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61 种群和群落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61 种群和群落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61 种群和群落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61 种群和群落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61 种群和群落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6-1 种群和群落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的关系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到弱;拟谷盗种群增长率在第50天前达到最大值,第50天以后种群增长率下降。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因素制约。2. 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3. 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答案:b解析:对天鹅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只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k值表示某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若改变条件,会使k值变化。如建立天鹅种群的自然保护区,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bc段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个体数量却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y为“s”型增长,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4. (2012 武汉一中模拟)如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个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 d400只答案:d解析:第3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是“s”型曲线的k/2值。此时个体数量为50(6020)20200,因此k值是400。5.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a解析:b项属于次生演替,c项昆虫进入,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复杂,调节能力增强,d项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6. 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错误;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7.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答案:d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错误;第3年和第9年乌鸦种群数量变化与前一年的倍数相同,但这两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不同,b错误;“j”型曲线的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错误;从第3年到9年间,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8.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b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c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表中数据应是随机取样统计的结果,a错误;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错误;由于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故为次生演替,d错误。9. 科研人员对某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上在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答案:a解析:捕捞最有利的时机应当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机,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时的b点,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的数量最多。10. 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答案:b解析:白脸猴种群越大,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白脸猴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11.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c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12.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13. 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本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b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c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d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答案:c解析:姬小蜂是寄生在椰心叶甲虫蛹上的,是椰心叶甲的天敌。引进物种前,要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来决定是否引进该物种,在引进物种后,要建立跟踪监测机制,a正确;引进椰心叶甲的天敌,会使单位空间内椰心叶甲害虫的数量大大减少,b正确;姬小蜂引进本地后,没有天敌,初期食物充足,但随着椰心叶甲的减少,其数量的增长也会受到限制,呈现“s”型增长,c错误;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与椰心叶甲属于寄生关系,由于自然选择必然出现共同进化,d正确。14. 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答案:d解析: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15. 如图所示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c第3阶段缓慢增长接近k值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答案:c解析:种群“s”型增长的过程中,第1阶段种群增长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a正确;在k/2左右种群增长率先快后慢,b正确;第3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正确。二、简答题(共45分)16. (10分)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1)调查湖泊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时,在每个采样点要做到_,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调查结果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_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_等环境资源。(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_。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 _。养殖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但这并没有引起此湖泊中藻类暴发,原因是水生植物能_ _,使水质净化。(3)在夏季,航道区的苦草迅速繁殖达到最大量时可占湖泊中总生物量的60%以上,它所制造的有机物可用于_、_ _、_等方面。除人为捕捞外,此湖泊大型肉食性鱼类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少。答案:(1)随机取样(多次取样)垂直光能(2)苦草河蟹的取食吸收和利用水中n、p等无机盐(3)细胞呼吸消耗被初级消费者取食被分解者利用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解析:(1)调查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多次随机取样;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调查的水生植物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三大类,体现的是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各类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可根据表格中“”的多少作出判断,苦草是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在养殖区,由于河蟹的捕食,苦草数量相对较少。养殖区的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了河蟹排泄物中的氮和磷等无机盐,不会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3)苦草属于生产者,其固定太阳能制造的有机物主要去向是自身细胞呼吸消耗、被初级消费者捕食利用,被分解者利用等;随着营养级的提高,流动的能量会逐渐减少,处在高营养级的大型肉食性鱼类就会较少。17. (8分)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 _。(2)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上述四种植物中,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是_。(3)请绘制该群落中松树种群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柱状图。(4)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基因型引入前,原地引入后5年,本地引入后8年,本地aa51%57%61%aa11%17%21%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判断的依据是_ _。答案:(1)次生演替(2)赤杨栎树(3)作图要求:柱状图要规范。(4)没有进化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解析:(1)火灾后,该地区存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据表信息,树龄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树龄12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3)略。(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前,a%aa%1/2aa%51%19%70%,a%30%;引入后5年,a%aa%1/2aa%57%13%70%,a%30%;引入后8年,a%aa%1/2aa%61%9%70%,a%30%。这几年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未发生进化。18. (10分)杜氏盐藻属于海洋中一种单细胞藻类,是提取胡萝卜素的重要资源。为研究海洋常见重金属污染物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杜氏盐藻分别置于ae五种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定期取藻液测定杜氏盐藻密度,结果如图。请回答:(1)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定杜氏盐藻密度,取藻液前,应将藻液_,以利于准确计数。(2)在a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杜氏盐藻种群的种内竞争程度,第8天时比第16天时_(强/弱)。(3)实验结论: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_作用,浓度越大该作用越强。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在相同时间内,_;_。答案:(1)摇匀、稀释(写出一个即给分)(2)s 弱(3)抑制 含pb2(或b、c、d、e)培养液中的杜氏盐藻密度比不含pb2(或a)培养液的小 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杜氏盐藻密度越小解析:(1)由于杜氏盐藻在培养液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取藻液前如果不摇匀,误差会比较大。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定杜氏盐藻密度,需要稀释,否则由于藻液中藻类的密度过大,计数会比较困难。(2)由图解可知,18天内,在a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种群数量迅速增加,812天时,种群数量增加减缓,12天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的数量增长属于典型的“s”型增长。a培养液16天时,杜氏盐藻种群的数量早已经达到了k值,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已经被消耗了很多,因此种内竞争程度强,即第8天时比第16天时竞争强度弱。(3)分析图解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含pb2(或b、c、d、e)培养液中的杜氏盐藻密度比不含pb2(或a)培养液的小;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杜氏盐藻密度越小,说明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大该作用越强。19. (10分)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89022612348228715群落交错区119813299114154315本土植物区108412014349137614数量总计4172478365211520919(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变化影响较大。(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