 到付款 淘宝商城主要为各大品牌商家以及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到付款 淘宝商城主要为各大品牌商家以及有一定实力的企业 经营 国内外知名品牌已经纷纷入驻淘宝商城 淘宝商城与淘经营 国内外知名品牌已经纷纷入驻淘宝商城 淘宝商城与淘 宝网共享超过宝网共享超过 9800980098009800 万会员 为网购消费者提供快捷 安全 方万会员 为网购消费者提供快捷 安全 方 便的购物体验 提供便的购物体验 提供 100 100 100 100 品质保证的商品 品质保证的商品 7 7 7 7 天无理由退货的天无理由退货的 售后服务 提供购物发票以及购物现金积分等优质服务 售后服务 提供购物发票以及购物现金积分等优质服务 根据根据 2007200720072007 年第三方权威机构调研 年第三方权威机构调研 淘宝网淘宝网占据中国网购市占据中国网购市 场场 70707070 以上市场份额 占据 以上市场份额 占据 C2CC2CC2CC2C 市场市场 80 80 80 80 以上市场份额 以上市场份额 淘宝网伴随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网购环境的日趋成熟淘宝网伴随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网购环境的日趋成熟 化 已吸引众多线下知名品牌纷纷化 已吸引众多线下知名品牌纷纷 触网触网 坚定地选择了拥有 坚定地选择了拥有 规范购物环境以及巨大市场前景规范购物环境以及巨大市场前景 的淘宝商城的淘宝商城 开设品牌官方旗开设品牌官方旗 舰店 截至舰店 截至 2008200820082008 年一季度 淘宝网注册会员超过了年一季度 淘宝网注册会员超过了 6200620062006200 万人万人 同年同年 1 1 1 1 月 支付宝注册会员超过月 支付宝注册会员超过 6300630063006300 万 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万 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 网购人群 网购人群 2008200820082008 年一季度 淘宝网交易额突破年一季度 淘宝网交易额突破 188188188188 亿 亿 2007200720072007 年年 全年成交额突破全年成交额突破 433433433433 亿 亿 现在现在 淘宝网已成为广大网民网上创业和以商会友的首选淘宝网已成为广大网民网上创业和以商会友的首选 2005200520052005 年年 10101010 月月 淘宝网宣布淘宝网宣布 在未来在未来 5 5 5 5 年年 为社会创造为社会创造 100100100100 万就万就 业机会 帮助更多的网民在淘宝上就业 甚至创业 截至业机会 帮助更多的网民在淘宝上就业 甚至创业 截至 2002002002007 7 7 7 年 淘宝已经为社会提供超过年 淘宝已经为社会提供超过 20202020 万的直接就业岗位 万的直接就业岗位 并获得生存权而进入文学记忆的 究其原因正是忧 郁与记忆的矛盾关系 由忧郁症而产生的对死亡的 恐惧 在文学艺术中转化成对经典的企求 企求存 在于群体或社会的记忆之中 2 即使是居于 西方文学经典中心地位的莎士比亚 在其十四行诗 中也涌现着这样的冲动 自我经典化是这里的核心问题 它是作者为了 生存权而进行的艰难的斗争 布鲁姆坚信 经典作 品的出现必须是由文学作品自身决定的 经典化也 正是由于文学影响的过程 布鲁姆并没有将自我 经典化看成是作品自身的运动轨迹 他从作家的相 互影响 即影响的焦虑来分析经典化之路 他说 审美价值产生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 一种诠释的 相互影响 这些不可全然忽视的价值经由艺术 家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而建立起来 2 这样 的相互影响包括心理的 精神的和社会的因素 但 核心仍然是审美价值 这种影响又与互文性不同 不是两个文本或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而是后 人在前人这一他者面前的受难 前人的辉煌成就 成为后人创作上的巨大压力 后人在强者和经典面 前必须完成自我经典化才能在文学中获得位置 为了获得这一位置 后人必须对强者进行修 正 正如但丁创造性地修正了维吉尔 弥尔顿修正 了但丁那样 竞争是不可取消的 也只有在竞争 中 经典意识才会不断被强化 作家的创新意识才 会被激发 强者的回归会使迟来者陷入穷困境地 但布鲁姆进一步指出 对于真正的强者 还有一 个辉煌的最终极的修正行动使得这最后一次回潮 也得到净化 1 只有这样 迟来者才能获得 自信 才能在经典的压力中再创经典 这样 后人的经典化过程就完成了 在焦虑之 中苦苦挣扎的作家们以一种弑父的情绪注视着前 人 这时经典的中心显然是处于记忆中的文学 只 有当后人冲破前人的封锁 甚至搅乱历史的逻辑 将前人的经典包含于当下的作品中 经典的中心就 被迅速地转移到后人身上 人们不再是通过前入 的经典来评定当下的作品 而是通过今人的作品去 理解前人的声音 我们可以认为 在某些惊人的 时刻 他们是被他们的前驱者所摹仿 P 经 典的诞生源于时间意识 却最终又嘲弄了时间 因 为人们发现前人居然打着后人的旗号 发现后人的 声音 这正是成王败寇的以果观因逻辑在文学中的 展示 虽然高扬本质主义的论调 但布鲁姆仍然无法 说出什么样的审美特质是经典生成所必备的 他不 能设定一个陌生化或原创性的明确道路 只能从具 体作品中分析作家的伟大和经典的不朽 从具体 作品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独特的 没有普遍适用 性 而且布鲁姆也不像俄国形式主义那样乐于总结 规律 所以他在 西方正典 中所作的个案分析 并 不能成为经典生成的指导准则 影响的焦虑作为 一种现象存在于每一个想立名的作家身上 经典化 的道路只能凭借天才的创造才能走向成功 伟大 作家和不朽作品 这种说法本身就含有一种精英 主义的立场 每个人都有资格欣赏经典 但不是每 个人都有资格创造经典 这样的偏见也许会让很 多人不满 布鲁姆还坚持认为 个体的自我 是 理解审美价值的惟一方法和全部标准 这与他的本 质主义经典理论也是相矛盾的 二 游戏与经典的存在方式 读者的当下性和经典文本的历史性是一对难 以调和的矛盾 读者要面对历史的重负 同时又要 超越传统书写历史 它不仅要接受文本的经典内 容 还要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使经典在继承 与发展中既超越历史又融入时代 正是由于这种 张力 文本的经典化过程才会一直保持未完成的状 态 文本与读者历史性的相遇提供了意义生成的动 力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改传统解释学主客 体区分的弊端 将读者与文本的交流看成 我与 你 的主体间性对话 从而打开了解释学发展的新 局面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 如期待视野 效果历史原则 视界融合 对于考察作为一般历史 流传物的文本的意义生成非常有价值 对于考察文 学经典的生成也具有启发性 伽达默尔明确提到 经典指的是古典作品或属 于世界文学的作品 他认为除了规范性之外 经典 必须具有 不可完结性 即经典必须以现实性的 存在方式保存自身 一方面 伽达默尔强调经典是 超乎不断变化的时代及其趣味之变迁的 认为经典 体现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规范与基本价值 而随 时作为当前有意义的事物存在着 另一方面 他又 认为这种无时间性正是历史存在的一种模式 因为 它不是关于已经过去的事物的陈述 相反 它似乎 是特别针对着现在来说话 它的言说对当今必须持 有意义旧J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古典型是那种指 称自身并因此也解释自身的东西 归根到底就是 1 4 万方数据 古典型之所以是被保存的东西 正是因为它意指 自身并解释自身 也就是以这种方式所说的东西 即它不是关于某个过去东西的陈述 不是某种单纯 的 本身仍需要解释证明的东西 而是那种对某个 现代这样说的东西 好像它是特别说给它的东 西 C 4 C P 3 7 4 这种 不可完结性 和当下性决定了经 典的特殊存在方式 从一般历史流传物的角度看 经典不是某个身 处读者或解释者之外的客体 而是一个不断与其对 话 交流的主体 马丁 布伯在其著作 我与你 中将读者与文本的关系看成是主体与主体的联系 同样 伽达默尔将读者面前的历史流传物看成你 它与读者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 是 被我们经验之 物 而不只是一种通过经验所认识和支配的事 件 以这种观点 就改变了人们对待经典的传统态 度 经典是活生生的 不是意义凝固的文物 它之所 以被一直传颂 赞美 是因为它始终能与当下的读 者形成对话关系 在对话中洋溢着青春活力 作为 主体的经典文本 它不是客观自明的 其意义是不 确定的 只有通过与读者的对话才能形成当下的意 义 伽达默尔将这样的存在方式称为游戏 他这 样来看待游戏 如果我们就与艺术经验的关系而 谈论游戏 那么游戏并不指态度 甚而不指创造活 动或鉴赏活动的情绪状态 更不是指游戏活动中所 实现的某种主体性的自由 而是指艺术作品本身的 存在方式 D 1 将经典的存在方式看做游戏 就意味着经典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 读者的阅读不 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而是在不断的重复中 更新这种意义 重要的是游戏的过程 而不是结 果 读者与文本之所以不断地进行游戏 也正是因 为过程本身是富有吸引力的 经典化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 即文本和读者 都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进入游戏 在自我表现中相 互接近 在理解与对话中催生意义 由于文化背景 和生活环境所限 进入游戏的读者往往具有一些成 见 也就是说 他们带着特定的期待视野进入阅读 活动 由此可以设想何种文本容易使读者认同 从 而走上经典化的道路 第一种情况是视野融合 文 本所表达的内容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 价值取向 于是产生共鸣 在某一批读者或某一时期的读者中 受到欢迎 第二种情况是读者的成见在阅读活动 中得到修正 读者被文本所说服 由陌生化效果而 产生的惊奇之感深深吸引着读者 文本由此得以流 传 后一种情况接近于本质主义对经典化过程的 1 4 2 意见 强调文本自身的审美特质 不同之处在于 哲学解释学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 后来的解释者 对于原作者和之前的解释者具有一种优越性 这是 由时间距离造成的 每一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 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本文 因为这本文 是属于整个传统的一部分 而每一时代则是对这整 个传统有一种实际的兴趣 并试图在这传统中理解 自身 4 1 这样看来 所谓的陌生化效果并不 完全由文本自身的审美特质所决定 它还是在特定 时代 按照它自己的方式 作出的解释 正在游戏 中的读者和文本在传统与当代相交叉的点上遭遇 在他们的对话中意义新鲜出炉 所以 读者的理解 不只是复制的行为 它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陌生化和原创性同样是由当下的理解产生的 不单 纯属于文本自身 这种时间意识还决定了经典必 须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如果它沦为符号或意义 封闭 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无论是共鸣还 是陌生感的吸引 都是对文本意义的汲舀 经典不 是所谓的规范 高高在上供人敬仰和临摹 它必须 与时代对话 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新的意义 否则 它将丧失经典性 所以 游戏是经典的存在方式 经典化的过程 是永无止境的 就其还是经典而言 在文本 与读者相互理解的游戏过程中 有些意义被不断地 消除 新的意义不断地产生 促成这一过程的时间 距离 经典的内涵于是也处于变动之中 现在是积 极的将来会成为消极的 过去是被排斥的现在或许 会被突出 只有这样 游戏才会进行下去 经典才具 有活力 三 文学场与经典化 文学经典化的问题实际上不只属于文学研究 领域 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涉及作品历史性的 变迁 社会因素必然要在其中留下痕迹 所以有必 要采用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的经典 化过程 这种方法在现在的文学研究中广为使用 它是从社会权力 意识形态等因素人手 在一个更 大的框架内剖析文学 这种所谓的外部研究并非 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外在的政治 经济等因素上 从 而把文学活动简单化了 真正的文学社会学研究都 会注重社会因素与文学自身因素的斗争 或者文学 内部的权力斗争 这更能体现出文学的独特规律 经典作为一种象征 它是文学权力的化身 经 万方数据 典化则是权力运动的过程 充满了文学内部的 文 学与外部诸因素的斗争 文学领域与政治领域及 经济领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将文学看成纯粹的 精神世界的享受 从而认为文学是超越于现实的 这只对人格独立的个体有效 对于整个文学活动来 说 文学不仅不能超越现实 反而是从属于各种社 会权力的 布迪厄在谈到文学领域对权力场的从 属性时指出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市场 要 么是通过销售量 票房收入等直接作用于文学活 动 要么通过报纸 出版及文学产业等各种形式提 供的新职位直接作用于文学活动 另一方面 通过 沙龙将一部分作家与上流社会的某些部分联系起 来 并有助于指导国家对艺术的资助 5 腿叭 布迪厄认为 在福楼拜的时代 当时的资产阶级艺 术如戏剧 迎合政治权力的要求 因而获得了优厚 的物质利益和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作品以媚俗 为主 经典不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但是在政治 权力的协助下作品的经典化就有可能完成 在商业领域 文学艺术按照经济逻辑运行 重 点在于传播 以及由发行量来衡量直接的和暂时的 成功 以出版社为例 法国的罗贝尔 拉封出版社 是一个大企业 每年出版大量的新书 它有着庞大 一 的宣传机构 巨大的广告开支衽公共关系 它有足 够的人力 财力培植文学新秀 开发新的文化资源 而小的出版社 它没有很多的钱用来宣传 在选择 出版的作品时必须考虑到短期经济效益 所以它更 多的是出版一些保留书目 以降低出版风险 年轻 作家的书如果想进入保留书目就要有大出版社的 支持 以商业宣传的强大攻势扩大其影响力 从而 为作品进入经典开辟道路 但是 流行的不一定就是经典的 在权力场中 被认可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场中很可能是被排斥的 文学场和艺术场是指和资产阶级权力场相对立的 由作家和艺术家所组成的一个独立的世界 文学 场反对文学的世俗化 强调自己的独特规律 有意 拉开与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距离 文学场内部对经 典的定位主要是从文学自身属性出发 突出文学的 美学价值 在这样的文学场中 文学作品对功利生 活的拒绝成为无上法则 为艺术而艺术 的文学 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文学场越发独立 就 会越发反对统治阶级以及公众或 群氓 从而显 示出它与主流和世俗的距离 那么 文学场内部是不是就不存在权力斗争 呢 实际上 文学场内部不可避免地受权力因素的 干预 在文学场内 作品想要得到认同 就要吁请 读者主要是批评家赋予它特定意义 批评家自己的 创造性阐释变成了文学作品的一部分 即文学家与 批评家构成一种同谋关系 布迪厄指出 批评家阐 释了作品的意义 这种阐释是批评家从自身出发所 作出的 批评倾向在此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 用 6 J n 1 1 8 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在意义阐释的过 程中相互认同 进而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 另外 文学场内部还有一个特殊规则 即区分的辩证法 它使 划时代 的体制 流派 作品和艺术家注定 要跌回到过去 变为经典的或降级的 眼看着被抛 出历史之外或 进入历史 注定成为得到认可的 文化的永恒存在 其中 活着时 最不相容的趋向 和流派可以和平共存 因为它们经典化了 学院化 了 中性化了 州5 P 坞 后起的先锋派为了在文学 场中占位 就要排挤已经在文学场中完成占位的作 家作品 这种排挤既是边缘化 同时也是经典化 也 就是让那些作品进入永恒的文学记忆 文学场现在 的位置将有新生作品填充 所以这样的经典化过 程是不值得骄傲的 是作品在文学场中退隐的体 现 退隐后也不是 垂帘听政 而是由现在的作家 和批评家重新赋予其意义 经典就像纪念碑 标识 着过去 却不能进入现在 亍是 一个悖论也就医 此产生了 新兴作家为了在文学场中完成占位 必 须高扬自己的美学主张 与传统观念进行殊死搏 斗 当他在文学场中站稳脚跟后 也就意味着他的 经典化过程达到了目的 以后的命运将是被另一批 人取代 经典化既是作家努力的方向 同时也是作 家生命耗尽 被打发到过去的标志 由此可见 经典是被建构出来而不是由其本质 所决定的 它是被争夺的符号财产 谁在一定的 文学场拥有最多的文学资本 谁就可以占有文学场 的支配性位置 就可以获得定义经典的符号权力 也就是可以以普遍性的名义将它册封为经典 文学资本的获得既可以求助于官方认同 也可以借 助商业操作 当然也可以通过文学场内话语权力的 夺取 经典化因此是一个复杂的话语权力争夺的 过程 有一大群人参与其中 包括作家 批评家 普 通读者 商人 新闻记者 甚至统治阶级或利益集 团 文学场内部的新陈代谢和外部的压力同时存 在 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 经典化伴随着对文化 资本和象征符号的争夺 而不是像本质主义所认为 的那样 是文学自身规律的体现 文学场的提出为文学经典化的研究提供了一 1 4 3 万方数据 条新的思路 但布迪厄对1 9 世纪文学状况的总结 是否在今天依然有效 或者 在这三条路线之外 是否还有更有效的经典化描述的途径 这样的问 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 经典建构 在生成的途中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 抑或文学场 都 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 今人与前人 读者与作者 读者与文本 文学与经 济 文学与政治 等等 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 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常在 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 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 而是一个生成问 题 即文学经典是处在生成的途中 以这种观点可 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首先 审美积淀 这种审美观念的积淀并不意 味着简单的继承 毋宁说是作家和文本在与前人的 对抗中进行审美选择和审美创造 读者也同样面临 着影响的焦虑的问题 与文本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争 辩 以此种方式 在经典建构过程中 作者和作品 提供了原初的审美价值 但作者的隐退和作品的开 放性结构使这样的审美价值具有可阐释性 这就 使得每一时期的读者都有可能以主观性评价介入 文本 从而激发文本中某一方面的审美因素 并最 终将其放大而引人注目 文学具有审美超越性 经 典文本更是包含着极富可能性价值的审美因素 它 可以在不同的时代被读者挖掘出来 但哪一个因 素被激发 放大 却是未知的 这是读者 时代的审 美选择问题 但可以确定的是 那个被发掘出来的 因素主导了人们对文本的理解 这样一个审美因 素被不断挖掘的过程 同时也是审美观念在经典文 本中不断积淀的过程 一方面文本自身容光焕发 另一方面新的审美判断 审美理解被注入文本中 使经典的内涵越发饱满 其次 时代烙印 哪些作品能被列为经典 人 们渴求什么样的经典 仅仅从作品的审美价值出发 进行考察是远远不够的 况且作品审美价值的衡量 不可能有统一 永恒的标准 它必须在特定时代中 被具体化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诸种因素交织在 一起 从外部制约着文学经典的生成 这一点 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的作品能成为 现代文学的经典 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的干 预 这也反映了建国后中国的特殊社会状况 文 1 4 4 革 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 对文学经典也 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张爱玲 沈从文 钱钟书等作 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像 红楼梦 这样的经典 文本在特定时期也被重新经典化 从 新红学 到 革命红学 背后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支撑 一 个是 五四 时期所形成的启蒙思想 一个是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和唯物史 观 J 它们都将 红楼梦 视为经典 却也从各自 立场上发现了它的特定经典内涵 最后 文学经典建构是一个不断展开 不断超 越的动态过程 无论是审美观念的积淀还是时代精 神的烙印 都意味着经典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接受 检阅 或被提升 或遭淘汰 新的经典会取代旧的 经典 同一个文本也会被重新经典化 文革 时 红色经典 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到了 1 9 8 0 年代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的经典产 生并取而代之 重写文学史正是一个文学经典化 建构过程 在万千作品中筛选出最有艺术价值的那 一部分 对其文学史地位进行重新确证 这种文学 权力的再分配 促进了文学经典的改朝换代 鲁迅 的小说和杂文作为现代文学经典 其内涵也是不断 变化的 是反抗精神和阶级意识占居上风 还是国 民性批判和人道主义闪耀光辉 同样面临着经典文 本的重新建构过程 同样是经典 却有着不同的理 解方法 有说不尽的哈姆莱特 也有说不尽的文学 经典 经典的不断生成过程正是文学的幸事 如果 没有创新 自然不会有文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 M 北京 三联书店 1 9 8 9 2 布鲁姆 西方正典 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 0 0 5 3 郭持华 历史流传物 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J 杭州 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5 2 4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 0 0 4 5 布迪厄 艺术的法则 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 0 0 1 6 B o u r d i e u P T h eF i e l do f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 A s s a y s o nA r ta n dC r i t i c i s m M C a m b r i d g e P o l i t yP r e s s 1 9 9 3 7 朱国华 文学 经典化 的可能性 J 文艺理论研究 2 0 0 6 2 8 童庆炳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J 北京大学 学报 2 0 0 5 5 责任编辑李静丽 万方数据 焦虑 游戏 文学场 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焦虑 游戏 文学场 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 作者 谭善明 TAN Shan ming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 2009 30 3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 8条 参考文献 8条 1 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 1989 2 布鲁姆 西方正典 2005 3 郭持华 历史流传物 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期刊论文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2 4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2004 5 布迪厄 艺术的法则 2001 6 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ssays on Art and Criticism 1993 7 朱国华 文学 经典化 的可能性 期刊论文 文艺理论研究 2006 02 8 童庆炳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期刊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 2005 05 相似文献 10条 相似文献 10条 1 期刊论文 谭善明 TAN Shan ming 焦虑 游戏 文学场 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 殷都学刊2009 2 无论是 影响的焦虑 还是 游戏 抑或 文学场 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 今人与前人 读者与作者 读者与文本 文学与 经济 文学与政治 等等 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长在 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 而是一个生成问题 即 文学经典是处在建构的途中 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2 学位论文 张利滨 沙盘游戏对7 14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疗效研究 2008 目的 儿童焦虑童性情绪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章心理性疾病 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 沙盘游戏在国外应用于各类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中 被证明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在国内还处于引进阶段 其有效性还处于探索时期 本研究主要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效果 为我国儿童焦虑 性情绪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途经与实践依据 方法 20名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6次 8次沙盘游戏治疗 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 对照组不接受沙盘游戏治疗 治疗前和治疗后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 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 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量表 Inventory ofSubjective Life Qualitly ISLQ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 EysenckPersonality Questionaire EPQ Junior 等心理测验工具评估结果 比较两组儿童的焦虑情绪 生活质量 人格结构的差异 对沙盘游戏治疗儿章焦虑性情绪障碍的疗效进行评价 结论 沙盘游戏疗法能够明显缓解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的焦虑情绪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可作为一种治疗我国本土化儿章焦虑性情绪障碍的方法 3 学位论文 潘齐敏 结构式游戏对10 11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疗效研究 2008 目的 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游戏对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进行对照治疗研究 观察该治疗方法的疗效 为我国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途经与 实践依据 方法 将16名10 11岁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14次结构式游戏治疗 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 疗 治疗前 治疗后和治疗结束5个月后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 The Screen for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 儿少 主观生活质量量表 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nlity ISLQ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 Eysenck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Junior 以 及学生学校行为变化情况教师观察表进行评估 比较两组儿童的焦虑情绪 生活质量 人格结构和行为改变的差异 对结构式游戏治疗儿章焦虑性情绪 障碍的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组经过14周的治疗后SCARED总分比对照组低 P 0 01 治疗组在学校的不良行为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 P 0 05 ISLQ总分治疗组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 同伴交往和焦虑体验上 P0 05 在 治疗结束5个月后 治疗组SCARED总分仍比对照组低 P0 05 EPQ各项得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结构式游戏能够明显的改善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的焦虑情绪 可作为治疗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一种方法 4 期刊论文 张利滨 章小雷 黄钢 赖雪芳 陈毅怡 ZHANG Li bin ZHANG Xiao lei HUANG Gang LAI Xue fang CHEN Yi yi 沙盘游戏对7 14岁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的影响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 21 4 目的 探讨沙盘游戏疗法对7 14岁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 随机将20例7 14岁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 疗组接受8次沙盘游戏治疗 每周1次 每次50分钟 对照组不接受沙盘游戏治疗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量表心理测验工具对两组儿童治疗前 后进行评估 结果 经沙盘游戏治疗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或治疗组治疗前比较 除生活环境无明显变化外 t分别为 1 271和 2 012 均P 0 05 其余量表项目均有显著提 高 均P 0 05 其中生活质量的总分均值 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的得分满意度均极显著提高 t分别为 7 961或 11 353 5 041或 5 484 7 049或 8 730 均P 0 01 结论 沙盘游戏疗法能够提高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 可作为治疗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方法 之一 5 学位论文 耿进苏 关于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干预自考生考试焦虑效果的研究 2008 沙盘游戏技术是当前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 主要应用于个体治疗领域 近年来沙盘游戏技术在国内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国内学者研 究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自考生群体上 尤其是自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及考试焦虑的缓解措施 为了使沙盘游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心理教育 工作 本研究试图论证沙盘游戏技术在团体中应用的可能性 探索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在学校环境下的基本操作模式 促进团体沙盘游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并检验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自考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1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有效缓解自考生的考试焦虑 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对参加团体沙盘游戏自考生的测试结果显示 具有比较显著的缓解 效果 自考生沙盘主题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经过两个月的团体沙盘干预 大部分自考生的沙盘主题呈现出从 焦虑 到 转化 和 治愈 的主题变化 2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自考生备考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参加团体沙盘游戏自考生的前后测结果显示 在量 表的总分上明显降低 效果显著 3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有效的应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之中 6 期刊论文 张玉侠 施媛媛 顾莺 ZHANG Yuxia SHI Yuanyuan GU Ying 情景游戏对患儿心理行为及其家属情绪状 态的影响 护理学杂志2007 22 11 目的 探讨情景游戏对住院患儿心理行为 患儿家属焦虑与抑郁程度及住院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将101例住院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 50例 和观 察组 51例 对照组给予儿内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融入情景游戏 分别在入院首日 有创操作前及首次检查前 由研究者将患儿及其家属带至情 景游戏室 让患儿在模拟情景与游戏中熟悉并理解相关检查与操作 所有过程鼓励患儿家属参与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评价两组患儿的行为 问题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测评患儿家属的焦虑 抑郁程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两组患儿入 院时与出院前CBCL评分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1 观察组出院前CBCL评分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5 其家属出院前SAS SDS评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家属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5 P 0 01 结论 情景游戏可减缓患儿住院期间的行为退化 可有效降低患 儿家属的焦虑 抑郁程度 提高家属满意度 7 学位论文 陈琦 米兰 昆德拉的文本游戏与政治 伦理焦虑 2009 米兰 昆德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欧洲文坛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从其小说文本的游戏形式与内在游戏精神入手 并结合他本人的政治生 活经历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出作家隐藏在这种游戏中的政治一伦理焦虑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介绍米兰 昆德拉的文学创作情况和国内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 昆德拉与启蒙理性传统及现代性关系问题 通过将昆德拉在 雅克和他的主人 序言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狄德罗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 阐明其小说中体现出的启蒙理性传统和对现代性问题的 表征与反思 第三部分 现代之后的昆德拉小说游戏 重点分析现代之后的昆德拉小说中的游戏精神和文本游戏特征 第四部分 昆德拉小说游戏精神 背后的政治 伦理焦虑 结合作家本人的政治经历 揭示出其小说游戏中所蕴含的严肃本质 对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政治 伦理困境的思考 第五 部分 结语 通过对昆德拉小说的文本游戏和政治 伦理焦虑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其小说呈现出一种由现代性的追求意义向后现代抹平意义转变的艰 难过程 8 外文期刊 Sinha M Christopher NC Fenn R Reeves L Evaluation of nonpharmacologic methods of pain and anxiety management for laceration repair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BACKGROUND 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 such as distraction have been shown to be powerful adjuncts in reducing pain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with both acute and chronic painful conditions There are no controlled studies evaluating these interventions as adjuncts to facilitate completion of painful procedures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OBJECTIVE We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traction techniques in reducing the sensory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pain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laceration repair in the ED METHODS Eligible children between 6 and 18 years of age N 240 presenting to the ED for laceration repair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intervention or control arm Those assigned to the intervention arm were given a choice of age appropriate distracters during laceration repair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pain intensity situational anxiety and pain distress as perceived by the parent were assessed by using the 7 point Facial Pain Scale 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for Children and a visual analog scale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laceration repair The 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for Children was performed in children or 10 years of age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ean change in Facial Pain Scale scores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in children 10 years of age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his same age group show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pain distres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 based on the mean change in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In older children the intervention was indepe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