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_第1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_第2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_第3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_第4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名师原创)据元史记载:“1351年,蒙古大汗蒙哥遣其六弟旭烈兀率军携铁孚图西征大食(阿拉伯帝国),攻其都城,城墙俱碎,人马直飞上天。”由此可知“铁孚图”是()A使用火药的大炮 B航海用的指南针C写字用的纸 D活字印刷术解析因为“铁孚图”是什么我们并不了解,只能根据题干的材料猜测,由“铁孚图”西征之用,攻城时“城墙俱碎,人马直飞上天”可知是火药武器,故选A项;其余B、C、D三项都不是武器。答案A2鲁迅说:“(近代以来)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如何发挥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可提取的信息是科技在不同环境下发挥的作用不同,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3(2012安徽六校)欧文忠的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写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咏物”“见诗如见画”和文人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4(2012深圳调研)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尖锐B理学思想的影响C书法艺术已走向成熟阶段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解析苏轼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体现出宋代文人注意内心道德修养,这与理学重视伦理道德的主张是一致的。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熟,D项是明清时期才产生的,故排除A、C、D三项。答案B5(名师原创)人们平常所说的“国粹”包括()A京剧、中医、中国画 B京剧、四大发明、书法C唐诗、宋词、元曲 D书法、国画、燕乐舞解析“国粹”是指中国独有且在世界影响较大的东西,人们常说的中国“国粹”包括京剧、中医、中国画,有人也认为还可以包括气功。故选A项。答案A6(名师原创)杜甫被称为中国的“诗圣”,其诗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被誉为“诗史”,这说明杜甫的诗风受什么影响()A诗经 B离骚C李白 D屈原解析杜甫属于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变化,是现实主义之作,而诗经也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且是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故选A项;B项是浪漫主义作品;C、D两项是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的诗风明显不符。答案A7(名师改编)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的脸谱是红色的,包拯的脸谱是黑色的你认为曹操的脸谱应该是()A红色的 B白色的C黑色的 D花色的解析以白色为主的脸谱是奸诈狡猾的象征,曹操是奸臣,故应为白色脸谱。答案B8中国的古代艺术十分发达,下列关于中国的古代艺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书法艺术中的楷书出现于秦代B文人画的灵魂是意境C“画中有诗”是山水画的主要特点D秦王破阵曲是唐代的著名乐曲解析楷书出现于东汉末年,小篆才始于秦代,故A项错误;国画又称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但不包括文人画,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故B项错误;“画中有诗”是文人画的特点,而不是山水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秦王破阵曲中的“秦王”指李世民,他在登基前被封为秦王,秦王破阵曲描述的是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打败敌人的场面,唐太宗继位后,为让后人记住他的丰功伟绩,命令创造了这首秦王破阵曲。故选D项。答案D9(名师改编)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不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清照 B张孝祥C辛弃疾 D关汉卿解析题干中的“学士”是指苏东坡,“学士词”指豪放风格的词。李清照属于婉约派的代表,故选A项。B、C两项都是豪放派的代表,应排除;D项是元代剧作家,应排除。答案A10(2012北京东城区)某人从文物市场购买了一张发黄的宣纸,上面有篇用甲骨文写的词。对其年代大家有不同的猜测,你认为最准确的是()A商代文物 B汉代文物C宋代文物 D当代赝品解析商代虽有甲骨文,但没有纸,应排除A项;汉代虽有纸,但没有出现词,应排除B项;宋代时期,甲骨文早已失传,只是到了清末,人们才在河南安阳重新发现了甲骨文,故C项错误;只有D项是正确的,该纸是当代赝品。答案D11推动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依次发展更替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壮大B统治者调整政策,放松对文化的控制C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D文人生活水平及鉴赏水平的提高解析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但起主导推动作用的还是经济的发展,它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都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客观的规律,故选A项。答案A12(名师原创)京剧的主要唱腔是“西皮”和“二黄”,这说明京剧最早是受什么地方的戏剧影响而形成的()A北京 B河北、河南C江苏、浙江 D湖北、安徽解析京剧最早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形成的,徽戏是安徽的地方戏,“二黄”是徽戏的主要唱腔;汉戏是湖北的地方戏,“西皮”是汉戏的主要唱腔。故选D项。答案D13(名师原创)下列名句与柳永雨霖铃风格不同的是()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B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解析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而B项是豪放派的风格,故选B项;其余的A、C、D三项都是婉约派风格,与柳永的词风一致。答案B14李宝嘉是清末著名小说家,他写的清代官员的腐败、无知、狂妄自大的形象入木三分,这部小说是()A官场现形记 B儒林外史C喻世明言 D老残游记解析根据题干中所说揭露清代官员贪污、腐败、无知狂妄的特点可知A项正确。B揭露的是“儒林”即当时知识界的丑恶现象;C项描写的是明代的风俗人情;D项是游历见闻,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15(2012唐山模拟)“梨园”一词最早见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在这里,杜甫将“梨园”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A乐舞 B昆曲C元杂剧 D京剧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B产生于明代,应排除;C产生于元代,应排除;D产生于清代,应排除;杜甫是唐代诗人,而A产生于唐代,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三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至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四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答案(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不前,变得落后了。(2)认同。因为中国传统的科举制而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使大批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科技人才短缺。(3)都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4)缺乏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专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闭关自守的“海禁”割裂了中外联系。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接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有何认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变化。第(1)问“现象”可从材料中直接找出,“特征”则要根据时代特点和赋的特点归纳。第(2)问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城市”“娱乐场所”“教坊”等,多角度思考。第(3)问“特点”可根据材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较之儒释道而更广”得出;“因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不同方面分析。第(4)问要结合前三问分析,从赋到词再到小说,体现了文学世俗化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