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物从何处来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呈理的方法。二、复习巩固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的运用。三、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的规律。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二、要求学生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本文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三、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学生在前册课本中接触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反复作些单项小练习的实践中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四、本文连题目在内,共有五次设问,要让学生根据这些设问的不同用法,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运用设问句的作用。五、根据练习编绘示意图表,或根据课文编绘一套示意图表,巩固绘制示意图表方法的运用。六、基本知识,可利用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进行落实。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设问句在本文中的作用。二、下定义、举实例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三、比喻方法在说明文中的运用及应该注意之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旧课,当堂小测验。出示小黑板,摘录人类的语言第二段上的一段文章:“记得在小学里都有问题。”提问,答题。(括弧里是答案。)1这段文章里“来历”解释什么?(出处,出典)2“出入”解释什么?(差异,彼此不符合。)3作者写这段文章的意图是,选择答案:A回忆学生时代的趣事,使文章有趣味性。民介绍两句话的来历,增加文章的知识性。 C引出禽兽“语言”和人类语言比较的话题。(C)4这段文章属于哪种表达方式?选择答案:A记叙己说明C议论D夹叙夹议。(A)5鹦鹉学人说话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把“人云亦云”的说话叫什么?(鹦鹉学舌)6猩猩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什么?(符号语言)7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里连用两个“变化无穷”,目的是强调人类语言的什么特点?用本课文出现过的一个成语来回答。(随机应变)8“语言诉之子听觉”中“之”“于”解释什么?(它,代语言)(在这方面)9“前程万里”的同义成语是,选择答案:A前程灿烂已鹏程万里C锦绣前程(B)10“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那么“船”“布”的总称是什么?(船舶船只)(布匹)11电影庭院深深的“深”字,表示什么意思?(从外到里距离大)12“庭院深深”的“深”与“深居简出”的“深”是否同义或近义?(否)13“深秋”形容秋天的后期,那么“春天”的后期怎样形容?(季春,暮春)14字谜:一木口中栽,非困也非呆,你若猜作杏,还没猜出来。(束)左右交换批改,每道题目6分,计算扣分后,评定急分,交给教师复查计分。二:分析题目,导入新课“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什么句式?回答,明确:用的是问句形式,这种题式的末尾用不 用问号都可以。(作为一个题目,后面用问号、感叹号都可以,但句号不能用。在题目的中间也可以用远号、顿号,如“我的哥哥,妹姊和奶奶”“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也可以用引号、破折号,如“丑小鸭的美”“虎丘一吴中第一名胜”,也有用“”隔开几个概念的,如“果实鲜花绿叶”,几种标点,同时用在一个题目里也可以,如“没有异想,哪来天开?”)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 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联系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设想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要求默读课文,思考:1文章两大部分怎洋划分?2本文有哪些设问句?各起什么作用?3把食物的定义用线划出来。4联系“理解分析”(一句作答案。三、教读课文默读后,提问两大部分的划分,明确:第(l)(2)段是第一部分,指名朗读后,讲述: 开头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用一个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结句是两个设问,提出问题。第二段开始,用“原来”领起,用回答问题的方式申明第部分的说明要点,然后准确地给“食物”下了定义。指名朗读“食物”的定义:“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复习一下下科学定义的公式(可提问后板书):被下定义的概念一是十种概念的差别十属概念。食物的属概念是物质,它区别于其他物质的特点(即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是“构成 躯体”与“供应能量”,这样就准确而又严密地为“食物”下了定义。下定义后,举实例。提问:举了碳水化合物等例子后,为什么又举作者认为一跟般食物不同”的水和矿物质呢?能否不举这个例子呢?回答,明确:如果舍去了水和矿物质的举例,就不能强调说明只有符合定义中两个特点的物质才是“食物”。提问“理解分析”一,明确:人们通常所说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课文所说的“食物”是一种能构成生物躯体和供给生物能量的有机物,包括的范围大得多。如粪便、尸体,通常不能称为“食物”,但可以成为 苍蝇、细菌的食物。正因为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文章才有必要在开始提到“食物”时,下个定义,好为后面的说明打下基础。第一部分,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接下来第3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一切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用设问句“如何获得食物?”总起下文。指名朗读38段,要求思考:1根据课文上的说法,给“自养”下一个科学定义。2这部分主要意思和表达上的特点。朗读后,师生共同下定义:自养是一般绿色植物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来满足生长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定义中“自己”两字很重要,可从中领悟“自养”名称的由来及特点。这部分主要说明生物获得食物两种途径和方法的第一种自养。表达上的特点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这些比喻句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试用简单的图表,把这种联系显示出来。学生先举拟图表,再指名板演、修订,图如下:提问:最后合成高能有机物靠的是叶绿体所进行的光合作用,那么作者把叶绿体直接比作食品工厂,好不好?为什么要把它比作“合成车间”?小声讨论,举手发言,明确:在会成食物的过程中,叶子里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叶绿体,还有“气孔”,就像“合成车间”仅仅是“食品工厂”的一部分一样,所以比喻为“合成车间”更准确。既然“气孔”也在合成食物中起了作用,那么为什么“气孔”的作用没有用比喻来说明呢?小声讨论后,明确:因为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含成含有高能有机物质的这种光合作用比气孔的作用更抽象更难理解,但又难恰当比喻,与其滥用比喻,不如不用比喻,只要能把“绿色开花植物获得食物的过程”比喻为像“食品工厂生产食品的过程”这个复杂的整体比喻用好了,也就达到了形象地说明的目的。第8段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大部分有机物构成躯体,小部分通 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物体生活使用,可用这样的公式表示:有机物则、部分)水+ 二氧化碳+ 能量。)第48段是第二部分第二层中的第一小层,说明生物获得食物两”种途径和方法的第一种自养。这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从开头到这里加题目共有5句设问句。第1段末两个设问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自然弓;出食物的定义。第3段开头的设问,增强了条理性,使“自养”与“异养”更为醒目。第6段中的设问,强调了光合作用与制造汽水不一样,以免造成对光合作用的曲解。这用的是比较的方法。三、当堂练习1给加“凸”的字注音。”卵( )供给( )糠麸( )赫赫( )贮藏( )2出示小黑板,要求分析下列各句是否是一食物”定义。()食物是一种物质。(二)食物是一切生物都需要的物质。(三)食物是一种构成躯体的物质。(四)食物好比是生物的能源。(五)食物不是水和矿物质。(六)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或供应能量的物质。(七)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叫做食物。答案:(一)(二)太宽。(三)太狭。(四)不能用比喻表达(有时比喻可作类似定义)。(五)不能用否定句式。(六)这句和课文上定义的差别是把“和”改成域”,“和”是两者都具有,“或”是选择其中的一项。用“或”食物就只剩一个功能了,显然它和(三)句一样,太狭。(七)句是食物的科学定义,不过句式与课文不同而已。四、布置作业l给“人”“词”“异养”“光合作用”下定义。2思考“理解分析”(二)(三)(四)“揣摩运用”与“积累联想”。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学习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的说明方法。二、通过比较,认识人与动物在取得食物的方法上的异同,从而赞颂人的智慧。三、准确、周密的语言运用。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指名板演“人”“词”“光合作用”的定义,修订明确:“人是能思想能说话会制造劳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下这两个定义可以联系人类的语言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来体会。)“光合作用是植物叶子中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的生理过程。”二、教读课文全班朗读全文,要求思考:1“异养”一段中,列举的兔、狼、虎、细菌四个例子的顺序能否颠倒? 2为什么还要举“人”的例子?试用课文中关键词语说明原因。 3生物体获得食物有自养,异养两种不同途径和方式,为什么结论句中只概括出一种?全文朗读后,再指名读 9 11段,提问:第 9段怎样给“异养”下定义?明确:“异养是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途径和方法。”第10段便举例说明,兔是直接靠植物来生活,而狼、虎、细菌,虽是以动物为食物,却是间接依靠植物来生活的。四种动物的顺序,不能颠倒,这样的顺序既说明了它们获得食物的不同特点,还具体反映了:“异养”离不开“自养”的关系,突出了关键。试画出图解,显示草、兔、虎等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指名朗读第12段,提问、分析:举“人”为例,是为了通过比较认识人与动物在取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上的异同,从而赞颂了人的智慧。“人要吃各种食物”,这是常识,作者饶有兴趣地说:“但我们的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而肯定地说人“当然属于异养型”。人类靠智慧和劳动获得食物:一是利用植物搞农业,课文比之为“办起了绿色工厂”,“让庄稼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食物”,人们把其中营养最丰富的部分拿来做粮食。二是利用动物的“异养”规律,搞人工饲养,课文比之为“办加工厂”,用剩下的不好吃的东西饲养猪、牛、鸡等动物,把这些动物当作树工机器”,经它们的吸收和转化,就变成了猪肉、牛奶、鸡蛋等高级食物。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今后在增加食物的产量,培养生物新品种等方面,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文章用“当然”“反正”两个虚词,说明人与免、狼、虎、细菌一样,都属于异养型。“不过”一个转折,突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通过劳动获得食物的特殊能力。以上是第二部分第二层中的第二小层。说明生物获得食物途径和方法的第二种异养。指名朗读最后一段,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三层,总结第二部分,同时也概括回答了文章题目提出的问题。开头用“所以”紧承上文,文章说“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获得食物。”用“除了价”排除了“极个别的细菌”。下面“其它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这个论断就严密而精确。到这里,回答了第3段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题目提出的问题。然后用赞叹植物的功能来收柬全文。 这一段恰切地运用了“除了、极个别、其他一切,都”表示范围的词语。指名朗读第9段至结束。小结:本文是知识小品,作者除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外,在构思和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围绕中心,集中材料。本文确立中心: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的来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构成动植物躯体以及维持生命的物质是哪些,动植物怎样生存,人和一般动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乱,有条不紊。(二)分类说明,概括严密。文章要说明“食物”的来源问题,牵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须考虑要说得严密。如果采取枚举法,不仅举不胜举,而且难以包括无遗,采取分类法,就能高度概括,顾及全体。文章以获得食物的途径为标准,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然后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这样分类说明,就很严密。(三)顺序合理,主次分明,详略恰当。本文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再阈释异养型生物无论“吃草吃素”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样光异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据“理解分析”二的提问,可以知道文章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见练习题)因为“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就详写“自养”。“自养”了解清楚了,“异”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部分说得多些,使读者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三、讨论练习提问,分析“揣摩运用”五,明确: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除去“最基本”的水和二氧化碳外,还需要一定量的无机盐。为了表述严密,“最基本”不能去掉。入“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的提法,符合实际,是恰切的量的分析。因为有极小部分微生物,如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就是利用土壤中的氧化氨和亚硝酸的能量来还原二氧化碳,从而合成有机物的。3用“有时”有两层意思:(l)是植物的绿叶只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由气孔吸入二氧化碳。(2)只有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光合作用旺盛时,一秒钟内才能吸进那么多二氧化碳分子。4“除了极个别的细菌”分析见2题答案,“其他”一切生物都要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句中的“一切”“都”,因为有“其他”二字的限制,就表达得十分精确。提问、分析“揣摩运用”六,明确:1上堂课练习中已经涉及。2原文是“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说明两个动作是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并无先后之分。如果去掉“一面一面”加“然后”就成了两个动作有了先后。在未吸入二化碳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不进行光合作用,怎么能排出氧气呢?显然违反了事物的规律。给“揣摩运用”七中1题图表连线,答案见左图示。提问,分析“积累联想”八,明确:(1)在说明语言上,辞海用的术语较多,还用化学分子式来表示。课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更便于读者领会。(2)在说明方法上,都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但辞海说得概括,简要,还用化学分子式表示,进而指明由光反应和陪反应组成。课文解释得详细、具体。二者相比,辞海是作科学的说明,既概括又全面,课文是知 识小品,通俗易懂,注意趣味性。四、当堂巩固1、说出下列各题分类的标准。(括孤里是答案,下同。)()自养(1)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2)靠化学作用制造食物。(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二)异养(1)不能改造加工植物(2)能改造加工植物。(同上)(三)词实词:名词、动词等。虚词:副讨、介词等。(词的语法功能)(四)词襄义词:成果,团结贬义词:苦果,勾结中性词:结果,连结(词的感情色彩)(五)词成语:家喻户晓格言:有志者事竟成谚语:瑞雪兆丰年歌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词的来源)2词义辨析庞大(解释:极大,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课文中写出了根系组织多、占据空间大、结构复杂等特点。)巨大表数量多,规模大。)乐园快乐的园地,园地是广义的用法。课文形容细菌吞噬尸体,把它视为自己的乐园。)乐土(安乐的地方。)精光(一无所有。“精”放在“光”前,表示“十分”。课文形容细菌把尸体彻底分解,一点儿也不剩。)完结(结束。如用在课文中,表现力就不如精光。) 蒸腾(指气体上升。课文中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到体外的现象。)蒸发(指液体表面缓慢转化为气体,如湿衣服晾干就是蒸发的现象。)源源(继续不断的样子。课文形象地写出原料的取之不竭,输送原料的畅通无阻。)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或战功。课文形容“光合作用”很有名气。)鼎鼎(盛大。是“赫赫”的同义词。一般形容名气。)五、布置作业1给粉笔下个定义。2用语气作为标准,给句子分类。3从生物或化学或物理课本上找出一个下定义、一个分类别的例子。参考答案:1粉笔是用熟石膏制成的用来在黑板上写字的条状书写工具。2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3略。9食物从何处来(二)教学目的1了解“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科学道理2了解先异后同的逻辑说明顺序3复习事种说明方法在文章申的运用4 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5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字词2段落层次3说明方法:设问、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比喻法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一、引入课文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二、请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教师出示已写好汉字的小黑板) 卵 赫 脂zhT肪贮zh 藏供 应 参con天糠麸 供gong给 吃荤 细菌 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5分钟后可以找两个同学同时在黑板上写段落层次答案。)(针对黑板上的两个答案,发动同学讨论归纳,教师小结。)(g为自然段)第一部分( 1一 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第二部分( 3一 13)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第一层( 3)总说。 第二层( 4 12)自养和异养。4 8自养。(说明重点)9 12异养。第三层:( 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设问。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波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3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波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4列数字。“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5比喻法。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五、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练习一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2知识性科学性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一、讲评作业:找几个同学,把答题读给大家听,然后讨论补充,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P9899)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 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